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六經辨證: 厥陰病之實質 | 徐汝奇先生

六經辨證: 厥陰病之實質 | 徐汝奇先生


平脈辨證之厥陰病論治
徐汝奇

平脈辨證源於《傷寒雜病論》,醫聖張仲景介紹他「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其中「並平脈辨證」一句,證明平脈辨證是在搜集前人經驗之上的發明,《傷寒雜病論》的內容即從平脈辨證方法架構三陰三陽辨證體系,確立「病→脈→
證→治」的診療規範,以論治「傷寒」為例,演義經方運用原則。

魏晉太醫令王叔和編次整理了張仲景的著作,並搜采歷代名醫經驗撰編《脈經》,目的不僅在於規範脈法,推廣平脈辨證,還重新提煉《傷寒雜病論》中的部分內容,以「汗、吐、下」三法的運用及諸雜病的「病、脈、證、治」規律為例,為讀者理會仲景學術的核心思想暨如何運用經方提供方法,開創了從平脈辨證法通治萬病的新紀元。
平脈辨證首辨陰陽,法從獨脈,但從表裡三焦證候立論。

《傷寒論·平脈法》強調:「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焉。」脈法不僅解釋了證候病機,並且脈象與證候之間、甚至於方葯都有直接的對應。辨證論治不僅從表裡認定,也從三焦區別。三焦是古人基於解剖觀察對人體生理功能的界定。如230條所謂:「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指小柴胡湯得效的反映即上、中、下三焦都氣機條暢、津液流通。可據三陰三陽病不僅僅是六經病,而且是從古代解剖部位即上、中、下三焦以認識疾病表、里、內、外病位的證候群或類病綜合征。 



歷代醫家對於三陰三陽六經病的認識歧義甚多,其實無論是陰陽表裡虛實六大層面的類病也好、或六大經絡病變的症候群也好,其辨識皆俱特異性。尤其從平脈辨證法鑒別,診療規範,方法簡便。如《傷寒論》中規定: 


1、太陽病
平脈法:「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傷寒例》)
辨證提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條)
解析:主證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提示風邪上受。頭項居上焦,故太陽病屬於上、中焦表實病變為主的症候群。凡與太陽經絡屬相關的病變皆為太陽病。脈浮當三關俱見,但以左寸、雙尺浮為主。 



2、陽明病
平脈法:「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卧。」
(《傷寒例》)
辨證提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條)
解析:主證必「胃家實」提示胃腑不通,胃居中焦,故陽明病屬於中、下焦里實病變為主的症候群。凡與陽明經絡屬相關的病變皆為陽明病。脈長(即洪大)當三關俱見,但以右寸洪大為主。 



3、少陽病
平脈法:「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
(《傷寒例》)
辨證提綱:「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條)
解析:主證必「口苦、咽干、目眩」提示少陽經氣不舒、膽氣不利。膽位在中焦,少陽居表裡之間,故少陽病屬於中焦半表半里病變為主的症候群。凡與少陽經絡屬相關的病變皆為少陽病。脈弦當三關俱見,但以左關弦為主。 



4、太陰病
平脈法:「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傷寒例》)
辨證提綱:「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273條)
解析:主證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提示中焦里虛,脾虛運化不及,故太陰病屬於中焦里虛為主的症候群。凡與太陰經絡屬相關的病變皆為太陰病。脈沉細當三關俱見,但以右關沉細為主。


 
5、少陰病
平脈法:「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傷寒例》)
辨證提綱:「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281條)
解析:主證必「脈微細,但欲寐也」,提示元陽不振,病在下焦,故少陰病屬於下焦里虛為主的症候群。凡與少陰經絡屬相關的病變皆為少陰病。脈沉或細微當三關俱見,但以左寸、雙尺沉細微為主。 



6、厥陰病
平脈法:「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已入於腑,可下而已。」《傷寒例》)
辨證提綱:「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326條) 



解析:主證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提示三焦不利、虛實夾雜,故厥陰病屬於上、中、下三焦虛實夾雜為主的症候群。凡與厥陰經絡屬相關的病變皆為厥陰病。
脈微緩當三關俱見,但以左關微緩為主。 



平脈辨證法倡導平脈以辨證,辨證參以平脈,「色脈合參,可以萬全」,要求儘可能多途徑如寸口脈法、趺陽脈法、少陰脈法、辨色、聞聲、望神、按腹等診療方法精辨病機、甄別證候,同時又提倡診療方法的簡約化,是望聞問切四診綜合運用的典範。 


在臨證實踐中,六經病證候群有時並不單一出現,合病並見較多,運用平脈辨證確立的「病、脈、證、治」原則,從脈象太過或不及中辨識主病之脈與兼證之脈,從脈象推測相應證候,再結合證候反推脈象十分相符,抓住三陰三陽六經病辨證提綱與左、右寸關尺三關定位要領,提煉出主證與主病之脈互為印證,即可獲得相關診斷。如左寸脈太過見浮為太陽、左寸脈不及見沉屬少陰,而余脈之勢弱而平,即可認定太陽與少陰合病。 



以上為六經病平脈辨證的基本內涵,綱要分明,法度嚴謹,應用循規蹈矩,更要知常達變,即所謂「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是經方運用的基本原則。
本次講座重點探討厥陰病的病、脈、證、治規律。《傷寒論》三陰三陽六篇的經文共計398條,其中太陽病篇178條、陽明病篇84條、少陽篇10條、太陰病篇8條、少陰病篇45 條、厥陰篇56條,霍亂篇10篇、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7篇,厥陰病約佔三陰病各篇經文總數的一半還多。若從平脈辨證法分析相關經文,實際上涉及到厥陰病的經文遠遠不止這些,並且十分複雜。《傷寒論》主方113方,其中厥陰篇的主方有烏梅丸、白虎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四逆湯、瓜蒂散、茯苓甘草湯、麻黃升麻湯、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通脈四逆湯、白頭翁湯、桂枝湯、小承氣湯、梔子豉湯、吳茱萸湯、小柴胡湯計16個經方。但這些方中,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桂枝湯、小承氣湯、梔子豉湯、吳茱萸湯、小柴胡湯等廣泛分布在三陽病篇或太陰病篇、少陰篇,都為主治之方,並不局限厥陰病的主治,但這些經方何以主治厥陰病呢?試作分析如下:

1、 辨證提綱:
《傷寒論》326條規定:「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主證必俱「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為陽明內熱之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為少陽鬱熱之象,「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太陰里虛之象,提示了厥陰病病機有虛實夾雜、上熱下寒、上實下虛、里寒外熱或寒熱勝復的特點,見證錯綜複雜,與三焦氣機不利相關。 



337條說:「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此為厥證的定義。結合厥陰病的辨證提綱,可知凡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三焦氣機不利所致的寒熱夾雜,虛實互見,上熱下寒、里寒外熱,上實下虛等等病情錯綜複雜的證候群,如消渴、腹脹而下利、飢而不欲食、胃脘嘈雜、煩躁、咽喉干痛、惡寒、發熱、嘔吐等表現均屬厥陰病範疇,但主證必俱手足逆冷,兼證表現多樣化,且多伴有下利即大便稀癥狀。 



2、平脈法則
王叔和在《傷寒例》中規定:「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已入於腑,可下而已。」
指厥陰病的主脈當見寸關尺三部均微緩,327條可以反佐:「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但厥陰病證候群表現在上、中、下三焦的均可見證,相對三陽病、太陰、少陰病單純的主證表現而言,主證呈多樣性。脈象與之相應,也呈現了複雜性。在厥陰病篇55條經文中, 涉及脈法應用的相關經文如下: 



332.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一雲消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複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脈數 



333.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脈遲 



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脈微而厥
343.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脈微
347.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脈虛
349.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脈促
350.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脈滑而厥
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脈細欲絕
355.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脈乍緊
357.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寸脈沉而遲、下部脈不至
360.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脈弱
361.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一雲設脈浮復緊)——脈數、脈緊
362.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無脈、脈不還、少陰負趺陽
363.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寸脈浮數、尺中澀
365.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脈沉弦、脈大、脈微弱數
366.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脈沉而遲
367.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脈數
368.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絕、脈還、脈不還
369.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脈實
377.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脈弱


以上例舉經文20條,涉及的脈象陰陽俱見,提示的病機有虛有實、或虛實夾雜,表現的證候或純陰無陽、或陰陽並存、上實下虛或上虛下實,虛實夾雜的矛盾十分突出,故平脈辨證以法治之,如烏梅丸、當歸四逆湯、白頭翁湯之類;平脈定方當隨證治之,如白虎湯、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選取主治之方並不限於厥陰病主方。 



這些脈象描述及其方證辨識,看似毫無規律,但與厥陰病程階段錯綜複雜的病機相應,是辨別證候虛實的「法寶」。如何分析這個「法寶」,其實另有「法門」,王叔和整理仲景脈法之時已經認識到,此「法門」即「厥脈」。 


何謂厥脈?《脈經》不載,但《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篇有解: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複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便清谷,熱多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慰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難者,為危殆。」 



據文意分析,在「傷寒,脈陰陽俱緊」的三關脈候中,有一種「脈欲厥」的脈象與「傷寒」病情錯綜複雜情況對應,這個脈即厥脈。厥脈之狀即「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此脈脈勢不均,從強到弱,又由弱到強,與寒熱夾雜、虛實相兼的病機相應。 



接下來,《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篇繼續分析: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目閉。貪水者,若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從此經文「貪水者,若下之,其脈必厥」即當知其內有水飲,陽氣弱而氣化不利,所以口乾喜飲,倘強行下法,必致「陰陽俱虛」。脈必厥,乃是通過「厥」脈動搖不定的態勢去把握虛中夾實的病機。 



為此,《辨痙濕暍脈證》篇對厥脈的轉歸給予了總結:
「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後靜,此皆愈證也。」此中「動數」之脈類於「數」。《辨脈法》謂:「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由此可據,厥脈動數不穩當,表現在脈位以關脈較強盛。凡寸關尺三部脈勢不均,左右脈度不等者皆屬厥脈,但關部相對較強,辨識均以關部為主。 



《脈經卷四·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載:「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均,是為病方欲進,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其人慾多飲,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此提示病變易虛易實,「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均」當為陽厥之脈。 



又:「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飲食,如虐狀。」此提示病勢遷延反覆,「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當為陰厥之脈。 



厥脈分兩類,厥證亦有陰陽之別,337條釋:「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明確界定:手足逆冷者便是厥。但《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篇另解:「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指津液虧而陽氣偏亢的陽明經氣過盛。陽熱過盛,津液虧虛,陰陽之氣不達四末,「陰陽氣不相順接」,微循環不良故而為「厥」。此厥屬陽厥。故厥證有陽明病陽盛之厥與厥陰病虛實夾雜之厥。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此「傷寒脈滑而厥」,脈滑主內熱,厥乃厥脈,為「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的脈勢不均勻之象,因陽氣不通,故脈滑而厥主胸腹灼熱而四肢冷,故平脈辨證為「里有熱」。所以白虎湯證之厥屬於津液不足、陽氣亢奮的「厥陽」,脈象洪滑與之相應。 



《脈經》謂「滑與數相類」故脈滑與脈數相似,臨證區別不易。從《傷寒論·辨脈法》分析,脈滑為寒郁化熱,主內實,為內熱,肌表溫度不一定升高;而脈數為熱氣有餘,主內虛,當表裡俱熱,肌膚溫度一般較高。後世從脈滑主內熱氣盛之理,故定脈滑為痰熱之象。 



厥陰病之厥如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此「傷寒脈微而厥」即陽氣虛微,陰氣偏盛,導致「陰陽氣不相順接」,所以導致「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 



另如105條:「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從「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與「脈調和」的對比可知,此脈微厥之「微」當是對「厥」的形容,非陽不足之脈微,而是「稍少或稍弱」的意思。佐證當見於335條:「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此「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即「厥的程度稍弱,熱勢也稍弱」之義。故此推論,「脈當微厥」實則指「輕微」或「細弱」的厥脈。故105條之「脈當微厥」應該屬於厥脈但病勢相對較緩的描述。 



以上分析表明,厥脈多與厥陰病相關,儘管脈法提綱規定「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但厥陰病為「三經皆受病,已入於腑」,故厥陰病證候複雜,上、中、下三焦癥狀混雜難分,病機呈現「虛而實、雜而亂」的特點。故厥陰病主證之脈有「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的特點,故兼證兼脈眾多,癥狀之實與脈象之虛對比性非常強。不僅寸關尺三關脈陰陽脈並見,並且左右三關脈位不對等,脈勢、脈度強弱不均 。證候表現陰陽兼顧,癥狀千奇百怪,不一而論。臨證中凡三焦見證錯綜複雜、水熱互結、虛實難辨者,皆屬厥陰。 



如332條載:「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複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此段條文對厥陰病的病機認識非常重要,分析如下:
1)「傷寒始發熱六日」,與「厥陰受病,當六七日發」的病程吻合,陰陽辨證提綱雲「陽數七,陰數六」,故見發熱六日,即當考慮厥陰病。 



2)六日發熱之後,即由陰出陽,又發熱三日,非病入陽明(即「陽明受病,當二三日發」),就病出少陽(即「少陽受病,當三四日發」)。 



3)但「厥反九日而利」,陰陽本已不相順接,發熱伴下利,是少陰病程的陰陽將竭,當不能食,如果脈象遲,反能食即陽氣將竭的回光反照,所以要考慮為「除中」。 



4)厥陰病本脈象微浮,不發熱,是厥陰出陽之象,故「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 


5)如果「其熱續在者」,即厥陰病轉出少陽,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6)如果「後三日脈之,而脈數」,是病入陽明,故斷定「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故據此分析,厥陰病程不但可見少陽病癥狀,同時也見陽明、少陰癥狀,當屬陰陽不接,水火不濟的陰陽合病,病機呈現了虛實夾雜、寒熱並存的複雜性,三陰三陽六經病辨證論治中病情相對複雜的證候都歸類於厥陰。 



厥陰肝與少陽膽表裡絡屬,機能相關,《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傷寒論·平脈法》認為「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王叔和在《傷寒例》中認定「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故厥陰病之脈得「濡弱以弦」是向愈之兆。327條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此「微浮」實質即「濡弱以弦」之義。


 
西漢·司馬遷《漢書·藝文志》中將經方定義為:「本草木之寒溫,量疾病之深淺,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應,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厥陰病的病機主在「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由此而論,凡與經方組成中蘊含「水火」,涉及了辛開苦降、瀉實補虛、條暢氣機的方證經文均可列入厥陰。所以如三陽病篇的桂枝湯、小承氣湯、梔子豉湯、小柴胡湯,少陰篇篇的主方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吳茱萸湯等都被列入厥陰病篇也就不足為奇,而如半夏瀉心湯、大黃附子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奔豚湯、麻黃升麻湯、栝樓瞿麥丸、溫經湯等等之類攻補兼施的方證皆可循從厥陰病病機論治,自然就順理成章。 



從平脈辨證法則,厥陰病的論治可以大道至簡,無論證候群如何複雜,但只要抓住左、右寸關尺三部六位脈勢不均、強弱不勻的脈候體象即可;證候表現只要具備「虛而實、雜而亂」的特點,從看似無規律的規律中,抓住陰陽虛實寒熱夾雜、三焦氣機不利的病機就行。 



所以,凡三陰三陽篇的方證皆可從厥陰病的平脈辨證法重新認識,三陰三陽篇中的多經合病、以及《金匱要略》中的臟腑雜病論治皆當重新分類,而例如現代醫學所謂疑難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腫瘤、慢性肝病、腎病、胃腸功能紊亂症、神經官能症、脈管炎、蕁麻疹等眾多的慢性病、以及因錯誤治療導致的久病遷延、臟器功能亢進或衰竭者、營養代謝紊亂者、濫用抗生素、長期應用激素者,等等,絕大多數都可歸類於厥陰病範疇,從厥陰病的脈證論治,療效也必然突出。 



厥陰病例案如下:
案一、肖女士 1962年9月6日 泰和縣石山鄉農民。 2011/11/3診見脈右寸浮細弦稍緊、關細弦稍緊、尺沉細弦稍緊,左寸弦細、關沉細弦、尺沉細微弦,舌淡略青,苔薄白。面色萎黃。訴:病已十四年,周而復始發作定期性脘腹痛,疼痛以心窩下為主。疼痛發作後的第三、四日開始發熱,體溫高達40.5度,下午2、3點開始發熱到凌晨3、4點緩解,伴惡寒,煩熱,無汗出。腹痛經過約一周以後即大便瀉下,稀溏並夾白色粘液,日3-4次。平時則大便硬結如球,或日三四次或1-2日不解。近幾年來發作較頻,發熱、腹痛時間更長。發作時全身肌肉酸困痛,腰背痛,頭痛,手足冷,無食慾,口瘡潰爛,小便澀短痛,夾血尿。如此循環往複,年復一年的發作並住院,甚至網路會診都無結果,已耗費十餘萬元,中醫、西醫均治不效。檢查示:腎結石,結腸炎,非萎縮性胃炎(糜爛出血型),子宮肌瘤,輸卵管囊腫,尿澱粉酶偏高,白細胞偏高,心電圖提示二返、三返(均輕度)。 



診斷:厥陰病。烏梅丸合白頭翁湯。
烏梅30克 細辛10克 乾薑15克 黃連20克 當歸15克
附片15克 花椒10克 桂枝15克 党參15克
黃柏15克 白頭翁30克 秦皮20克 甘草10克 七劑


平脈辨證:
診見右寸浮細弦稍緊、關細弦稍緊、尺沉細弦稍緊,左寸弦細、關沉細弦、尺沉細微弦,其左、右寸關尺三部六位均不對等、脈勢強弱不均,當屬厥脈,診為厥陰病。 



方證對應:
1、患者病達十四年之久,病程診斷符合厥陰病程。
2、證見周而復始發作定期性脘腹痛,疼痛以心窩下為主。疼痛發作後的第三、四日開始發熱,體溫高達40.5度,下午2、3點開始發熱到凌晨3、4點緩解,伴惡寒,煩熱,無汗出。此為厥陰病厥熱勝復癥狀。見326條、332條、336條。
3、其下午2、3點開始發熱到凌晨3、4點緩解,此為厥陰病欲解時。見328條。
4、伴惡寒,煩熱,無汗出。屬白虎湯證,此為厥陽。見334條、350條。
5、腹痛經過約一周以後即大便瀉下,稀溏並夾白色粘液,日3-4次。屬白頭翁湯證,此為厥陰熱利下重。見331條、334條、341條、367條、371條。
6、平時則大便硬結如球,或日三四次或1-2日不解。屬小承氣湯證,此為厥寒冷結。。見340條、374條。
7、發作時全身肌肉酸困痛,腰背痛,頭痛,手足冷,無食慾,口瘡潰爛,小便澀短痛,夾血尿。見335條、337條、342條。
此患者證候複雜,寒熱虛實夾雜,屬典型厥陰病,以烏梅丸為主方。
相關經文:
《傷寒論》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328條: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331條: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332條: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複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334條: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335條: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336條: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337條: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340條: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341條: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342條: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367條: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371條: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374條: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按語:
患者一周後複診,癥狀稍有改善。繼續原方到第三周,食慾增,精神好轉,吃紅參燉雞湯複發高熱,用烏梅丸合小承氣湯,泄下污穢大便甚多,此後大便色由暗褐色轉黃。患者總共服藥近三個月,其間腎結石發作一次,改方四逆散合四金湯(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鬱金),但發熱下利未再發作。該患者證候分析涉及《傷寒論》厥陰篇相關經文達16條,故運用經方,必須洞識方證,熟悉經文,並融會貫通。

案二:劉先生
1978年生 住泰和縣沙村鎮
2012-6-4初診: 脈右寸細弦緩、關細弦稍緊、尺沉細弦稍緊,左寸浮緩、關弦而短、尺沉細弦稍緊。舌淡紫, 苔白膩。訴:口舌易潰爛,咽喉異物
感,飢餓時胃脘痛,大便一日三次以上,大便稀溏,小便黃。無口苦。


診斷:厥陰病。半夏瀉心湯合半夏厚朴湯:
法半夏15克、黃芩15克、黃連10克、党參15克、乾薑15克、甘草10克、大棗15克、厚朴15克、茯苓15克、蘇葉15克、生薑30 克,七劑,日三服。
2012-6-20二診: 泰和縣中醫院檢查示:舌根下部可見一灰白色腫物。鼻咽部可見黏膜輕度充血增厚,咽側索可見紅腫。咽喉壁黏膜輕度充血,可見淋巴濾泡增生。意見:腫物待查。 



脈右寸沉遲緩稍弦、關稍弦、尺沉細微弦,左寸沉遲緩稍弦、關沉、尺沉細稍滑。舌淡紫, 苔白膩 。咽峽暗紫。訴:咽中梗阻不適,異物感,吃西瓜胃痛,時欲吐痰。大便日兩三次,大便溏,肛門灼熱。 



診斷:厥陰病。麻黃升麻湯:
麻黃15克、升麻10克、當歸15克、知母10克、黃芩15克、玉竹15克、赤芍10克、天冬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石膏30克、白朮10克、乾薑10克, 七劑,日三服。 2012-6-26三診: 訴:在22日下午四點半咯出一大塊狀有韌性的爛肉樣粘膩物。現咽喉無明顯感覺,余症大有好轉。 



平脈辨證:
初診見「 脈右寸細弦緩、關細弦稍緊、尺沉細弦稍緊,左寸浮緩、關弦而短、尺沉細弦稍緊」,此左右三部六位不等,示氣機厥逆,升降不利,屬厥陰病。「舌淡紫, 苔白膩,為厥陰。訴:口舌易潰爛,咽喉異物感,飢餓時胃脘痛,大便一日三次以上,大便稀溏,小便黃。無口苦」,證屬厥陰喉痹、厥陰下利,柴胡劑不中與,當辛開苦降,宣暢氣機,故治喉痹取半夏厚朴湯、治下利取半夏瀉心湯。 



二診見「脈右寸沉遲緩稍弦、關稍弦、尺沉細微弦,左寸沉遲緩稍弦、關沉、尺沉細稍滑」,上部脈較實,下部脈較虛,與厥陰病麻黃升麻湯證「寸脈沉而遲、下部脈不至」相類。檢查示舌根下部可見一灰白色腫物,但性質不明。證見「咽中梗阻不適,異物感,吃西瓜胃痛,時欲吐痰。大便日兩三次,大便溏,肛門灼熱」,示厥陰病仍存,雖無唾膿血,但時欲吐痰,故脈證合參,治取麻黃升麻湯。 



相關經文:
《傷寒論》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止,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按:357條從「寸脈沉而遲、下部脈不至(指尺部脈微弱欲絕)」的「陰結」之象,反佐「手足厥逆、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等癥狀,判定麻黃升麻湯證的寒熱錯雜、上實下虛夾雜病機。凡陰陽不交、氣機不利、上、中、下三焦均有見證,病候呈現寒熱虛實夾雜者即為厥陰病。 



患者感覺喉咽部異物一月余,消炎無效,自外地專程回鄉求治。初診要求其檢查確診,二診時攜帶報告單前來,甚為緊張,力求我處方,允不效則手術。第三天患者來診室報告,服藥7小包(一劑葯分3小包,每包200毫升,煎藥機煎取),咯出爛肉狀物一大塊,笑逐顏開。有一位來自廣東順德桂洲醫院的莫國友醫師隨我跟診在場,見此極為驚訝,直言不敢相信經方有如此神效。其實,儘管張仲景認為「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但言「麻黃升麻湯主之」,其「主之」實質肯定了麻黃升麻湯對喉咽部腫物的療效。 



案三、胡女士 女 1976年12月 住泰和縣萬合鎮
2011/8/23 萬合中心衛生院生化檢查示:總蛋白90.3、
球蛋白43.52 、白球比1.07、
谷丙轉氨酶47.8、
鹼性磷酸酶247.31、
尿酸352.8 、肌酐125.4、
葡萄糖15.33;尿檢:葡萄糖2+ 、蛋白質1+、白細胞1+;血常規:白細胞 22.7 、中性細胞百分比81.1。
脈右寸細弦稍滑、關弦細稍滑、尺沉細微弦,左寸浮細弦稍滑、關細弦稍滑、尺沉細微弦,舌淡紅,苔薄黃。訴:數日前尿路感染,腰痛。現咽喉乾燥,喜飲水,余症不顯。
診斷:厥陰病。葛根黃芩黃連湯合柴胡桂枝幹薑湯加土茯苓。
葛根120克、黃芩30克、黃連30克、甘草10克、天花粉15克、牡蠣30克、桂枝10克、柴胡15克、乾薑10克、土茯苓30克, 十劑 , 日三劑。
2011/9/3 右寸細弦滑、關弦細滑、尺細弦滑,左寸細弦滑、關弦細滑、尺沉細弦稍滑。,舌淡略青苔薄白。訴:陰癢,余症不顯。空腹血糖8.6 。
診斷:厥陰病。葛根黃芩黃連湯合柴胡桂枝幹薑湯加苦參。
葛根120克、黃芩30克、黃連30克、甘草10克、天花粉15克、牡蠣30克、桂枝10克、柴胡15克、乾薑20克、土茯苓30克、苦參15克, 十劑, 日三服。
2011/9/16 脈右寸沉弦稍滑、關弦細稍滑、尺沉細弦稍滑,左寸細弦稍滑、關沉細弦、尺細弦稍滑,舌淡紅,苔薄白。訴:無明顯不適。空腹血糖8.4
診斷:厥陰病。葛根黃芩黃連湯合柴胡桂枝幹薑湯加土茯苓、大黃、附片。
葛根120克、黃芩30克、黃連30克、甘草10克、天花粉20克、牡蠣30克、桂枝10克、柴胡15克、乾薑20克、土茯苓30克、大黃15克、附片5克、 十五劑
2011/10/7右寸沉細弦稍滑,關細弦稍滑,尺沉細弦,左寸浮細稍弦,關沉細弦,尺沉細微弦。舌淡苔薄黃。訴:空腹血糖6.8。無明顯不適。
診斷:厥陰病。葛根黃芩黃連湯合柴胡桂枝幹薑湯加土茯苓、大黃、附片、陳皮。
葛根120克、黃芩30克、黃連30克、甘草10克、天花粉20克、牡蠣30克、桂枝10克、柴胡15克、乾薑20克、土茯苓30克、大黃15克、附片5克、陳皮30克, 十劑。
2011/10/20脈右寸細弦、關細弦稍滑、尺沉細弦,左寸浮細稍滑、關細弦、尺沉細弦,舌淡紅,苔薄黃。訴:檢查空腹血糖5.4 。體重稍增加。
診斷:厥陰病。葛根黃芩黃連湯合柴胡桂枝幹薑湯加土茯苓、大黃、附片、陳皮。
葛根120克、黃芩30克、黃連30克、甘草10克、天花粉20克、牡蠣30克、桂枝10克、柴胡15克、乾薑20克、土茯苓30克、大黃15克、附片5克、陳皮30克, 十劑,日三服。

平脈辨證:
平脈陰陽辨證綱要規定:
「寸脈見陽脈,左為手太陽、右為手陽明;寸脈見陰脈,左為手少陰、右為手太陰。
關脈見陽脈,左為足少陽、右為足陽明,關脈見陰脈,左為足厥陰,右為足太陰。
雙尺脈見陽脈,為足太陽;雙尺為見陰脈,為足少陰,左屬腎,右為子戶。」
患者初診之脈:「脈右寸細弦稍滑、關弦細稍滑、尺沉細微弦,左寸浮細弦稍滑、關細弦稍滑、尺沉細微弦」,此中寸、關屬陽脈,屬葛根黃芩黃連湯主脈,當診從太陽陽明病;但兩關脈弦不對等,屬柴胡桂枝幹薑湯主脈,當診從少陽病。厥陰與少陽為表裡,柴胡桂枝幹薑湯的主治範疇為「陽微結」,實質是厥陰與少陽同病,屬膽熱脾寒、水熱互結之證,上、中、下三焦虛實夾雜,從病機而論當屬厥陰。故凡病機複雜的純三陽或純三陰或陰陽間雜的合病均可判斷於厥陰病範疇。
服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合柴胡桂枝幹薑湯的合方二十劑之後,診見「脈右寸沉弦稍滑、關弦細稍滑、尺沉細弦稍滑,左寸細弦稍滑、關沉細弦、尺細弦稍滑」,此中左關脈沉細弦,為厥陰之象,提示太陽陽明病勢已挫。如果是葯寒傷胃,必飲食有礙,但患者訴無明顯不適,顯為厥陰病脈,故在主方中加大黃附片湯去細辛,或加陳皮以溫脾陽。


相關經文:
《傷寒論》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黃芩黃連湯。
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篇:「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葯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按:患者因「尿路感染,腰痛」在當地醫院消炎治療無效而確診為糖尿病。服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合柴胡桂枝幹薑湯加味的合方治療約3個月,共50劑,停葯迄今10個月,無明顯不適,複查血糖仍然正常。
糖尿病從六經病辨證論治,其提綱挈領的優勢不可替代。Ⅱ型糖尿病與代謝紊亂相關,初始於太陽陽明病,以陽明經證、腑證多見,表現為陽明燥熱的亢奮之象;傳少陽之時即已傳變入厥陰,證候寒熱錯雜,表現為氣機不利,甚至臟腑器官功能受損;厥陰病階段失治,則進入少陰病,則陰盛陽微,水火不濟,為糖尿病終末期,臟器已損,機能衰竭,併發症層出不窮,是生命垂危階段。故糖尿病之治,若能阻斷於太陽陽明,則事半功倍;即便病已經轉入厥陰,治之得當,尤可逆轉。但在少陰,沉痾難起,但治有重劑,亦是苟喘延年,半死半生。所以,糖尿病的治療,重在六經病提綱挈領的辨證,在太陽陽明病階段即治厥陰,予以截斷逆轉法的治療,是防止病情遷延、獲得治癒的關鍵。


案四:劉女士 1947年生
住南門村
2012/6/13診:脈右寸細弦緩、關細弦、尺沉細弦,左寸浮弦細、關細弦、尺細弦滑,舌紅稍紫,苔薄白。訴:頭昏頭暈,咽喉不適,時有一股氣從少腹上沖咽喉,情緒不穩當,發作時十分難受,甚至有瀕臨死亡的感覺,偶有少腹痛。平時腰酸痛。月經不規則,經血夾暗黑血塊。檢查有腰椎盤突出,余無明顯發現。懷疑為神經官能症。中西雜投,久治無效。


 
診斷:厥陰病奔豚湯證。奔豚湯加味:
甘草20克、川芎15克、當歸15克、法半夏40克、黃芩15克、葛根60克、赤芍15克、生薑30克、桑白皮30克、威靈仙60克、遠志15 克, 五劑 



平脈辨證:
脈右寸細弦緩、關細弦、尺沉細弦,左寸浮弦細、關細弦、尺細弦滑,左右三關脈象不均明顯。此為厥脈,診從厥陰病。其中右寸細弦緩,為陰類脈,與咽喉不適相應,示厥陰喉痹;左寸浮弦細,陽脈類,與頭昏頭暈相應,示太陽經氣不利。凡兩關脈弦象明顯、而寸尺脈象強弱不等者皆屬厥陰病主脈。厥脈之狀即「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是其候也。」 



方證相應: 患者訴「咽喉不適,時有一股氣從少腹上沖咽喉,情緒不穩當,發作時十分難受,甚至有瀕臨死亡的感覺,偶有少腹痛」與「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吻合,為典型奔豚湯證。「平時腰酸痛。月經不規則,經血夾暗黑血塊。檢查有腰椎盤突出」,與「左尺細弦滑」相應,當為下焦痰濕阻絡之象,故加威靈仙、遠志化痰通絡。 



相關經文:
《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按:奔豚病病機寒熱夾雜、虛實互見,病情遷延,癥狀百出,久治乏效,但檢查大多無明顯陽性發現,西醫一般診斷為憂鬱症、神經官能症之類,此類患者自己感覺非常難受,往往以為病入膏肓,所以求治願望特彆強烈。病機當與三焦不利引致氣、血、水的代謝紊亂相關,表現上、中、下三焦證候錯綜複雜,故診斷當從厥陰病。 



奔豚湯的組成屬經方「水火之劑」,專於氣、血、水的調節,為調節三焦氣機紊亂第一方。方中甘李根白皮不易得,故從東方屬木、桑出東方之理,改用宣肺利水之桑白皮替代。 



奔豚湯證極易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混淆,故平脈非常重要,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當左右寸關尺三部六位的脈象互為相對,雙關脈必見平等之弦,與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陽見證吻合。 


案五、高先生 男 1953年 住上田碼頭
2012-8-8 脈右寸浮細弦、關弦緩、尺弦滑,左寸內側浮弦緩
外側沉弱、關弦、尺弦緊稍滑。舌紅
苔薄白。訴:左側腰痛、夜劇。偶有心悸動,有胃潰瘍史。大小便正常。診斷:排外心肌病變。 



診斷:厥陰病。茯苓甘草湯。
茯苓30克、甘草15克、生薑45克、桂枝30克, 伍劑,每日一劑,水煎,日三服。囑:務必作心臟彩超確診。 



平脈辨證:
左右三關脈象多樣化、脈勢不均,提示氣機不利,虛中有實。屬厥脈,診從厥陰病。左寸內側浮弦緩、外側沉弱,屬《脈經》所謂:「前如內者,足厥陰也。動,苦少腹痛,與腰相連」;雙尺弦中兼滑,示下焦水結為飲,左尺兼緊,可知左側腰痛。 



方證相應:
患者訴「左側腰痛,夜劇。偶有心悸動」,此為下焦陽虛,中焦水盛,上下交通不利的「厥而心下悸」之象,當治從厥陰,處方茯苓甘草湯。 



相關經文:
《傷寒論》356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湯。 



按:患者以「腰痛夜劇」就診,脈診見左寸內側浮弦緩 外側沉弱,提示心肌病變可能。患者本人與家屬均不相信,經隨我跟診的同道勸說去作相關檢查,約三小時後取得結果,泰和縣人民醫院心臟彩超示:二尖瓣反流(輕度)。左室舒張功能減低。證明平脈辨證確實可以「料度腑臟」的。 



案六:朱女士 , 女, 1963年1月10 日,住萬安縣城
2012-6-16右寸浮弦緩,關弦,尺沉細,左寸細弦稍浮,關沉弦細,尺細弦。舌紅苔黃膩。訴:頭暈嘔吐反覆發作,已四五年,久治無效。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用大劑量激素治療(一日12片),現激素用量漸漸減少,一日4粒強的松片。眩暈發作無預兆,最長發作達3個小時。月經不規則,余尚可。病歷資料: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出院診斷:多發性硬化。MRI影像號365815意見:左側發射冠,雙側半卵圓中心及雙側顳葉枕葉多發斑片狀異常信號影,目前仍考慮多發性硬化可能性大,請結合臨床。 



診斷:厥陰病。葛根湯合澤瀉湯
葛根300克、麻黃30克、桂枝30克、白芍60克、赤芍30克、生薑30克、甘草10克、大棗15克、澤瀉30克、白朮15克,十劑,日一劑,日三服。


 
2012-7-4 脈右寸細弦緩稍浮、關細弦稍緊、尺細弦,左寸細弦稍浮、關細弦、尺沉細。舌紅 苔薄白。訴:激素已停兩三天,無明顯不適。 



診斷:厥陰病。 葛根湯加味
葛根300克、麻黃30克、桂枝30克、白芍60克、赤芍30克、生薑30克、甘草10克、大棗15克、黃連15克、菟絲子30克、茺蔚子15 克,十劑,日一劑,日三服。 


2012-7-24 脈右寸浮滑稍弦、關弦稍滑、尺細稍弦,左寸浮弦稍滑、關細弦、尺細弦稍緊。舌紅苔黃。 血壓103/58mmHg。 訴:激素已停20天,7月20日(星期五)發作眩暈一次,坐位時發作,約兩分鐘左右後自行緩解。大小便正常。
厥陰病:葛根湯合澤瀉湯加味
葛根300克、麻黃15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赤芍60克、生薑15克、大棗30克、
甘草15克、澤瀉30克、白朮15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梔子15克,
十劑,日三服、每天一劑。 



2012-8-10 血壓103/60mmHg. 脈右寸浮稍弦、關稍弦、尺弦稍細略緊,左寸細弦、關沉細稍弦、尺弦細稍緊。舌紅
苔薄白 水滑。訴:眩暈近期無發作。平時腰痛。余症不顯。服藥晚了影響睡眠。 厥陰病:葛根湯合澤瀉湯加味
葛根300克、麻黃15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赤芍60克、生薑15克、大棗30克、甘草15克、澤瀉30克、白朮15克、膽南星15克、威靈仙60克、懷牛膝15克, 十劑,日一劑,分三次服。 



平脈辨證:。
診見「右寸浮弦緩、關弦、尺沉細,左寸細弦稍浮、關沉弦細、尺細弦」,此左右三關脈象不對等,
屬厥脈,右寸浮弦緩,左寸細弦稍浮,提示上實下虛,左右氣機升降不利。診從厥陰。
左、右寸關尺三部均出現了從高漸低的階梯狀脈象,此屬葛根湯證之特有脈象。
右關弦、左關沉弦細,主痰飲。《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篇:「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 



方證相應:
患者訴:「頭暈嘔吐反覆發作」,舌紅苔黃膩,屬痰飲。舌紅本主熱,此為激素所致,與脈勢虛弱不符。「頭暈欲吐」屬澤瀉湯證之「支飲、冒眩「,也即葛根湯之沖氣上逆所致。
檢查示:多發性硬化,可類從「剛痙」機理。故治主從葛根湯治本、兼合澤瀉湯治標,標本兼治,從脈證虛實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相關條文:
1、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2、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按:此患者「頭暈嘔吐」癥狀為主,甚至昏厥數小時,病史已四五年,檢查懷疑多發性硬化。現在仍在堅持服用以葛根湯為主的加味方鞏固治療。 



資料介紹,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慢性、炎症性、脫髓鞘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引起各種癥狀,包括感覺改變、視覺障礙、肌肉無力、憂鬱、協調與講話困難、嚴重的疲勞、認知障礙、平衡障礙、體熱和疼痛等,嚴重的可以導致活動性障礙和殘疾,病因不清,多被認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少數人認為是一種代謝依賴性神經變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但從六經辨證,病位在頭部與上焦陽經相關,而證候多虛,與中下焦陰經關聯,屬上實下虛,氣機升降不利,故據病機可辨從厥陰病。 



葛根「味甘平」,《神農本草經》認為可「起陰氣」。葛根湯為太陽陽明病主方,也為「剛痙」主之之方。「剛痙」與頭腦病變相關,證明葛根湯可以有效改善腦血循環與大腦營養不良狀態。凡陰陽氣機不利者皆歸類於厥證。葛根湯具有良好的「通閉解結」作用。故我主張從平脈辨證法則無限擴大葛根湯的主治範疇,並不僅限於太陽陽明病,葛根湯大劑量可以條暢氣機,對厥證類疾病如高血壓、腦梗塞等疑難病的療效十分突出。 



大約在一千年前,宋代林億整理《傷寒論》時感嘆「自仲景於今八百餘年,惟王叔和能學之。」蓋因《傷寒雜病論》與《脈經》一脈相承,學習《傷寒雜病論》,學了張仲景,其實也學了王叔和。 



從上述案例分析可據,平脈辨證法的優勢在於從脈象的太過與不及中,精辨三陰三陽六經病病機及其方證,避免誤診,提高療效,並簡化臨證思路。故從平脈辨證方法理解經典原文,拓展經方運用,最得仲景思想的真諦,療效必然突出。「料度腑臟,獨見若神」,不愧是仲景脈法應用的最高境界。復興現代中醫,必須推廣經方,學會運用經方,應當對張仲景、王叔和倡導的平脈辨證法重新認識。



要保持花容月貌,必用參巧巧面膜!



治便秘百轉千回湯最好,還能祛痘


王四進經方講座-26-厥陰風木和少陽相火之間的對化關係


王四進經方講座-17-六氣解之厥陰


【經典】厥陰病


【經典】張仲景六經辯證中順序: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姜建國談「千古疑案」厥陰病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對經方有興趣者, 可加QQ群618557934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現代醫學(西醫)慢性病治療五大誤區[推薦]
在疾病面前恐懼徘徊的現代人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