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史可法?抗清英雄還是書生誤國?
史可法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他在明朝時期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明朝滅亡後,以史可法為首的明朝遺臣在南京組建了南明弘光政權,並擁立福王朱由崧(弘光皇帝)為帝。此後一年時間中,史可法擔任督師職務,坐鎮揚州,統籌江北四鎮軍務,為防範清軍南下做準備。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軍大舉南侵。二十四日夜,清軍攻打揚州。次日,揚州城陷落,史可法被俘。清軍勸其投降大清,史可法誓死不從,最終被清軍殺害。
後世普遍對史可法的評價很高,認為他是一位抗清英雄。就連清朝乾隆皇帝也在《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中寫道:「史可法節秉清剛,心存幹濟,危顛難救,正直不回。」然而,也有人認為南明弘光政權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卻僅僅過了一年時間就被清軍攻滅,史可法作為朝廷重臣,難辭其咎。那麼,史可法究竟算是抗清英雄還是書生誤國呢?
首先,史可法寧死不屈,從個人氣節方面來說,絕對沒有任何可以指責的地方,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就個人能力方面而言,史可法確實沒有什麼特別值得稱讚的地方。
史可法在明朝崇禎年間已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成為南京首屈一指的高官。但他的存在感很低,也沒有做出什麼值得一提的成績。
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史可法真正進入了權力最中心。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史可法似乎並沒有做好準備。他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接連犯錯,導致了極為嚴重的後果。史可法一開始打算擁立桂王朱常瀛為帝,還拋出了福王朱由崧「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七個不可立的理由。結果福王在權臣馬士英以及江北四鎮武將的擁立下登基稱帝,史可法被迫接受了這一結果,但之前他提出的「七不可立」之說,卻成了捏在馬士英等人手中的把柄。
由於失去「定策之功」,再加上被政治對手抓住了小辮子,史可法不得不自請離開南京朝廷,前往江北督師四鎮官兵。史可法以堂堂內閣大學士身份督師江北四鎮,花了近一年時間,耗費朝廷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結果卻是毫無作為。江北四鎮總兵自恃「天子乃我輩所立」,個個驕橫跋扈,擁兵自重。史可法面臨這樣的局面一籌莫展,只能無奈地在江北四鎮為爭奪地盤相互火拚的時候,充當調解員的角色。清軍南下時,他所節制的江北四鎮官兵在人數遠勝於清軍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卻選擇望風而降。由此可見,史可法在治兵方面能力實在非常有限。
1644年末,清軍主力傾巢而出去攻滅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北方防備空虛。有遠見的政治家、軍事家必定會趁此良機揮兵北上,收復失地。但史可法卻抱著「聯虜平寇」的想法,不敢貿然發兵。結果清軍在迅速打敗了李自成後,轉頭就向南方殺來。
揚州之戰中,清軍在二十四日夜開始攻城,不到一天時間就將揚州攻下。揚州作為當時的重要城市,防禦體系僅次於北京、南京。守城將士在史可法的指揮下,卻連一天也撐不住,足見史可法在軍事方面的才能也平凡得很。反觀同年閏六月,清軍在攻打小小江陰縣城時,江陰典史(無品階的雜官)閻應元和陳明遇、馮厚敦等人率領城中百姓奮勇抵抗,堅持了八十一天時間。兩者相比,高下不言而喻。
因此,說史可法是一位廉潔自律的好官,是一位寧死不屈的抗清英雄沒有錯。說史可法難堪大任,書生誤國也沒有錯。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往往不能簡單用非黑即白來描述,每個人都有很多面,關鍵只在於我們更希望自己看到對方的哪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清易代之際,寧死不屈的仁人義士遠不止史可法一人,僅在揚州之戰中捐軀的就有揚州總兵劉肇基、知府任民育、何剛等人,以及無數血灑疆場的明軍士兵。史可法之所以特別被後人所追捧,僅僅是因為他的官大,而那些人在史可法的光環之下,自然就顯得沒有那麼耀眼了。
參考文獻:《明清史料》
※誰是歷史上最幸運的皇帝?此人稱第二,沒人稱第一
※晚清為什麼不以舉國之力學習西方?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