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百年騎樓老街:海外打拚掙錢回鄉建洋街巷,老華僑才是最愛國一族

百年騎樓老街:海外打拚掙錢回鄉建洋街巷,老華僑才是最愛國一族

海南海口市最有文化品位值得一去的街巷是騎樓老街,這裡最早的建築是七百多年前的南宋四牌樓,但主要建築都是不到百年的西洋建築風格小洋樓,在兩平方公里範圍內,總長4.4公里的縱橫街巷中,竟有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可以說是目前國內騎樓建築最集中、最多的地方。

所謂「騎樓」是一種商住風格的建築,在底層沿街面留出行人走路空間,而二樓開始向外伸出,遮蓋住人行道,擋雨納涼。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頒布了《騎樓規則》,開始建造騎樓,到了1918年廣州政府開始鼓勵興建騎樓。而海口的騎樓老街主要形成於1920年至1940年之間。(書影拍攝寫作)

騎樓是外來的建築文化,有著濃重的歐洲文化建築底蘊,而海口現在看似也並不發達的地方,怎麼在百年前就洋化成這般境地,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形成大面積的洋建築群呢?

原來這些騎樓大多是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南洋建築風格所建的,當時南洋是歐洲人的殖民地,建築新穎,風格明顯具有巴洛克的格局味道。這些建築很多材料都來自海外,雖然整體相似,但每棟房子又各具特色,具有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風格。有資料說海口騎樓最早是1849年開始建設的,在隨後的年代裡不斷建築,而到了1920年成片騎樓街區漸漸形成。(書影拍攝寫作)

有趣的是騎樓老街尋找真正的中式建築卻很難,可能是當年建新式漂亮洋樓是主流趨勢,也是大家共同能接受的理念,傳統的建築被捨棄了。雖然有些騎樓的牆壁與門窗有中式建築的影子,但榫卯結構木製青瓦的中式老建築則沒有了,只是到了「天后宮」才看到,但它也是隱藏在騎樓街巷的裡面了。天后宮建於元代,距今有700多年歷史,應該也是海口古老的建築之一了。(書影拍攝寫作)

早年的海口這麼洋?老街這麼潮?讓人好奇和不解,其實到了晚清,海口是全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那時有很多人下南洋和海外謀生,打工和做生意,掙了錢首先想到帶回家鄉投資建設。當時的國家積弱,在外受欺凌,沒有安全感,只有把財富帶回家鄉,只有建設了房子才是真正的擁有和惠及子孫。第一代華僑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在這些建築上完全表現出來了,這一代華僑人,對中國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在騎樓老街修繕展示廳的前言這樣寫道:「80年前,先人們下南洋、闖西洋、到東洋、賺到錢後,用見過的最漂亮的東西建成的家」。這裡強調了「家」字,這個家其實也是國家啊!在他們心裡,走再遠,「家」還是在中國,在故土、在老家!(書影拍攝寫作)

還有一塊展板說明教會對海南的影響,基督教於1630年進入海南,已有380年歷史。它肯定了教會對於海南社會影響:開啟民智、治病救人、開辦教育、鼓吹新思想、提高婦女地位、鼓勵人們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這也是在別處不多見的對基督教某些方面的肯定。遊走在熱鬧擁擠的老街,想想現在有大量內地人湧入海南和三亞,其實這是一個包容的地方,包容文化與思想,更能包容先進習俗和理念。走一趟海口騎行老街,感觸真的頗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影 的精彩文章:

西董大院:具有家國情懷,令人尊敬的家族,抗戰中他們捐一架飛機
三亞吃碗牛肉拉麵二十五元,原來貴的不僅僅海鮮,有點心疼本地人

TAG:書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