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掌權柄三十年,蒙蔽君王三十年,他成了大清史上的第一權臣!
說到清朝的權臣,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鰲拜。也對,鰲拜本身的所作所為,具備了一名權臣所有的優良品德,他的桀驁不馴,他的蠻橫專權,最後玩壞了自己,成全了康熙。
然而,在這個人面前,鰲拜簡直就是一個小兒科。
此人操縱權柄三十年,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欺上瞞下,大肆網羅人才,形成了清朝史上最大的黨派,「門生故吏遍於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時號曰『穆黨』」,他就是穆彰阿!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清代騎士
1、能力出眾的孔門弟子。
穆彰阿是滿清鑲藍旗人,雖然出身旗籍,但他似乎喪失了其祖先尚武的基因,因為他不是靠著祖父輩的榮光進入大清朝的政壇體系,完全是自己考進去的。
嘉慶十年,他通過「之乎者也」的努力成為了一名進士,任職翰林院庶吉士,隨後又在嘉慶主持的朝考之中升為少詹事,從開始的無品無級一下子成為正四品,不得不說,穆彰阿是有真才實學的。
作為孔門弟子,穆彰阿並不是一個書獃子,相反他相當的聰明機智,所以官也升得快。
在嘉慶一朝,穆彰阿歷任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戶部侍郎,雖然不是各中央部委的一把手,但最為一個科場的新星,能在短短十餘年間快速進入中央部委工作,並長期在中央各部委的二把手位置上輪值,這在官場上是極其罕見的。
這一點,連他的前輩曹振鏞都要禮讓三分。
然而,穆彰阿是一位極具野心之人,他想擁有更多的權勢,如果能夠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最好不過了。
顯然在嘉慶朝,他沒有這個機會了。所以,他把目光瞄上了帝國未來的繼承人,皇次子愛新覺羅綿寧。
清代科舉
2、穆彰阿的晉級之路。
一朝天子一朝臣,熟讀儒家經典的穆彰阿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新皇帝要想坐穩屁股下的龍椅,肯定會換一批血,他的機會就是等著新君繼位換血。
公元1820年,61歲的嘉慶帝駕崩,愛新覺羅綿寧繼位,是為道光帝。這位大清國的新君,剛上台就顯示出了老辣的手段,就用「遺詔事件」成功罷免了他父親的託孤老臣,換上了自己的親信。
穆彰阿就此正式擠入帝國的核心圈子。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穆彰阿被任命為總管內務府大臣,成為了道光的貼心跟班。而也就是在這一刻起,他利用自己滿人的身份和善於窺測皇帝心理的特長,一改嘉慶時期的隱忍,開始了政治上的狂飆猛進,一舉拿下了道光朝,甚至是大清第一權臣的名號。
這實際上和道光的執政風格有著很大的關係。道光雖然剛上台時罷免了軍機老臣,但本性上依然是一個守舊之人。在他的統治之下,大清朝政治萎靡不振,官場腐敗嚴重,社會浮誇成風,而他提倡的節儉作風卻成為宮廷內宦、朝堂百官斂財的新手段。
這就給了穆彰阿操縱的空間。
清代朝堂
因為他發現朝堂之上根本就沒有威脅他的人,而那位被道光寄予厚望的宰相曹振鏞是個只懂得「多磕頭,少說話」的老頭,至於爭權奪勢,他沒有那個心思!
善於徇私舞弊的人,往往都是政治嗅覺極強的人。
穆彰阿和曹振鏞井水不犯河水,他充分利用道光的心理,通過漕運總督的位置,滿足了皇帝對銀子、糧食的渴望,成功進入了軍機處,加封太子少保,又一次在國家兵部、戶部、工部之間進行輪值,只不過這一次他是國家部委一把手了。
權臣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慷他人之慨,拿皇帝的東西給自己賺人情,收買人心。穆彰阿的本質還是孔門弟子,本身又是進士出身,這樣他就有機會利用國家公器為自己謀私。
如果說,穆彰阿利用官職的優勢結交朝中大臣,和某些思想、利益都一致的人拉幫結派,那麼科舉,就是穆彰阿用來結交年輕人,打造自己利益網的主要手段。
在古代,讀書人講究的是「天地君親師」,老師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科場之上,能得到考官的青睞都是終身受益。
正因為這樣,穆彰阿利用自己擔任鄉試、會試、績效考核等考官的身份,對一心謀取前途的科場菜鳥們大肆賣好,將大部分企圖光宗耀祖的讀書人都網羅到自己的羽翼之下,形成了清朝史上最大的派系,「穆黨」。
「自嘉慶以來,典鄉試三,典會試五。凡覆試、殿試、朝考、教習庶吉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無歲不與衡文之役。國史、玉牒、實錄諸館,皆為總裁。」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英軍戰艦
3、穆彰阿終於活成了大清第一權臣。
權臣都希望自己能夠一手遮天,也會為這個目的而努力。
道光後期,皇帝的「老成持重、諱言變革」的思想越來越重,大清朝積重難返,道光和穆彰阿根本就沒有考慮如何改變他們面臨的困局,相反對於社會上出現的新思想,對於相悖於大清朝而存在的事物,他們都會驚恐萬分。
正因為如此,穆彰阿躲在了朝堂的陰暗之處,成為了那個暗箭傷人的捕獵者,而第一個成為他獵物的人,叫林則徐!
道光十八年,林則徐以自己的忠心和決心,終於換來了道光帝同意他赴廣東禁煙的聖旨,但這引起了穆彰阿的強烈不滿。
此時的大清朝已經糜爛至極,鴉片走私和大清朝各級官吏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而軍機首席大臣穆彰阿,雖然不直接參与這種生意,但作為「穆黨」的領袖,「門生故吏遍於中外」,孝敬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林則徐的禁煙彷彿一把利刃切斷了他的財源,不僅如此,他還嫉妒遠在廣東的林則徐簡在帝心。在這種雙重的怨恨下,穆彰阿開始破壞禁煙大業,並做好了隨時將林則徐打倒的準備。
英國人給了穆彰阿這個機會。他們不滿清政府的禁煙政策,認為大清國侵犯了他們的利益,並以此為借口挑起了戰爭。
面對英國人的軍艦直接開進了渤海灣,並在塘沽口一帶進行游弋,坐鎮京城的道光帝從最初的興奮變成了恐懼,「厭戰求和」成了他難以開口的心思。
道光這種微妙心理被穆彰阿窺視後,他立馬指示琦善將英國人發動戰爭的罪責全部推到了林則徐的身上,並以「開兵釁」的罪名糾集「穆黨」成員一起發難,成功地牽著道光的鼻子把林則徐流放到了新疆。
福州林則徐紀念館
為了儘快促使戰爭的停止,穆彰阿遙控耆英、伊裡布、牛鑒、黃恩彤等人哄騙道光帝,使他完全接受了英國人條件,簽訂了《南京條約》。
穆彰阿對林則徐是非常痛恨的,痛恨到只要是一力主戰的,不分是否旗籍、漢籍,全部一擼到底。比如堅持抗英並反對割讓香港島的閩浙總督鄧廷楨、在台灣堅持抗英鬥爭的姚瑩、達洪阿,都在他的操縱下被清廷革職查辦。
而在此之前,想以自己的死喚醒道光帝的王鼎也是白死了。
朝堂上的渾渾噩噩,但也阻擋不了清醒之人。大學士王鼎是道光朝少有幾位清醒之人,73高齡的他,對穆彰阿的賣國行為是一清二楚。
當他得知林則徐被發配新疆後,他怒叱穆彰阿是大清朝的秦檜、嚴嵩,堅決要求道光殺穆彰阿、殺琦善。
然而,無論他如何抗議,皇帝都置之不理。這讓老先生明白了一個道理,「穆黨」已經掌控了朝廷的耳目、口舌,要想打破眼前的僵局,唯有已死明志,效仿古人行尸諫之舉!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公元1842年6月8日,老先生在自家的房梁之上自縊而亡,並留下了「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的臨終遺折。
只可惜,「穆黨」一家獨大,老先生雖然壯烈,但遺折卻落到了穆彰阿的學生陳孚恩的手裡,並改了遺書上奏道光帝,而他的兒子王沆卻不敢說出真相。
自始至終,道光對王鼎的真正死因並不清楚,他一直以為這位嫉惡如仇的老先生是暴病而亡;而京師的讀書人都不敢討論王鼎,一件社會輿論導向的大事件,就這樣被「穆黨」悄無聲息地掩蓋了。
王鼎尸諫後的第88天,《南京條約》簽訂了,穆彰阿終於活成了大清第一權臣!
《南京條約》簽約情景
4、結語。
此後的八年時間裡,穆彰阿的政治生涯依舊堅挺,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他依然是道光朝的一道標杆,照樣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對於他來說,這是幸福的,皇帝恩寵,門生遍地,跺一跺腳朝堂震動,動一動嘴百官匍匐。
但對於國家來說,卻是不幸的。因為從道光二十二年到道光三十年,整整八年的時間裡,作為軍機首席大臣,穆彰阿沒有絲毫的作為。
他沒有肩負起作為宰輔應有的責任,也沒有承擔起一個政治人物應該有的擔當,不去思考如何協助帝王改變國家面臨的困局,卻依舊沉醉在權術之中而無法自拔,這樣的人身居高位永遠是一個禍害。
在其位謀其政,一個政治人物,尤其是掌握絕對權柄的政治人物,如果做不到為國為民,那麼留下的就是一世或幾世的罵名!
因為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醒目的總比糊塗的多!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