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即是回歸自性 法門,即是方法
念佛法門(念,即是回歸。佛,即是自性。念佛,即是回歸自性。法門,即是方法。)
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1]然而,如何是念?如何是佛?若也不知「如何是念」,那麼,喊破喉嚨亦徒然。若也不知「如何是佛」,那麼,歷經千劫亦不見。
如何是念?念即回歸。如何是佛?佛即自性。《凈土旨訣》云:「這一句阿彌陀佛,向四威儀中一心念去,務使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念到一心不亂,花開見佛。則知念即是佛,佛即是念,念非是念,佛非是佛,彌陀自己渾作一人,極樂娑婆打成一片,然後以如是法度如是眾,期九蓮於上品,會三祗於一生,仰報四恩,同資三有,始是真正佛子也。」[2]念佛即返本還源,念佛即回歸自性,即回歸自己現前這一念圓覺凈性。
念佛不是喊他,而是回歸自性。見佛不是見他,而是證悟自性。念佛若是喊他,見佛若是見他,便是錯誤的知見,便是錯誤的行持。錯誤的知見,錯誤的行持,則不得見佛。著相外求,心外立他,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蕅益大師[3]云:「佛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4]徹悟大師[5]云:「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體。」[6]諸佛祖師皆云:「即心即佛」,「心凈則佛土凈」。既然如此,那麼,念佛便不是喊他,而是返本還源,回歸自性。蓮池大師云:「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該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7]又云:「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故謂自性彌陀,唯心凈土。」[8]又云:「終日念佛,終日念心。熾然往生,寂然無往矣。」[9]何以故?「迴向西方者,迴向自性也。」[10]「阿彌陀佛,全體是當人自性。」[11]
念佛不是念他,而是念心。若是念他,即是遠行。若是念心,即在當下。經雲,寶處在近,不在遙遠。
說遠說他,乃為信不及之人而作宗教隱喻。說近說自,乃為上上根器之人而直指人心。針對信不及之人,則隨其根器,方便引導,誘他前行。然而,繞來繞去,轉來轉去,終歸是要使他轉成上上根器的人,終歸是要使他見到當下的自性,終歸是要使他悟到真實的自己。
欲見十方諸佛,但見真實自己。見得真實自己,方見十方諸佛。不見真實自己,徒然自我誑惑。見得真實自己,方知十方世界,恆沙諸佛,皆是自己,更無他人。無自無他,全體一味,是名真實自己。
可見,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即是觀照自己現前這一念心性,回歸自己現前這一念心性。
在眾多的念佛法門中,《阿彌陀經》特推持名念佛。若人依教奉行,執持名號,心念耳聞,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清凈自性,自然現前。這時,若能認出這個一塵不染的自性,便是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名回歸自性。
持名念佛,方便易行。持名念佛,普被三根。持名念佛,究竟成佛,亦名究竟解脫。徹悟大師云:「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凈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複次,凈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凈心之要乎?」[12]如此念佛,即是凈心之要。如此念佛,即是明心之要。省庵大師[13]云:
念佛休嫌妄想多,
試觀妄想起於何。
無心收攝固成病,
著意遣除亦是魔。
救火抱薪添烈焰,
開堤引水作長河。
直須字字分明念,
念極情忘有甚麼?[14]
虛雲老和尚說:「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妄離」。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凈法身佛,即此現前。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取捨,此心清凈,本來是佛,不需一法,哪裡有許多啰嗦?」[15]
或念佛,或參禪,用功方法,基本相同。念佛的人,全神貫注在這句佛號上,藉此方便,隔斷妄心,勿令妄心,逐境變遷。參禪的人,全神貫注在一個疑情上,藉此方便,隔斷妄心,攝持妄心,回歸本源。如此而念佛,或如此而參禪,妄念若起,亦不理睬,這便是「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的道理,這便是「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的道理。如此用功,久久純熟,則根塵識心,自然消落,清凈境界,自然現前。
見性之前,或曰見佛之前:持名念佛,心念耳聞,功至極處,豁然頓脫。這時,回光一見,一見見得,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名回歸自性,亦名往生自性凈土。
見性之後,或曰見佛之後:不念而念,念而不念,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時,自性具足,無上功德,自性具足,無盡妙用,即此便是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執持佛號,心念耳聞,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只斬得乾乾淨淨。此時,便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時。放下者,脫落也。屠刀者,名號也。立地者,心地也。成佛者,悟心也,見性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根塵脫落,本來是佛。可惜,千百年來,念佛的少,喊他的多,趣外奔逸,向外求他,漸行漸遠,愈迷愈深,少有花開見佛的人。
諸佛教化,根本意趣,究竟在何處?諸佛祖師,種種方便,意在諸人識得自己。何以故?諸人自己,本來是佛。清凈自性,原是凈土。世人不識,起幻逐幻,故三界六道,輪迴不息。若人知趣,時時放下,步步回歸,則定生凈土,定證阿鞞跋致。既生凈土,既證不退,則在在凈土,處處西方。西方,即是十方,非局限在一方也。若局限在一方,則非凈土也。
借西門而入,若是入了,則西方即是十方。借東門而入,若是入了,則東方即是十方。西方是十方,東方是十方,法法歸元,皆是十方。
[1]《楞嚴經》卷第五。《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一二八頁中。
[2](《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二十七頁下。
[3]蕅益大師:靈峰蕅益(1599-1655),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凈宗九祖,吳縣木瀆(今屬江蘇)人,俗姓鍾。字蕅益,號八不道人。由於晚居靈峰(今浙江安吉)建寺、創社、著書,故世稱靈峰蕅益大師。
[4]《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嘉興藏》第三十六冊,第二八七頁中。
[5]徹悟大師:資福徹悟(1741-1810),清代高僧,凈宗十二祖。俗姓馬,名際醒,字徹悟,號夢東,京東豐潤(今河北豐潤)人。
[6]《徹悟禪師語錄》卷上。《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三三九頁下。
[7]《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六頁上。
[8]《阿彌陀經疏鈔》卷一。《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六頁中。
[9]《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六頁中。
[10]《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八頁上。
[11]《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四頁下。
[12]《徹悟禪師語錄》卷上。《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三三二頁下。
[13]省庵大師:梵天省庵(1686-1734),清代高僧,凈宗十一祖。俗姓時,名實賢,字思齊,江蘇常熟人。
[14]《省庵法師語錄》。《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二五二頁下。
[15]《虛雲和尚全集》第一冊,P162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