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想要的付出那麼多,為何依然得不到快樂?
若有錯謬,
還請大家留言指出
第19課
(上師念傳承)
今天繼續講《妙法蓮華經》(眾笑)。笑什麼?不過,笑一笑也很不錯。無論如何,心態的調整都非常重要。我們每個人,不管是什麼身份,只要生活在人間,肯定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種煩心事。如果心態良好,即使遇到特別重大的困難,也會輕而易舉地「挺」過去,至少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所以,
我們即使再忙再累再辛苦,心態都要隨時調整好,充滿正能量。
這樣,生活中的許多際遇,都可以坦然面對、歡喜接受。所以大家開心地笑,也是無可厚非的。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
寂然閑居,安處林野。
上一節課提到,輪迴猶如火宅一般,生老死病的熊熊大火,永不停息地燃燒著,其間充滿恐怖和痛苦。如來通過多生累劫地積累資糧,斷除了一切煩惱和生老死病的痛苦,已經離開了三界的煩惱之火,怡然居住於寂靜的森林中。
佛陀不僅了知三界如同火宅,成佛後就到鹿野苑轉了四諦法輪,而且當時已安住在一個極其清凈、遠離任何災難、寂靜解脫的森林中,非常安樂。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其中眾生,悉是吾子。
佛陀說,實際上,如今的三界,都為他所有,為他管轄。前面提到的老宅舍歸屬於老長者所有,而三界的這個輪迴火宅,其實是佛陀所管轄的。佛陀所化的剎土是娑婆世界,他對娑婆世界的所有眾生都擔負令其離苦得樂的責任。
於三界所有眾生,佛陀皆如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視同仁。
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而如今三界之中,處處充滿痛苦——生老死病的痛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等,以及業和煩惱的各種危險和災難。
唯一只有佛陀,能依靠無我的智慧來拯救這些眾生。
佛陀真正能救度眾生的方法,就是
講經說法
,
讓眾生接受教言,之後如理修行,最後斷除一切煩惱,獲得解脫。
故佛陀是能救護者,具有大威力。因此,我們不管是遇到人生當中暫時的困難,抑或是整個輪迴中的痛苦,只要對佛陀有信心,通過虔誠祈禱,都可以無餘遣除。了知這點十分重要。
你們捫心自問,誰是自己真正的救護者?
小時候,可能認為父母是自己的救護者;年長以後,彷彿覺得配偶或家人是救護者。於是,我們一直依賴對方,把離苦得樂的重任壓在他們肩上,一旦遭遇痛苦,就把全部希望寄託於他們,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除了增加彼此之間的痛苦外,毫無益處。作為修行人,應當以一種良好的心態來面對;而世間人,則可能有他們的應對方法吧。最近看到一篇帖子,大意是講,她的父母離婚,是非常明智的選擇。為什麼呢?因為她的媽媽和爸爸,二人性格和習慣大為不同。媽媽很喜歡種花,也非常重視與她自己相關的一些日子等等,但她的爸爸,連最初見面的日子、結婚紀念日、媽媽的生日等都記不住。因為這些具有「加持」的日子他都忘記(眾笑),所以媽媽經常不開心。
她媽媽愛種花,她爸爸愛抽煙,還經常把煙灰彈到花盆裡。她媽媽不甘心這樣無聊地度過一生,雖然她爸爸是「高富帥」,但後來還是選擇了離婚。
後來她媽媽又找了一個丈夫,雖相貌平平,卻相當隨順她媽媽。比如,她媽媽買了一塊桌布,她後爸就會配上十分漂亮的花瓶;她媽媽網購了某種顏色的裙子,他後爸就會為她搭配上昂貴的鞋子……有諸如此類大量細心、暖心的事例,她後爸把她媽媽視為公主一般,自己如僕人似的,隨時都承侍左右。
有些女人認為,作為男人,她後爸那樣的是最好的;而有些男士卻覺得,天天都受她媽媽的使喚,像個僕人一樣,好痛苦。
其實,作為在家人,每個人的性格、習慣、愛好、價值觀等都有所不同,大家彼此相處一段時間之後,應該互相包容,但許多人往往斤斤計較。計較什麼呢?「為什麼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你都記不住?你不記得就說明不重視我!人生是這麼的漫長,日子怎麼過下去呢?」(眾笑)
所以現在好多人吵架,其實也沒什麼真正的意義,
大多是因為:「你為什麼平常都不關心我?」比如雙方身處異地,那對方就應該早上、中午和下午給自己各打一個電話;或者晚飯前和晚飯後各打一個電話;又或睡覺前要打電話,早上起來的時候,也應該首先打一個電話……我聽說在家人有各種各樣的爭論和痛苦。當然,你們在遇上一些重大的事情時,比如說海盜、島嶼等事件上,產生一些分歧而「開戰」是值得的,但若是為一些瑣碎小事,天天作戰卻並非明智之舉。剛才提到的這個媽媽的選擇,我作為一個出家人無權評價,但總體來講,大家能生活在一起,畢竟也是一種因緣。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各不相同,視為重大的方面也有所差異。尤其是男性,也許會將關注點放在事業、工作和賺錢上,他們認為只要吃穿不愁、生活富足,就心滿意足了,那些每天很細微的事情,他們可能就不太在意;而一些女性,卻特別重視細小之事。一者關注大的目標,一者關注微小細節,由於價值取向不同,人與人之間就容易產生諸多糾葛和煩惱,家庭不會快樂,心態會不好,修行也無法進步,最終得不到任何成就。
所以我們真正的救護者只有佛陀。
出家人生活比較自由和無憂無慮,不會摻和到這樣的家庭矛盾之中。大家應該安住於自己的修行,但許多在家人需要彼此依賴,那麼相處過程中就應當有一顆包容心
,這樣生活才會過得快樂,否則,經常討價還價、斤斤計較也是特別痛苦的。
我看到有些文章,或一些隻言片語時,發現目前人們所關注的內容有所改變。以前很多人關注的是自己的生活,比如衣服等,可能因為當時的生活比較艱難,但現在對這方面的關注並不多,主要關心的則是人們的價值觀。由於電視和媒體的影響,某些價值觀已經變成了我們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又變成了我們的習慣。其實,習慣當中的吵架、打架等現象是不合理的,但也無可奈何,因為你們的生活已經變成了那樣。作為修行人,我們也無能為力。
我認為對於在家修行人,該賺錢就賺錢,該生活就生活,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只是平時應該有一種包容心,
即便是其他人實在無法面對的事情,
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更堅強、更具善巧方便去應對。
雖然可能也有一些痛苦,但若依靠佛教的修行方法來調整,就能夠過得快樂。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
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佛陀是三界唯一的救護者,當時佛陀說,他雖像教誡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對待弟子們,但是他們不接受、不信受。其主要原因,
是因為他們對欲界的貪慾,即對欲界中的欲染和染污心,貪著非常之深。
這樣,再怎麼教誡也毫無用處。就像有時候,我們特別貪執某樣事物,這時即使講一個無比甚深的法,恐怕也是無法領受的。比如你特別迷戀音樂,儘管旁邊有極佳的佛法教言,但你一旦聽到音樂,心自然而然就沉醉在音樂上面了。所以,由於貪慾,眾生大量的快樂就消失無蹤了。
《正法念處經》中云:「其人貪慾故,晝夜不得樂。」
這個人因貪慾之故,白天晚上都得不到快樂。如果我們離開了貪慾,無論處于山里、城市裡還是人群當中,自己都會過得快樂無比。
那天看到七八個道友居住在一起,有些人就過得很開心,覺得這是一種修行和享受。所以,往往是由於自己的自私心和貪慾心,才會感到痛苦,白天見到誰都不舒服,晚上也睡不好。
若晚上睡眠很好,說明他的修行境界也是很不錯的。
不然,就難以入眠,正如不少西方人那樣,要吃好多安眠藥才能入睡。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
令諸眾生,知三界苦,
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佛陀剛開始講這樣的道理時,這些孩子特別貪玩,對三界的貪慾無法休止,任佛陀怎麼講都無濟於事。於是他只好依靠一些方便法,宣說了聲聞、緣覺和佛的三乘佛法,讓這些貪玩的眾生了知輪迴難以想像的痛苦,不要一直沉溺其中,否則,永遠也無法解脫。然後他又不間斷地講說八萬四千法門,主要講出世間的道,即解脫道。
解脫道在佛教里最為重要,希望在家居士在修行過程中,也要有希求解脫的心:「我什麼時候能獲得解脫啊?」
法師和輔導員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也要講解脫法。有的人不說解脫法,整天講一些健康養生的內容,比如怎樣減肥、怎樣變漂亮、怎樣把頭髮……這些不用法師講,可以看廣告,而且廣告拍得更好。
《中觀四百論》云:「能仁說何法,增長至解脫。若誰不重彼,顯然非智者。」
能仁所說的法,主要是為了解脫。誰不重視它,就不是智者。佛陀最終宣講的還是於三界輪迴中獲得解脫之法,如果誰不重視它,則說明不是真正的智者。而現在有些人不講解脫,卻自以為很有智慧:「我現在弟子特別多,馬來西亞有,台灣有,新加坡也有……弟子越來越多了,我也覺得我的法可能特別殊勝……」但不講解脫法,弟子再多也無濟於事,正如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里所講的,像蛆蟲般的眷屬再多也無用。有些人認為自己能講一些簡單的人間佛教,就很了不起,說話辦事都非常傲慢。
其實,對於任何人而言,沒有傲慢心是最好的。
有錢人若無傲慢心,看起來更富裕,不但具有外在的物質豐裕,心裡也更富足,否則,有些有錢人極其傲慢,就算外在的財富豐富,但內在的精神財富是否過於貧乏?智者若無傲慢心,則智慧更顯出色。外表出眾的人若無傲慢心,也會更加出類拔萃……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
具足三明,及六神通,
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像這些孩子般的三界眾生,應當下定決心——要獲得了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智慧,即三明,還有六通,以及聲聞緣覺直至不退轉菩薩的果位。
此處宣講的是出世間法,即讓所有眾生決心獲得聲聞、緣覺乃至不退轉菩薩的果位。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
以此譬喻,說一佛乘,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佛陀告訴舍利弗:「舍利弗,我為了引導眾生,先依靠譬喻、因緣等種種方式宣說了三乘佛法,最終宣說究竟一乘。你們若能樂意接受,將來一定會獲得佛的智慧,成就佛道。」
我們如果按照佛陀的要求去做,依照《妙法蓮華經》中宣講的方便方法行持,則可以暫時獲得人天的利樂,最終獲得佛陀一切智智的果位。反之,若我們沒有依教奉行,則無法獲得上述任何功德。
佛法中經常說到「利樂」,《中觀寶鬘論》中也著重宣講了增上生與決定勝,即暫時的人天利益,以及究竟獲得一切智智的大樂。馬鳴菩薩也曾在
《大莊嚴論經》中說:「若舍佛所教,失於人天利,及以大涅槃,無上第一樂。」
如果捨棄了佛陀所宣說的這些教言,則一定會失去人天的利益,以及大涅槃等一切出世間無上甚深的第一大樂。我們在經論中常能看到「利樂有情」,讓有情暫時獲得利益,究竟獲得安樂。「利」和「樂」在《大莊嚴論經》中是分開宣講的,「利」即人天的快樂,「樂」是指究竟佛陀智慧的大樂。因此,此處佛陀告訴舍利弗,應當讓眾生獲得這樣的信解,最終便能成就佛道。
是乘微妙,清凈第一,
於諸世間,為無有上,
佛所悅可,一切眾生,
所應稱讚,供養禮拜。
這種能令眾生成佛之「乘」,是最微妙、清凈的,在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中,是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且能令諸佛歡悅。如此「妙乘」,也應當值得一切眾生讚歎、供養和禮拜。
以大乘《妙法蓮華經》為主的,所有宣說大乘妙理的經典,我們應當隨時隨地頂戴、供養或轉繞。作為修行人,無論去到哪裡,都應當隨身攜帶如《妙法蓮華經》等殊勝經論,其功德力不可思議。這一點非常重要。
若是能夠思維、背誦、受持或演說大乘佛法,這是人生中最有利益,也最有意義的事情。
《思益梵天所問經》中云:「無量無數劫,說大乘功德,及乘此乘者,不可得窮盡。」
無量無數劫中,若能演說大乘功德,或是發了菩提心,「乘此乘者」,即乘坐此車乘者,功德不可思議、無有窮盡(我們之前說到騎著羊車、牛車、鹿車,再加上一個馬車,還有人車知道吧?古時候有人車)。因此,希望大家認真學習大乘佛法。當然,能夠有機會學習大乘佛法,需要不可思議的因緣。
希望大家在這些因緣具足時,終生不要退轉,不要因為生活中遇到了一點挫折,便輕易捨棄大乘佛法,捨棄大乘法本,這種人是極其愚昧無知的。
如同聖天論師所說:「若誰不重彼,顯然非智者。」
誰若不重視如此難得之法,顯然是愚者。幾年前,我遇到過一位加拿大的華僑,那時我正在編輯《智海浪花》,他對我說:「你們的某些經典中說,除了學大乘佛法的以外,其他都不是智者。這種說法,我有點不認可。」我回答他說,每部法都有自身的特點,比如,我們在宣講密宗的《時輪金剛》時,會說「不學《時輪金剛》的人,無法獲得殊勝成就」;同樣,在宣講《密集金剛》、《普作續》以及無上大圓滿時,也有類似說法;宣講中觀、唯識等法,也是如此。因為每個眾生的根機不同,所能接受的法門也各不相同。我們學習大乘時,當然會講大乘的功德。學習《妙法蓮華經》時,也會講《妙法蓮華經》的功德。若有些人對此不滿意、不高興,我們也無可奈何,此法的確有如是功德。
無量億千,諸力解脫,
禪定智慧,及佛余法。
得如是乘,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及聲聞眾,
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接下來,佛陀說:「在這個微妙寶乘中,有無量億千的功德,包括佛的十力、八解脫、四禪定、十八不共法以及禪定五智等種種智慧功德。如此功德皆是依靠大乘才能獲得。依於大乘,佛子便可在日日夜夜、年年歲歲、多生累劫中,不斷遊戲,與諸佛菩薩和聲聞緣覺共同搭乘這輛寶車,直至抵達菩提道場,獲得佛果。」
在座各位,可以說都已經坐在了大乘的微妙寶車之中,與聲聞緣覺、諸大菩薩(沒有佛吧,佛已經成道了),以及發了大乘菩提心的眾生並肩同行,晝夜六時皆法喜充滿,自己理當心生歡喜。雖然輪迴很苦,我們又投生於這樣一個末法濁世之中,但由於前世殊勝的因緣彙集,今生中值遇了大乘佛法,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精進修行。
在修行時,希望大家能夠在四種威儀中,時常祈禱佛陀、如法念誦。
上師如意寶
在世時,經常強調:「大家一方面要觀勝義諦的法,如中觀、密法等甚深的境界;另一方面,也要精勤行持念誦、頂禮等世俗的善法。哪怕在一個方面未做好,比如,勝義諦的禪修或智慧沒有修好,但世俗諦的善根仍始終沒有放棄,如此兩相結合,是非常保險的。」
因此,大家在精進修行的同時,日常的念誦不能拋之腦後
,這一點十分重要。《華嚴經》云:「身四威儀中,觀佛深功德,晝夜常不斷,是彼凈妙業。」
(上師對身旁的人說)沒有什麼可看的,我有時候是背的(上師笑,眾笑)。所以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託於外在,對吧?身處行、住、坐、卧四種威儀中,應當觀佛陀甚深的功德,並且日夜常不間斷,這便是最妙、最清凈的業。
希望大家每天都積累清靜、微妙的善業,尤其是
祈禱佛陀、上師、本尊
,哪怕是早起和睡前祈禱一下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這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佛法中有許多寶藏,關鍵是看我們願不願意開發和接受。(中途有人離場)中間跑了好多人,這些人一節課都聽不完,一個小時都坐不住,好可憐啊!以後進課堂前應該簽字,對吧?至少也要聽一個小時,否則就不讓進。這裡也沒什麼可參觀的。我本來不想說,但一些旅遊的人只是為了見見上師、加持一下,既聽不懂法,也不想聽。現在很多眾生,且不說修行,連聽一節課都做不到。以後如果中途有人站起來,我要問問他為什麼離開(眾笑),下一堂課看看啊。新來的居士和常住的居士有什麼差別呢?……他們這樣來來去去,我的思路就斷了,現在接不上了,中間斷電(眾笑)。你們可能還有些人想走,實在坐不住的,就現在走吧,我停一下(上師笑,眾笑)。還有沒有人走?課程大概還有20多分鐘……那我繼續講下去了,注意啊。
以是因緣,十方諦求,
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以此因緣,我們在十方世界中無論如何祈求和尋找,也沒有比甚深微妙的大乘佛法更殊勝的法了。當然,不包括佛陀所說的一些方便法。
前面也講過,大乘佛法無比殊勝,任何所求都能從中獲得,我們應當在四種威儀中精勤修行,觀佛的功德、念佛、持誦咒語等等。以前
上師如意寶
經常教誡弟子們:「每人應至少念一個億的本尊心咒,一個人一輩子中應該能夠完成。」
大家也應該盡量行持這些善法,這非常重要。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令出三界。
此時,佛陀告訴舍利弗:「你們這些眾生都是我的兒子,我就如同你們的父親一般。你們在多生累劫的輪迴中,被無數痛苦煎熬、熾燒著,我會想方設法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讓你們從三界輪迴中獲得解脫。」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中說,佛以慈悲心宣說佛法,讓眾生領悟。其中有一句是「聞法得解脫」
,即令眾生通過聞法而獲得解脫,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途徑了。有些法師去弘法利生,背一大堆甘露丸,就只發發甘露丸、解脫丸。給眾生吃甘露丸倒是可以,但如果裡面沒有糖,他們也不一定喜歡。(眾笑)我們還是應當依靠宣講佛法,讓眾生「聞法得解脫」。就像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中講的,佛陀發慈悲心令眾生醒悟,主要就是使眾生通過聞法得解脫,而極少示現以神通令眾生獲得解脫。
從古至今,無數印、藏、漢的高僧大德們度化眾生的唯一方法
,就是講經說法
。即便在世間當中也是如此,唯有依靠教育,才能讓人類從迷茫中醒悟。倘若離開教育,人類世界則將與動物界毫無差別。同樣,如果沒有佛陀甚深的智慧法教,人們也將與旁生一樣,始終無有從三界中解脫的機會。由此可見,聽聞佛法十分重要。我聽說有些法師對講經說法很有意樂,學院中也安排了一些輔導員、助理法師們講法,我也通過高層、中層、基層等不同的人進行了解,看看大家對聞法、講法有沒有意樂。有人對我說:「這位法師不論是否有弟子,就算找不到弟子,他也會在空屋子裡講經說法的!」(眾笑)可見大家對聞法、講法還是很有意樂的,這樣很好。
相較之下,有些法師雖然講得好,但不是身體生病,就是心生病,或者被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耽誤,反而對說法不太有興趣。雖然這與前世有關係,但我還是希望他們知道以佛法度化眾生的重要性,不然有些人不知道依靠什麼才能得解脫。這一點值得大家好好思維分析。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而實不滅,
今所應作,唯佛智慧。
佛陀說:「雖然我先給你們宣說了聲聞乘滅度的涅槃法,但這僅是滅盡定而已,只是暫時離開生死,處於一種斷滅、滅盡的狀態,其實不是真正的滅度或涅槃,無法依此得到真正的解脫。今天你們應學習的,唯有佛陀真正修行的智慧。」
若有菩薩,於是眾中,
能一心聽,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雖以方便,
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如果在聞法群體中,有一些菩薩能一心一意聽受佛陀所講究竟密意,諸佛世尊雖然會首先採取方便方法,暫時給眾生宣講三乘佛法,但佛陀並非要將眾生培養為聲聞、緣覺或普通凡夫,而是要使所化眾生全部成為菩薩。」
之前也屢次講過,
佛陀轉法輪的究竟目的,是讓眾生髮菩提心,最後真正成為大乘菩薩,這也是了義經典的最終目的。
如果大家都發了菩提心,說明成為了佛陀的真正所化者,屬於《妙法蓮華經》的所化眾生。但是,如今一些人恰恰相反:有的開始是學習大乘佛法,後來慢慢改學小乘;有的是從學習密乘開始,也不灌頂,從上面學下來。現在國外很多人喜歡「直指本性」,他們不喜歡灌頂,更不要說修加行。我曾遇到一位仁波切,他說自己現在唯一的方法是給弟子們「直指本性」,待他們認識心性以後才開始修加行。因為外國人很喜歡聽中觀,包括大圓滿本來清凈的法門,但若一開始就讓他們磕十萬大頭,則根本不願意進入聞法群體,所以只好剛開始就給他們講「心不來不去」、「心安住光明空性」等空性內容。老外也是特別喜歡,會饒有興趣地一直坐著聽,等他們似乎稍微有點感覺的時候,仁波切再去講加行。但其實,如果你已經認識了本性,那也就不需要修加行了嘛!(眾笑)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
為此等故,說於苦諦,
眾生心喜,得未曾有,
佛說苦諦,真實無異。
「雖然最終所化眾生都是菩薩,但暫時來看,有些人智慧微少,對世間非常貪執,這叫『苦諦』。由於被行苦、變苦、苦苦等各種痛苦折磨,他們會在聽聞佛陀宣講『苦諦』之後,生起前所未有的歡喜之心,因為究竟而言,『苦諦』等四諦法門與真理無異。」
《遺教經》中云:「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這是一個假設句,意思是,月亮很有可能變成熱的,太陽也很有可能變成冷的,但佛所說的四諦法,卻不可能變成其他的異體。具體而言,苦諦就是苦諦,佛說是苦,本體就是苦的,不可能變成樂,也不可能變成滅;集諦就是集諦,是業和煩惱的因,不可能變成滅諦;同理,道諦就是道諦,滅諦就是滅諦。實相中的真理是,
人生的本體就是苦,斷苦以後才會有安樂可言,
這就是四諦法門所講的內容。此處講的是苦諦。
若有眾生,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不能暫舍,
為是等故,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貪慾為本。
「鑒於有眾生不知道人生的本體為苦,並且還深深地耽著苦因,以致於片刻也不能捨棄的緣故,佛陀為度化眾生,而採用智慧方便之道作了宣說:人生眾苦的根本原因在於貪慾。」
《入行論》云:「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雖然眾生都很想出離痛苦,但卻身不由己,反而一直耽著並追逐苦因,像鋤地一樣,毀壞了自己的快樂。這一段是講集諦。
若滅貪慾,無所依止,
滅盡諸苦,名第三諦。
「如果滅掉貪慾,所有的痛苦就無所依止,將所有的苦滅盡,即是滅諦,為四諦法門中的第三諦。」
為滅諦故,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名得解脫。
「為了實現滅諦,我們必須修道,這就是道諦。只有通過修道才能夠使眾生遠離一切苦的束縛,並獲得真實解脫。」
這種解脫之道可以通過行持梵凈行達成。
《阿含經》中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這個教言在漢地廣為引用,意思是,我這一生已經主要通過修行梵凈行作了了結,該辦的大事已經圓滿,所以後世不再有後顧之憂,因為不會再流轉到三界輪迴之中。《前行》中說,出離輪迴就是要捨棄天靈蓋,所以此生我們最好通過修行,從根本上斷除束縛自己的對於世間的貪慾,這一點非常重要。
尤其是出家人,應當盡量斷除這一導致輪迴的根本。既然你已經選擇了出家這條路,而且也許你現在的確很快樂,如此即生中就不要再進入「火坑」,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大家應該盡量受持清凈的戒律,並依靠今生清凈的戒律和出離心,對輪迴作一了斷,這樣一生當中該做的大事其實就完成了。即使你沒有很高的聞思修行的智慧,但你因此變成一位如理如法、表裡如一的修行人,人生就有意義。所以修習解脫之道相當重要。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佛說是人,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無上道故,
佛陀接著開示:「這些修習解脫之道的人,怎樣才能獲得解脫呢?一般來說,小乘認為只要遠離一切虛妄和執著就是解脫,但僅僅如此,並不算是真正的解脫。因為這些人並未得到真正的滅度。
真正的滅度是得到了無上道,也就是大乘的無我智慧,
這才稱得上真正的解脫之道。」
我意不欲,令至滅度。
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佛陀繼續說:「我不願意讓這些眾生停留在這樣不究竟的解脫當中,我是三界的法王,讓眾生通過達到真正的法自在而獲得安樂,是我顯示於世的主要原因。」
佛陀出現於世間,主要原因是為了利益眾生,宣說不可思議的法,因此,佛陀是法王。
世間中也有一些真正德高望重、獲得佛法自在的人可被稱為「法王」。不過,如果不夠條件,這個稱法王,那個也稱法王,「國王」太多了,也不是很好。
什麼是法王?佛陀在
《大寶積經》中說:「無量無邊世,說不思議法,不斷三寶種,當成於法王。」
由此可知,《大寶積經》裡面就出現了「法王」這一名稱。有些人說「法王」不能隨便稱呼,他應該是國家級別的重要人物,以前只有大寶法王才可以叫法王,對於其他人不能這樣稱呼,其實也不一定。如果在無量無邊世中說不可思議的法,沒有斷三寶的種性,佛陀說也可以稱之為「法王」。所以,我們當中如果有些人想當法王,只要具足:第一、無量無邊世中宣說過大乘佛法;第二、不斷三寶的種性,這兩個條件就可以了。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佛告訴舍利弗:「我的大乘法義是為利益世間眾生而宣說的,你在不同地方『勿妄宣傳』。」
關於「勿妄宣傳」有不同的解釋方法。按照漢傳佛教的譯本,包括《添品妙法蓮華經》、《法華文句》里認為,此句的含義是:「我說的這些法,是為利益眾生而說,在其他各種地方,不要隨便宣講。」與密法類似。
《法華文句》中云:「惡者強說令其墮苦。」
對惡人強行說法,他會因接受不了而墮落,所以在大眾群體中不要隨便宣說。下一堂課會涉及到很多毀謗、誤解《法華經》的人如何墮地獄的公案。如果給非法器講了甚深法要,有些人會害怕,如
《大智度論》云:「般若之威德,能動二種人:無智者恐怖,有智者歡喜。」
《中觀四百論》中也說,無我的道理,不要隨意宣說,否則,有一種人趨向於惡趣,有一種人趨向於涅槃。我們也可以採納漢地的相關解釋,但是漢譯本的「妄」,在藏譯本中是「忘」,也就是「勿忘宣傳」,不要忘記宣說,希望因緣具足時多宣講。所以,此句在藏譯本中的意思是:佛為利益眾生而說此法義,希望舍利弗能夠在不同的地方宣講。相較而言,我覺得藏譯本與下文銜接得更加順暢。
按照藏文解釋來詮釋佛告訴舍利弗的意思就是,在不同的地方好好給他們講,如果有聽眾能夠在上課時不起身離開,就可以講給他們聽。(眾笑,上師笑)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
當知是人,阿鞞跋致。
若有聞法者認為《妙法蓮華經》很好,把法本放在頭頂上頂禮,當知此人是阿惟越致,即不退轉菩薩,即使他將來身處輪迴也不會退轉。
很多佛經都提及頂禮佛經的功德。
藏傳佛教的習慣是,得到法本以後,一邊念誦「喇嘛欽」,一邊將佛經置於頭頂,是對佛法很恭敬的一種態度,聽到別人這樣做也可以隨喜,因為這個頂受佛法之人,就是不退轉菩薩。
有些人會說:「這是在授記嗎?」如果這樣就算授記,那我也可以——你隨喜頂戴《妙法蓮華經》,就會變成阿惟越致,即《阿彌陀經》中講的不退轉者。如果有些人非要「得到授記」,可以把《妙法蓮華經》放在頭頂上,我就說你是不退轉菩薩。(眾笑)
若有信受,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見過去佛,
恭敬供養,亦聞是法。
「如果有人對《妙法蓮華經》真正生起信心,則說明他往世已經見過過去諸佛,並且恭敬供養,正因如此他今天才能聽到這個法。」
今天所有聽聞《妙法蓮華經》的眾生,就是以過去世中供養過佛陀的緣故,才有這樣的因緣,我對此深信不疑。
《七寶藏》中說,能夠講聞密法,是因為前世曾經得到過普賢王如來等諸佛的加持和護佑。
講聞《妙法蓮華經》也是如此。不管是由佛陀、舍利弗,還是其他的善知識來宣講,
如果一聽聞就對這個法有信心,自己能夠接受,就說明他見過過去的佛——這是如來的金剛語。
因此,佛陀讓舍利弗去各個地方儘力宣講。聞法者聽到這個法,如果接受並且沒有退轉的過失,就說明他以前見過佛陀。
若人有能,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亦見於汝,
及比丘僧,並諸菩薩。
「如果有人相信你所宣說的佛法,不僅說明他已經在前世見過諸佛,現在也與見到釋迦牟尼佛無有差別,而且也見到了你舍利弗,以及釋迦牟尼佛說法當時的比丘眾和菩薩眾。」
我剛才說,藏譯本的解釋更加順暢的原因就在於此。只有前文中讓舍利弗去宣說,才會遇到這些情況,所以按藏譯本的意思比較好解釋。漢文的很多譯本講到這裡就有點不順了——前面不讓舍利弗去講,後面卻又「見到舍利弗」,有一些前後矛盾。本來我是想按藏文的意思來講,但有很多人不讓講,我也沒有辦法。(眾笑,上師笑)
所以佛陀對舍利弗說,
如果對之後的講法者有信心,說明此聞法者已經見到我,也已經見到了你,見到我說法時在場的諸比丘眾和菩薩眾,這樣的有緣眾生值得歡喜
。這是佛陀的金剛語,我們現在講聞《妙法蓮華經》的人應當相信。不過,相信與否仍在於你們自己。如果真的相信,那麼我們就是真正見到了釋迦牟尼佛、舍利弗以及當時的比丘菩薩眾,這是非常有緣的,值得歡喜。
斯法華經,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迷惑不解。
按照漢譯本的解釋,《妙法蓮華經》只有在具有甚深智慧的人面前才可以宣講。而那些智慧極其淺薄、見識不淵博的孤陋寡聞者,如果聽聞則會迷惑不解。
如同《定解寶燈論》中所講,獅子的乳汁在金器中方可保存,如果放在普通的鐵器、瓦器里,容器就會馬上炸裂。
所以講這樣的法需要選擇相應的法器,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接受。
前世有因緣的人會認為《妙法蓮華經》確實非常殊勝,內心也很歡喜,自然而然具足信心;反之,如果沒有前世因緣,就可能生起邪見和懷疑,甚至特別痛苦:「什麼時候下課啊?怎麼現在還不下課啊?都9點21分了,我要走了……」這說明他們與《法華經》的因緣不深。如果因緣深厚,他們就會說:「哇!還要再多講一些!多好啊!」
不過今天時間到了,沒辦法多講了。(眾笑)
※【最新】索達吉堪布146次開示筆記:如何在忙碌中修行
※先定一個小目標:修不修行都在修行——索達吉堪布傳講《勝道寶鬘論》26課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