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齊物論》第二十夜
【本經】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
【譯文】
「倘使我和你展開辯論,你勝了我,我沒有勝你,那麼,你果真對,我果真錯嗎?我勝了你,你沒有勝我,我果真對,你果真錯嗎?難道我們兩人有誰是正確的,有誰是不正確的嗎?難道我們兩人都是正確的,或都是不正確的嗎?我和你都無從知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著蒙昧與晦暗,我們又能讓誰作出正確的裁定?讓觀點跟你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你相同,怎麼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跟我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我相同,怎麼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不同於我和你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不同於我和你,怎麼能作出公正的評判!讓觀點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來判定嗎?既然看法跟我和你都相同,又怎麼能作出公正的評判!如此,那麼我和你跟大家都無從知道這一點,還等待別的什麼人呢?辯論中的不同言辭跟變化中的不同聲音一樣相互對立,就像沒有相互對立一樣,都不能相互作出公正的評判。用自然的分際來調和它,用無盡的變化來順應它,還是用這樣的辦法來了此一生吧。
又是不可知論,認為是沒有辦法判斷一個事物的是非對錯的,當然這不能由辯論雙方來說此事物的對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如果世間真的沒有是非對錯,那也太可怕了吧?所以要有客觀存在、客觀規律,要有法則存於世,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印象中這種規則學說可能多存於法家,然後思考,自己是不是應該在諸子百家中多涉獵一些,這樣才能更為全面的了解先秦時期各種流派的思想,沒準兒這諸子百家一結合,取長補短,相互補充,會有一個比較系統的、合乎科學的先秦哲學出來,古人的智慧真的是讓現代人嘆為觀止。這個事兒要存在心裡,慢慢地讀起來。
最後的話其實是真理,「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就是說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這一點就非常符合今人的哲學觀了,所以在中國思想史上,把以先秦諸子百家為代表的思想總結為古代樸素唯物思想,肯定了其在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下的科學性,莊周童鞋的這個觀點應該也可以納入這個體系吧?所以還是要整體來看一下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