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奏摺的發明,清朝皇帝:自己下的令,再煩也得回復

奏摺的發明,清朝皇帝:自己下的令,再煩也得回復

奏摺是經常出現於古裝劇中的事物,它的名氣很大,彷彿臣子向皇帝的上書都叫奏摺,其實奏摺始於清朝順治年間,雍正年間形成制度,到清朝滅亡,總共也才兩百多年。

清初剛入關時,奏事制度沿襲明朝,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題本蓋印,奏本不蓋印。不過題本和奏本都由通政使司進呈,經受人員很多,容易造成泄密,此外進呈是選擇性的,在皇帝閱批之前,內閣大學士已經"票擬"過了,顯然不利於君主的絕對集權,於是奏摺就被拎了出來。

奏摺是保密的,這是其前提,官員撰擬奏摺後密封呈上,皇帝硃批認可後再寫題本、奏本作正式報告,題本奏本的作用因而被奏摺取代。

對皇帝而言,奏摺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一方面奏摺省去了中間環節的傳遞,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奏摺都是秘密呈遞,地方上有權上奏摺的總督、巡撫等又可相互制約,誰也不知道誰向皇帝打了什麼小報告,皇帝因此將皇權推向無以復加的地步。

當然,奏摺也帶來了一些小壞處,那就是「垃圾奏摺」。

奏摺按其內容可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及賀折4類,最開始的奏摺其實只有奏安折和謝恩折兩種,因為滿人特別講究請安,尤其是家奴對主子,請安更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對於皇帝而言,他的親信奴才(不是大臣)都有向他請安的必要,於是奏安折數量報表,但因為沒什麼用,一般不存檔。

奏摺衍生出奏事的功能是在康熙年間,康熙在位六十年,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之後的二十多年裡,康熙開始喜歡上這種跟親信一對一的密信溝通,奏摺內容也從單純的請安謝恩的廢話,逐漸帶上了具體事務,於是開始存檔。

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兩位皇帝先後下旨,將上奏摺的官員範圍由親信奴才擴大到部分高級官員再到二品以上官員,也是在雍正時期,奏摺格式固定,奏事折和奏安折要分開上。

皇帝對官員的上奏摺頻率有嚴格的要求,在京的監察官員更是天天要上,沒事說也得上奏說明為什麼沒事。當然,外地的官員要求沒這麼頻繁,但有些官員為了博得皇上歡心,奏摺是一封接一封。

奏安折先踢開,本來都是廢話,不過奏事折也有不少「垃圾」,因為地方官沒有那麼多正跟皇帝說,只能瞎扯,而奏摺作為大臣和皇帝的密信,理論上沒有第三個人能看到,所以內容可以很隨意,可以越職說別的部門的事,可以跨地說外地的事,甚至可以說你聽說的的事。

奏摺里這麼多瑣碎的事,皇帝看了煩不煩?不清楚,因為很少見到有皇帝批評官員奏摺瑣碎的,不管再瑣碎的事,皇帝都硃批:知道了或者朕知道了。反而官員如果在奏摺里寫官樣文章,不透露地方情況,皇帝大概率會把他一頓罵,因為奏摺就是用來輔助皇帝知道全國各地事宜的,你不說這不是找罵嘛!

清朝皇帝這種鼓勵催生出了諸多垃圾奏摺,有些名字更是不得不提,比如康熙年間奏摺數量冠軍趙弘燮,因為試圖隱瞞水災,被康熙臭罵一頓,之後經常向康熙報告各地天氣,一副改過自新的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莽莽趣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九子奪嫡以雍正獲勝告終,那些沒有參與奪嫡的阿哥們下場如何?

TAG:莽莽趣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