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和下西洋,究竟為了什麼?出土的一件文物,顛覆了傳統觀點!

鄭和下西洋,究竟為了什麼?出土的一件文物,顛覆了傳統觀點!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是一個傳奇,至今還為人們津津樂道。然而,關於鄭和下西洋,卻又迷霧重重,其中最大的一個是:目的何在,究竟是為了什麼?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過去一直以乾隆年間張廷玉編修的《明史》為準。《明史·鄭和傳》載:「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換言之,傳統觀點認為,朱棣派鄭和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想要斬草除根,還有愛慕虛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然而,抗日戰爭之前,中國出土的一件文物,卻顛覆了這一傳統觀點,讓人看到了一個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文物上的文字,相當於鄭和親自講述,可信度非常高。

1930年,在福建長樂南山天妃宮遺址挖出來了一塊石碑,上面刻寫的內容,顛覆了《明史》中、關於鄭和下西洋年月、航行路線、到達國名等諸多錯誤,但其中最大的一個,應該就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了。

這塊石碑叫《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石碑」。根據碑文記載,鄭和下西洋是為了「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往諸番國,開讀賞賜」。顯然,這一記載讓人讀來倍感自豪。

也就是說,《明史》的說法,充滿了火藥味,既兇狠毒辣,也愛慕虛榮,而鄭和石碑的記載,則是經貿文化交流、和平外交,是一次和平之旅,一次友好之旅,一次教化之旅。

那麼,這裡有一個大問題,即:鄭和石碑靠譜不靠譜呢?不妨看一看這一塊碑是如何誕生的。

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船隊在長樂停泊等候季風開洋起航(其實每次出海前,鄭和艦隊都在長樂駐泊)。在次期間,鄭和刻碑記事,碑文中記載:「是用著神之德於石,並記諸番往回之歲月,以貽永久焉。」

鄭和會不會造假呢?客觀的說,應該不會,(1)1431年時,朱棣已經死去7年,(2)1431年時,鄭和61歲,就在這一次航行中死去,之所以刻碑,估計也是有所大限的感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3)古人刻碑是重大事件,往往不敢胡說,怕遭天譴,所以較為靠譜。

乾隆和張廷玉在《明史》中,為何要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建文帝,為了耀兵異域?其實很簡單,這麼一說之後,朱棣形象立即「不堪入目」。

換一個角度來看,堂堂一代大帝朱棣,怎麼可能為了尋找建文帝,或莫名其妙的原因,就組建史無前例的大艦隊,耗費無數錢糧下西洋?而且,後來皇帝也支持,一共持續了7次!

可見,所謂「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之類,只是無恥文人 無恥皇帝精心策劃的一次抹黑而已。所以,有專家學者指出,從碑文上看,朱棣不容污衊,派遣鄭和下西洋是「宣德化而柔遠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秦國百姓懂法守法,劉邦約法三章有用?別再被騙了,這才是事實!
孔子家族備受優容,為何在國家危難之際,卻誰來就投降誰?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