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王蒙《春山讀書圖》臨摹示範

王蒙《春山讀書圖》臨摹示範

在繪畫領域裡,無論古今中外,臨摹都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手段,不僅對於初學者來說具有指導意義,對於渴望形成個人風格和語言的藝術工作者,臨摹大師的作品也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方法。特別是在中國畫的學習和教學中,臨摹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

一、《春山讀書圖》與王蒙

《春山讀書圖》 紙本,設色 132.4×55.5cm 上海博物館藏

圖畫山麓松林掩隱數間茅屋,有士人讀書其間,山下水湄一涼亭,有高士在看山賞水,背景山巒用解索皴和渴墨點苔,山頂濕潤濃墨點染,蓊鬱蒼然,如著帽一般,近景松林密茂蒼茫,山石散落,境界幽深。王蒙用筆得力其外公趙子昂,書法亦佳,筆力扛鼎,其畫往往望之蔚然而深秀,謹嚴細密。

王蒙(1308-1385),元代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頫外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山水畫受趙孟頫影響,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風格。作品以繁密見勝,重巒疊嶂,長松茂樹,氣勢充沛,變化多端;喜用解索、牛毛皴,乾濕互用,寄秀潤清新於厚重渾穆之中;苔點多焦墨渴筆,順勢而下。兼攻人物、墨竹,並擅行楷。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元四家」。

二、作品細節與技法

大山腳下,空寂無聲,樹株蒼勁的松樹立於石坡上,幾椽書屋依稀在目,屋內有展卷靜讀者,有對坐相談者,窗外春光明媚,草木復甦,一派超然世外、自得其趣的景象。

在這幅畫中,自然風光洋溢著生命力量。山的恢宏高大,松的堅勁清幽以及伸張的松針、密密叢生的水草,鬱郁蒼蒼的叢樹,都是生機勃勃。

樹法

前景岩上及屋後聳立著五棵巨松,姿勢造型不一,枝幹倔鐵,鱗皴龜裂,橫枝密披松針,松針則以細筆由下向上勾剔,層層疊疊,結聚如蓋,其尖細處見用筆銳而有勁,極得虯松體態的質感。

人物

畫面左側屋內有一文士在讀書,而崗阜的右邊是水,近處有一水亭,兩人對坐(右側一人被前景松樹遮掩了半個身位),小童侍後,似在觀賞春景、高談闊論,而水之遠處,深入山谷,又有一屋,內有一人似在勞作或者是打坐沉思。

山巒與皴法

茅舍背後兩座山巒簇擁著一峰高聳,山頭又是王蒙畫中常見的拳頭狀,山石施以其老成的解索皴,極其恰當地展示了南方土石山的構成。山頭及坡頂密布叢點,以點帶擦,干筆與濕筆交融,鬱鬱蔥蔥,一派生機勃勃的春山景象。曲折律動的皴法,形似解索、奔蛇,使畫面富於一種內在的動勢,更因為用淡墨加染,增強了山的渾厚感,蒼勁的大山又生出一種滋潤、蒙茸的色澤。

題跋

畫面左上方有王蒙的題詩:「白雲茅屋人家曉,流水桃花古洞春。數卷南華渾忘卻,萬株松下一閑身。」正如詩中所表達的一樣,畫家要表現的是一種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也表達了士大夫文人寄情山林、將自然風光化作自己心境的理想。

設色

整幅畫以水墨為底,僅在樹榦、茅草、木質窗欞、欄杆及人物膚色等處著赭石色,不再有其他色,這種在墨骨上僅局部著赭石色的方法,別具一種古雅之美。

三、臨摹步驟解析

第一步:勾勒

用木炭條分割畫面,此圖為上下結構,幾乎上下各佔一半。分割時應注意避免上下均等,上部大山可略高一些,原圖近景樹木過於迫塞,可留些透氣處。定稿後勾墨線,先淡後濃。淡線條重點在結構,濃線條重點在用筆。

第二步:皴、擦

王蒙創解索皴法和牛毛皴法。解索如同繩索解開,彎多而長;牛毛皴則細碎而矮小。此圖長皴多,用筆時腕要活,如行雲流水。前山皴筆略重,後山應減弱,使右邊山與前山分開。皴後用淡墨干筆側鋒按皴筆加擦,使山石蒼厚。

第三步:點、染

先畫松葉,再點小樹,用破筆(散筆、禿筆蘸墨後戳開)點苔。先在廢紙上戳點,濃淡乾濕合適後再點,注意有聚有散,不要平遠。散點中可加一些圓點,免得雜亂平淡。然後用淡墨染樹葉及山石暗部。最後用淡墨加遠山。

第四步:設色

此圖為局部著色,即只用淡赭石稍染樹的枝幹、草房頂、人臉、桌子和房屋木結構部分即可,其他部分均為水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點書畫 的精彩文章:

股票配資:股票配資如何做到穩定盈利
大師陳老蓮

TAG:一點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