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燕書畫作品欣賞
李燕,1943年生於北京,字壯北,祖籍山東省高唐縣。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齊白石藝術研究會藝術顧問、李苦禪紀念館副館長、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是全國政協第九、十屆委員。
自幼在其父親李苦禪大師教導下敬祖愛國,嗜好國學文藝。195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繼而升入美院中國畫系,專習繪畫長達八年,後到北京榮寶齋編輯科工作多年,故學識與功底深厚。其書畫遠避指端末技之形式主義的幻術,系以大自然天趣合大中華人文內涵形於筆墨,最擅長寫意動物與人物。以勾沉補缺之旨作論文,亦時有詩、賦隨緣即出,刊諸報章頗有讀者。尤擅國學文藝之大型演講。執教 33載,師表何如已聞於公論。
著作有《苦禪宗師藝緣錄》、《藝術大師之路·李苦禪》、《亦文亦畫書系·李燕集》、《李燕畫集》、《百猴圖長卷》、《李燕畫猴技法》、《周易中的哲理》、《科學與藝術》、《「人文環保」迫在眉睫》、《大話宇宙與文明自尊》、《以人為本—科學與藝術的根本之道》等與歷史上第一部《易經畫傳》出版。
1984年應邀赴日本,其作品在東鄉美術館首次向日本觀眾展出。1989年應邀赴印度,率先開啟《藝術與科學》課題的國際交流與研究。力作《大鵬圖》於1999年搭乘中國第一艘試驗載人飛船《神舟》號,成為人類史上首件飛游太空又安然返回的繪畫,經公證已載史冊《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李燕先生兼為「電視人」,製作了電視史上第一部涵京津各種彈唱曲藝的系列片《衚衕古韻》十三集、採訪紀實片《愛國藝術家苦禪大師》十集等。亦應中央電視台與地方台多種欄目邀請,作撰稿人與嘉賓上鏡,所主持之文化藝術節目語言風格獨特,富於文化底蘊,頗得業內人士與觀眾好評。
作畫心得
——「堅守傳統」須全面理解
近期,書畫界「堅守傳統」的說詞頻現於各種媒體,但具體所指的「傳統」往往只局限在「詩書畫印」與很少名家之規範,實感狹隘矣。
自我國新文化運動以來,在蔡元培、林風眠、徐悲鴻、齊白石等為代表的教育思想與美術教育體系的培育之下,代表新時代精神的美術人才輩出,他們更離不開我國近代革故鼎新、救亡圖存、風雲浩蕩的大時代之人文環境。眾多具有「自由思想,獨立思考」品質的人文大家,掙脫了封建時代「人格太監」的牢籠。於是「傳統」二字已呈現空前擴展之勢力,使我中華文明傳統的兩大特性更為彰顯。其一,她具有世界上唯一能夠恆傳五千年不斷的超長延續性。其二,她具有對各種外來文明的大度包容性。在此時代環境中,先父李苦禪與本人皆受益良深,故本人牢記父親之教且力行之。孔子說「吾道一以慣之」是言誠哉!
苦禪先生說「中華文明博大之至,故僅作畫是小道,因畫之上有書法,書法之上有文學(詩詞歌賦曲),文學之上有音樂(高者為『無弦之琴』、『無聲之樂』),音樂之上有古聖哲理:老、庄、禪、易、儒等。反過來講,若具備以上諸般文化傳統的修養,作畫就高了,文化底蘊就厚了,否則只如宣紙或鈔票一樣薄。」
苦禪先生還講「大戲(京昆梆子)是傳統諸多文化藝術之綜合,是寫意審美主導的戲曲,不懂大戲——國劇,就難懂寫意真諦,就作不好寫意書畫。」因此,他從1930年起即將京戲帶進最高美術學府杭州國立藝專,並且貫徹到一生的寫意教學之中,學生很受啟發。他還指出,尚有大量的「無字文化」,口傳心授於民間,應學古人採風傳統,博採廣納,免其流失。
苦禪先生1922年考入藝專西畫系,同時又拜師於齊白石門下學習國畫,是為了汲取西方藝術合我國情之長處,來豐富我傳統的中國繪畫。其美術教學強調,以西畫注重對物寫生之基本功,恢復我古代「師造化」的寫生傳統。「刪去臨摹手一雙」(白石翁語),他說「不要總從古人和畫譜里找畫稿,要以寫生特別是速寫手段,從大自然和生活中找畫稿,然後進行創作。有技法困難處,可以有目的地選擇臨摹古人,為己所用,正如齊老師所講『畫吾家畫』,即開創自家風貌。」他又在1930年將法國雕塑家羅丹的雕塑,引進寫意畫課,因為他認為,羅丹的雕塑既給人以「結果美」,又給人以「手段過程美」,是「寫意的雕塑」,它與「用書法筆趣寫出意象的中國寫意畫」有相通的道理,「是流動與凝固相統一的美」。另外,西畫對色調的運用也大可借鑒到國畫中來。他說齊老師都愛看油畫,並在油畫展的留言簿上寫下「白石山翁素喜此種畫,惜不能為。倘年未六十,非學不可。白石謹觀題記。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此外,清末民初「金石學」空前興盛,吳昌碩、趙之謙、陳師曾、魯迅等書畫家與文化人,無不關注之,在研究「金石學」本身之同時,又將「金石美」融入書畫,開創了空前之畫風。他們早已突破僅以篆刻入畫之舊途,廣羅金石拓本。苦禪先生即搜集了從先秦至唐宋的一系列金石拓本,傾心研究,摹寫數十載,融匯南北派書風,成就自家風骨。
僅列如上內容即可知,當今我們對「堅守傳統」四字理應作全面闡釋,付之於藝術教學與實踐,方有望達到真正文化自信的境界。
七四學子李燕
2017年盛夏於首都
作品欣賞
▲▲▲
拜石新解圖 2017年 138x69cm
楚山女神圖 1981年 101x62cm
達摩與鹿 2010年 101x180cm
大鵬圖 1997年 123x247cm
猴與白猿 2016年 178.5x96.5cm
吉羊圖 140×70cm
墨虎圖 2017年 138.5x70cm
農家即景 2016年 138x69cm
清凈荷鄉圖 2017年 138x69cm
雙猿得壽圖 68.7×68cm
松鷹圖 2006年 179×96.8cm
桃園祥鹿圖 2017年 138x69cm
天雞圖 2016年 138x69cm
眾羅漢圖卷 1985年 45X1500(局部)
天賜壽果圖(群猴獻壽) 2016年 144X36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