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會被天氣左右情緒嗎?
Sunny day /
在冷冷悶悶的冬天,暖和的日光總是讓我們感受到最簡單的快樂,這樣的快樂雖然不費分毫,卻來之不易,尤其在下雨不限量的日子,太陽的出現更是遙遙無期。
然而有一個人,在20年前就冒出了瘋狂而浪漫的想法——
他在世界各地種下太陽,還將太陽奇蹟般地裝進了美術館。
The sunset series, 2006
冰島的奇異綠光,是太陽光被地球磁場深深吸引,衝進大氣層而碰撞出的巨大能量。對於生活在亞熱帶的我們,這是距離十分遙遠的奇觀,常常讓我們感到人類之於自然的渺小。
而在冰島長
大的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
則將自然予他的能量——山川冰雪、彩虹太陽,展現在我們眼前,更邀請我們走到他的作品中去,「偉大的藝術不是把答案丟出來,而是去觸動觀者的心靈。」
Ice Watch, 2014-2019
他的作品彷彿一個科幻劇場,高中時代奪下斯堪的納維亞霹靂舞冠軍的他,特別知道怎麼製造令人著迷的氛圍,調動觀者的感官。與遠觀而美的作品不同,埃利亞松的作品絕妙之處,就在於非觀者參與不可。
上個月,他把格林蘭島的浮冰搬到倫敦泰晤士河岸,展出直至冰塊融化為止。當觀者觸摸到一塊正在融化的冰塊,這樣切切實實的感受,比閱讀冗長的氣候變化報告來得更加直接、深刻。
Deep Mirror (Yellow), 2016
埃利亞松不止一次地「再造自然」,而「太陽」正是他熱衷的一個母題,「光代表對未來的渴望,努力讓明天過得比昨天更好。」他的作品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門,同時喚起我們對內部世界更細膩的感知。
今天,讓我們跟著埃利亞松,滿世界兜風去看看「太陽」,重新思考我們和太陽,乃至和世界的關係吧。
倫敦:最受歡迎的太陽
The weather project, 2003
都說英國人愛聊天氣,埃利亞松就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造了一個「太陽」,把他們請到美術館聊聊。當觀者進入美術館的那一刻,他們也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
在巨大的「室內夕陽」和鏡面的天花板下,觀者的情緒和動作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他們躺下、擁抱,甚至舞蹈。正是因為太陽的照耀,這些生命的姿勢能被看見、有了意義。
The weather project, 2003
有趣的是,在這件作品展出的時候,還甚少有人談論氣候變化這個話題,埃利亞松聰明地讓美術館變成了集體對話的空間,打開了藝術和氣候結合的可能性。
烏得勒支:雙重落日
Double sunset, 1999
埃利亞松
在創作初期,就產生了製造「太陽」的大膽設想。1999年,他在荷蘭烏得勒支的某幢建築頂部,豎立了一個直徑長達38米的金屬波紋圓盤,到了黃昏時分,搭建在鄰近建築物上的泛光燈將照亮這個圓盤,手動讓它發出「落日餘暉」。Double sunset, 1999
我們常常感嘆夕陽短暫,在地球終於擁有兩個落日的這天,儘管時間沒有因此走得慢一些,卻讓人們回家的腳步漸漸放緩,去想一想時間帶給他們的變化。
澀川:收集日光變成彩虹
Sunspace for Shibukawa, 2009
埃利亞松在日本澀川市原博物館,用不鏽鋼打造了一個「天文台」,在這兒觀賞太陽的方式和別的地方不同——
太陽划過天空的路徑,
透過屋頂的稜鏡,被轉換成一道道彩虹,呈現在建築內部。Sunspace for Shibukawa, 2009
這個奇特的空間以太陽時間(solar time)為計時標準,所以彩虹什麼時候出現,還得聽太陽的。雖然看不到太陽的常規形態,不過觀者可以透過七彩的光線,想像太陽運動的軌跡和
時間的腳步
。聖巴西利奧:在城堡中追逐日光
Sunpath for San Basilio, 2011
在義大利聖巴西利奧的城堡,埃利亞松把追蹤日光變成好玩的遊戲。動態雕塑的旋轉鏡面跟隨太陽的移動,讓反射的光線透過地面的圓窗,進入昏暗的地下室。
Sunpath for San Basilio, 2011
觀者穿過花園,沿著小徑走下去,就能抓住溜進酒窖的日光,經過懸掛在拱頂的紫色圓環,變成一道曲線,緩緩掃過天花板、牆壁和地板,短短兩分鐘的遊戲恍若一場夢境,日光轉眼不見,卻已改變了觀者的路線。
第聶伯羅:永不落幕的太陽
Dnepropetrovsk sunrise, 2012
埃利亞松在烏克蘭第聶伯羅的一家鋼鐵廠,搭建了一個60米高的「太陽」,由兩個金屬波紋圓盤以90度角交叉組成。正牌太陽在黃昏至黎明的「下班」時間,就換這個「太陽」值班。
Dnepropetrovsk sunrise, 2012
這個「
永不落幕的
太陽」,是埃利亞松為鋼鐵廠工人特別設計的。工人們認為鋼鐵是一種永遠在變化的東西,而他把金屬變成了「太陽」,讓這種變化的力量加倍放大,
為日出夜歸的人們照亮晨霧和夜路。巴黎:在凡爾賽宮尋找太陽
Solar compression, 2016
埃利亞松在路易十四「太陽王」的凡爾賽宮,把「太陽」壓縮成了觸手可及的尺寸。觀者可以在宮殿中任意探索,去尋找這個懸浮的金色發光體,偶遇一個不思議現象。
Solar compression, 2016
遠遠望去,這個「太陽」彷彿日食,只透出邊緣的光,不過「太陽」前方不再漆黑一團,而是有一面鏡子。我們常常向外觀看作品,在這兒埃利亞松給了觀者一個新角度,向內看看自己。
北京:把太陽搬進美術館
The unspeakable openness of things, 2018
去年春天,北京拉起空氣污染警報,
室外灰濛濛一片,
埃利亞松則用一輪橙色的「太陽」,點亮了紅磚美術館,讓人浸泡在溫暖飽滿的「日光」里。近看發現,「太陽」其實是個半圓的環,極簡而巧妙。The unspeakable openness of things, 2018
作品名很有意思——「The unspeakable openness of things」,中文譯為「道隱無名」,埃利亞松解釋說:「在創作過程中,會有一些難以名狀的感覺被包含在藝術中;同時,藝術對觀者是開放的,當觀者在體驗、思考作品時,它已準備好聆聽他們的傾訴。」
你的口袋:擁有自己的太陽
Little Sun, 2012
通過再造和分享,太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在
沒有光的時候,還有電燈充當我們的太陽。
可這個地球上,還有11億人生活在無電地區——由於電力供應匱乏,導致勞作困難、空氣污染,甚至健康、生命問題。埃利亞松把這些龐大繁雜的問題,落在了生活的細節上,他想把「太陽」通過燈具的形式送給所有人。
目前,在許多非洲國家,以及歐美、日本,都可以買到「小太陽」
他和工程師弗雷德里克·奧特森(Frederik Ottesen)一起創辦「小太陽」項目,用太陽能產品為無電地區帶去無污染、價格低廉的光源。
埃利亞松和「小太陽鑽石燈」
升級版的「小太陽鑽石燈」,更拿下2017年米蘭設計獎,只要吸飽陽光,就能散發耀眼光芒。
Little Sun Diamond, 2017
改變不能靠一己之力,此番,埃利亞松的「小太陽」項目找到了江南布衣集團旗下的環保品牌REVERB——以circular fashion為哲學,秉持「Athleisure、無性別、再生和靈動」的設計理念,觸發當代青年對時裝和所處世界之間的聯繫,產生更多的思考。
REVERB相信時尚是循環輪迴的,並始終追求著可持續發展的時尚足跡
如何與「小太陽」做有意思的結合?REVERB的藝術總監Tillmann Lauterbach特別設計出一系列可將燈具粘合在魔術貼上的包袋,所有包袋均由環保面料製成。作為合作的一部分,REVERB還將支持「小太陽」項目在非洲的拓展。
包袋由回收塑料瓶循環再造的人造尼龍牛津布製成,肩帶使用了經瑞士bluesign?認證的網布
太陽創造生命,讓地球擁有晝夜,對比這巨大的能量,我們實在渺小,可能我們的著裝或任何一個小動作,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埃利亞松的作品打破了虛無的距離感,可感知的空間強調了我們和自然的羈絆,讓我們觀察自然,同時觀察我們自己。
就像手中握著一個小小的「太陽」,卻足以讓黑暗的房間充滿光亮。
?? ?? ??
沒有太陽的日子裡,
還有「小太陽」隨包帶走,
隨時都能暖暖發光。
如果你得到了
「小太陽」,
你會願意把它
送給誰?
為什麼呢?
在留言區寫下答案,
我們將選出 3 位幸運兒,
送出REVERB和Olafur Eliasson發起的
「小太陽」項目
合作膠囊系列中的
「小太陽」燈
+
郵差包
!
一起照耀世界吧?
了解更多「小太陽」系列信息
請點擊閱讀原文
撰文 - Nikki
攝影 - Studio Olafur Eliasson、REVERB
Presented by
※澡堂音樂會、澡堂藝術展、澡堂公寓......在日本都是什麼神仙澡堂?
※跨年SP:那些年的華語流行歌,陪我們成長,教我們愛
TAG:Voic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