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人必須最棒!"BBC採訪3個中國移民家庭,找到中國娃考名校的秘訣...

"中國人必須最棒!"BBC採訪3個中國移民家庭,找到中國娃考名校的秘訣...


文 | 《精英說》(elitestalk)


轉載已獲得授權

2011年,耶魯法學院教授、育有兩位混血女兒的美籍華裔母親蔡美兒出版了一部自傳作品《虎媽戰歌》,

一夜之間,這個華裔「虎媽」連同她所創造的「虎媽」稱謂,火遍了全球。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蔡美兒筆下,一個充滿著殘酷與嚴厲意味的中式教育圖景,在西方人眼前緩緩展開。

「虎媽」近乎虐待的教育模式讓他們大為震驚——

通過辱罵、恐嚇等高壓手段強迫孩子學習和練琴,逼著孩子朝著預定方向前進。

一場關於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大討論,也由此引爆。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當移居英國的華人母親薇薇安翻閱到這本《虎媽戰歌》時,她不由得會心一笑:

「天哪,我和她太像了。這樣做的動力無非就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最優秀的人。如果外人無法理解這一動機的話,才會覺得很可怕。」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薇薇安深深認同於高壓控制式的教育模式,也羨艷於蔡美兒的兩個女兒入讀哈佛耶魯、還發展得獨立自信的「戰績」,

一想到這也許會是她和孩子的未來,薇薇安的眼神中閃耀著期許。

「虎媽」式的教育方法,

無論再怎麼不被西方世界所理解與接納,卻無疑正是千千萬萬中式母親的日常,

從國內到海外,只要有華人家庭定居的地方,「虎媽」就有很大的概率現身。




BBC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而BBC的鏡頭,就在英國捕捉到了三位如假包換的中式「虎媽」,她們緊張而焦慮,對孩子的現在和將來有眾多規劃。

哪怕時不時承受著他人的質疑與孩子的不理解,也要沿著這條「望子成龍」的道路,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華人父母從不認為孩子做不到


當這部名為《英國的華人虎媽》的紀錄片公開播放,《每日郵報》就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在人生賽道上,華人『虎媽』的孩子已穿上釘鞋跑步,而英國同齡孩子才剛剛告別尿布。」

這話或許有些誇張,但考慮到近些年在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考試中,華裔孩子的成績都好得驚人,

英國人難免會將中式「虎媽」的教育模式,與華裔孩子優異的表現划上等號。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將蔡美兒視作榜樣的薇薇安,從小就在父母嚴厲鞭策下成長,如今她手握倫敦商學院MBA,在倫敦金融區混得風生水起,

孩子的教育,卻是她永遠不敢放鬆的事。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在紀錄片中,薇薇安告訴BBC,

華人父母永遠不會覺得孩子做不到,

只要那個「優秀」的標準存在,逼一逼,跳一跳,孩子總能夠得到。

薇薇安育有兩個孩子——

10歲的南森與6歲的娜塔莉,

讓攝製組感到神奇的是,這兩個孩子一點都沒有英國同齡兒童的活潑甚至叛逆,在母親面前,只有一如既往的溫順與聽話。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薇薇安覺得每天時間總是不夠用,從學校放學回來,除去吃飯睡覺,其實只有四五個小時可以讀書做題或練習樂器。

她會輪換著輔導一雙兒女寫作業或彈鋼琴,言辭之間儘是嚴厲。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薇薇安對孩子們的要求很高,無論是完成課業或是練習鋼琴,都希望他們做到最好。

「中英父母對鼓勵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樣。」 薇薇安微笑著說,「我們的鼓勵,往往是指出孩子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然後逼著他們進步。」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薇薇安10歲的兒子南森有點害羞,對於母親逼迫自己和妹妹寫作業、練琴時常感到無奈。他告訴攝製組,每天都做著一樣的事,很累。

當問及在每天所做的重複事件中最喜歡哪個,南森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

「睡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在被上學、寫作業、練琴所充斥著的生活中,兩個孩子沒有玩耍、沒有娛樂,

唯一的「放風」還是被媽媽帶去聽郎朗演奏會。

出發之前,薇薇安要求孩子先把今日份的作業寫完,以留足時間給這次難得的外出活動。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演奏會期間,薇薇安不停給孩子們「洗腦」——郎朗的鋼琴水平是如此高超,他的表現是如此令人矚目,

「他,就應該是你們的榜樣!」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演奏會結束後,南森有了一次和郎朗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當郎朗告訴南森,自己像他這麼大的時候,每天有八個小時都在練習鋼琴,

南森的眼神在崇拜之餘,還閃過了一絲「心虛」。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一旁的薇薇安立馬抓住了這個機會進行敲打,看看你,

每天不過練習兩個小時還叫苦叫累,

人家鋼琴大師付出的可比你多得多。

回家路上,薇薇安適時地提出,以後可以再增加練琴的時間。南森沒有敢反駁,只是嘟囔了一句:

「這樣我就得11點才能睡覺了。」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這種沒有任何商量餘地、一定要求按著規劃前進的家庭教育風格,顯然很難被英國人理解。

BBC攝製組小心翼翼向薇薇安提出,難道不會覺得這種教育方法可能存在任何問題嗎?

薇薇安略作思索,表示每當孩子們撐不下去而抱怨哭泣時,的確會產生自我懷疑。

但堅信「孩子一定做得到」的觀念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在調整心態後,還是會強迫孩子們堅持。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這就是人生的常態啊,沒有什麼事是容易的。」 薇薇安說,「這就是取得成功的代價。」

在薇薇安看來,西方父母所認同的「快樂」教育其實充滿著悖論。

「到底什麼才是快樂?待在那兒看一天電視?真正的快樂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並且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

她認為自己孩子的「快樂」,就是成為像她一樣的「精英」,

而且她相信,他們一定做得到。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以分鐘為單位的時間表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必須成為最棒的。」

面向著BBC鏡頭,另一位定居在英國倫敦的華人母親薩莉信誓旦旦地說著,一邊把愛憐的目光投向了才6歲大的寶貝兒子——馬修。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薩莉出生於國內一線城市的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姐妹眾多,和薇薇安相似的是,

她也有頗為嚴厲的父母,心甘情願地為孩子付出一切。

薩莉還記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把99%的時間放在學習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父母甚至不惜花去一年的工資,為孩子們買來當時的奢侈品——鋼琴來練習。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在和丈夫斯蒂夫移民至英國後,更好的教育資源與更優質的教育環境,讓兩人「鬆了一口氣」,

焦慮情緒很快又再次侵襲,因為「即便在英國,孩子將來也是需要參與全球競爭」。

一張富有「中式特色」的時間表,就這樣誕生。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在薩莉為兒子精心定製的時間表上,以分鐘為單位,放學後的時間被劃分為不同「版塊」——鋼琴、中文寫作、英文拼寫、數學……

密密麻麻的安排中,唯獨少見娛樂活動。

從周一到周日,馬修的行動完全按此開展。

如果沒有完成當天日程,還不被允許上床睡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在被時間表支配的「恐懼」中,馬修一邊順從地完成著一切,一邊卻也難掩孩童天性。默寫單詞時,總忍不住被窗外經過的冰淇淋車吸引。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讓攝製組心疼的是,

小小年紀的馬修去朋友家自由玩耍的機會,一年中只有幾次,

掰著手指就數得過來。鄰居家住著兩個同齡英國女孩,馬修只能和她們說說話,然後羨慕地看著對方在院落里做遊戲,自己只能埋頭學習。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在近乎殘酷的時間表壓迫下,是薩莉對兒子「什麼都要做到最好」的寄望。

馬修在小測驗中得了B,英國老師會給予肯定和鼓勵,而薩莉則會板起臉教訓孩子,「B是很糟糕的」。

「你必須一開始就設定標準,否則,孩子就會輕易地滿足於已經達到的程度,不思進取。」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在孩子未來的職業選擇上,薩莉也忍不住要進行干預。

某天馬修告訴母親,自己覺得做清潔工的工作好像很有趣,這讓薩莉感到不安。

她立馬帶著孩子去拜訪了自己的老闆——一個在倫敦唐人街開診所的牙醫,在看到老闆家的豪宅與豪車後,薩莉悄悄給孩子灌輸著,

「做牙醫就可以擁有這一切,而不是清潔工」。

而且,要成為牙醫,「學習要非常好才行」。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6歲的馬修就這樣懵懵懂懂地被母親影響了職業選擇,再也不提起有關「清潔工」的話題。

事實上,在傳統中式家庭長大的薩莉,曾非常嚮往文科類工作,她喜歡與文字打交道,一看到數學就頭痛。可父母卻以「文科無用」為由,逼迫她改學會計專業,這曾讓她非常痛苦。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有過這種被父母強制規劃職業經歷的薩莉,在下一代的問題上,還是忍不住走了父母的老路。

她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安排、控制或干預,終將被孩子理解和感激。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當然,「虎媽」薩莉也有懷疑與不確定的時候。

隨著兒子漸漸長大,變得與溫和寬容的父親越來越親,孩子是否討厭自己?她不知道。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她始終不認同丈夫斯蒂夫所提出的「放養」觀點,即使有孩子在自由寬鬆的教養氛圍中成材,薩莉也覺得這是「倖存者偏差」。

不努力學習就能過上好的生活?這隻屬於少數幸運兒。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發誓將「虎媽」政策貫徹到底的薩莉,繼續推行著她的「時間表」計劃,不許反駁,不容置疑。


成為「虎媽」沒有錯



在BBC所跟拍的三組華人家庭中,還不到4歲的中英混血兒朱麗葉似乎是最幸運的。

可能是因為年齡太小,華人母親凱特還沒來得及給她安排任何高強度的學習,

再加上英國父親邁克爾,一直都在質疑高壓的教育手段。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然而,如出一撤的成長經歷和對「教育改變命運」的信奉,讓凱特這個「虎媽」已初具雛形。

凱特出生於台灣地區,祖上三代務農,貧窮的陰影和對飢餓的擔憂,曾深深纏繞這個家族。



好在凱特有一位「虎媽」,為子女教育傾注了全部心血,

在她的影響下,孩子們全都考上了大學,讀完了碩士,擁有了比祖輩更好的生活。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凱特覺得童年是不幸福的,沒什麼自由玩耍的時間,但正是因為這種犧牲,她獲得了更多。

現在回想起來,她深知,成為「虎媽」沒有錯。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她親身經歷了用教育的力量跨越階層的人生,雖然已定居在英國,過上了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但她知道,

女兒也會面對殘酷競爭與生存壓力,因此,「需要為她的將來做好準備」。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這次,凱特帶著丈夫女兒回台灣看望母親,順便還到廟裡拜了拜掌管書本與知識的「學神」。

女兒馬上就要到上學的年紀了,凱特希望她能順利升入一所名校,並取得卓越的學業成績。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朱麗葉看起來茫然無知,乖巧地和母親一起拜神,卻不知道她未來的歲月已經被母親計劃好了——

升入名校,參加補習,網球或鋼琴,至少發展出一項可以成為專長的興趣愛好。

「虎媽」模式,正「虎視眈眈」地等著上線。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早就對華裔女人的「虎媽」特質有所耳聞的邁克爾表示了不理解,卻也無法說服妻子。

他是一名社區管理員,從沒上過大學,在短暫的學業生涯中,並不知道,通過考試原來是件重要的事。當

凱特媽媽在家抽查孩子作業、舉行突擊考試之時,他卻連作業都完不成。

雖然如此,如今的他,生活平淡幸福,朋友眾多,親人融洽,工作盡責,並不算「失敗」。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邁克爾常和妻子據理力爭,認為女兒將來的學習模式應該秉持輕鬆自由的原則,度過快樂的童年,做想做的事。可妻子拿出華裔學生在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考試乃至PISA(國際學生評估測試)中的驕人成績後,他一時啞口無言。

雖然更傾向於西方非高壓的教育方法,但他還真找不出「虎媽」教育的大錯。

他明白,「霸道」的妻子是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更優秀的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那種「優秀」,是像妻子那樣通過學習「逆天改命」,它流淌在東方人的血液里,裹挾著朝更好生活前進的動力,這讓他產生新的思索:

「東西方教育模式之間是否有個中間地帶?這個中間地帶,或許才代表著最理想的教育。」




無論英國人再怎麼對「虎媽」教育模式感到驚奇,紀錄片中三位華人母親和她們的孩子,的確都在勤奮努力後收穫了不錯的成績——

10歲的南森拿到威斯敏斯特和伊頓的錄取;

7歲的馬修開始在班級里蟬聯第一;

4歲的朱麗葉,也如願以償地升入了名校。

中式「虎媽」從來都是名不虛傳,用實力說話。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



千千萬萬為子女嘔心瀝血的華人母親,傳遞著中式教育某種最顯著的優越性,有多少榮耀與成就,就有多少血汗與付出,

中式「虎媽」們深諳其道,全力打好子女教育的攻堅戰。

但過於強調「虎媽」模式的長處而忽視可能存在的劣勢,也是過於片面的。

畢竟除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格健全與心智完善同樣重要。

過多強迫與控制會導致親情淡薄、子女心理扭曲,這也是反對「虎媽」教育者所秉持的觀點。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然而連許多將蔡美兒奉為偶像的中式「虎媽」都不知道,蔡美兒之所以培養出兩個大方活潑的名校女兒,其實是將中西教育長處加以結合。

在表面的中式嚴苛背後,蔡美兒與兩個女兒的關係,是典型的美國父母和子女間的關係:

尊重孩子的選擇,把孩子作為獨立個體。

她渾身散發著幽默感,家裡時常洋溢著歡樂氛圍;在孩子發現真實的興趣後,她充滿善意地加以支持;孩子們成年之後,她徹底放手。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中西方教育理念究竟哪個更好?「虎媽」到底應不應該「取締」?

答案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

無論採取怎樣的教育模式,孩子能力的培養與人格的塑造永遠都是同時進行,教育的本質既在於成功也在於成人。

「虎媽」模式是手段之一,它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可怕。

你怎麼認為呢?

作者介紹


本文選自「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ID: elitestalk)。







  • 倫敦又成了全球百大城市之首,憑啥?



  • 比起百億權健帝國,滴血成金、用15年編造600億彌天騙局的她,更令人瞠目!



  • 尷尬!英國新外交大臣訪華,錯把中國老婆說成日本人…英國網友都看不下去了!



  • 耗時12年、耗資2億英鎊,英國人只為證明38年前自己錯了…



  • 梅姨用中文向全球華人拜年!這口音是跟四川師傅學的嗎?



  • 為求得一隻熊貓的撫養權,英美荷法等國家連尊嚴都不要了……



  • 美帝:「讓我死!別送我去醫院!」腐國:「啊我要死了!到我了嗎!」



  • 這個英國老頭在長城撿了22年垃圾,不僅閃婚了個中國媳婦,還上BBC被英女王授予勳章!



  • 十四年終於等來《真愛至上》續集!為了「紅鼻頭節」,那些浪漫的、素昧平生的愛,一直都在…



  • 這種古怪的小動物比熊貓還珍貴,你還沒親眼見過,很快就要從地球上消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英國 的精彩文章:

流年不利的王室:英國價值數百萬英鎊王冠被偷,瑞典卡達也遭殃…
厲害了!清華美女學霸和名人「假」合照,被揭發後竟還獲國際大獎?

TAG:最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