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魏徵: 我和唐太宗相愛相殺的那些年

魏徵: 我和唐太宗相愛相殺的那些年


歷史上,唐太宗和魏徵這一對君臣,給大家的印象一直都是明君忠臣的CP。確實,唐太宗不昏庸,豁達開明,敢於接受大臣直面的批評,魏徵也做到了勇諫直言,有話直說,為了正義堅決不妥協,看起來還真的是千古明君忠臣的表率。但是,這都是外面,都是這對君臣想讓大家看到的,那麼內里呢,又是怎樣一番光景呢?


玄武門之變後,當時的秦王李世民逼供把自己老爹弄成太上皇,自己繼位當了皇帝。和前幾朝靠政變奪位的皇帝一樣,他在登基前和登基後都在為自己的洗白作準備。唐太宗知道靠政變謀朝篡位的人天生就有道德劣勢,一點點小事就會被吃瓜群眾無限放大。言官張嘴,史家舉筆,呵呵,他那亂臣賊子的人設就跑不掉了。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千古反面教材,唐太宗制定了著名的三鏡計劃:以銅為鏡,以史為鏡,以人為鏡。



用銅做鏡子,你可以穿著得體。這是每天的第一句。你必須給自己辦一個洗腦儀式。他每天起床都會照鏡子,總是提醒自己,一定要親政愛民做個好皇帝,不要小把辮子留給別人。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你可以知道這是一本建立良好形象的學習手冊。積極學習前人的經驗,學習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良好的效率去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同時也要從與人民為敵的帝王身上學習經驗教訓,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事實上,有這兩個鏡子足以成為一個明智的國王了。但這對唐太宗來說還不夠。他還需要一面人做的鏡子。這面鏡子可以隱藏他政變的醜陋一面,讓世人知道他的哥哥是愚蠢的無能的,他才取代了他;這面鏡子可以給他名譽,讓大臣們知道他是一個開明而豁達的皇帝。他自己選擇的鏡子是魏徵。


魏徵是李建成小團體的重要人物,曾堅決反對李世民。原諒和重用魏徵,讓他好好生活工作,讓他的舊敵見證他為大唐創建了盛世,這是李世民給自己洗白的最好的辦法。


魏徵估計也知道唐太宗的想法,但他沒有選擇抵抗,因為他也需要李世民做他的一面鏡子。你知道,在投靠李世民之前,魏徵已經五次換主子了。忠誠,這幾乎是檢驗賢能大臣的唯一標準。呂布當年才換了三個主子,就被後人所不恥,魏徵換到李世民這裡已經是第五個主子了,如果他不想辦法挽回自己的名聲,他怎麼能面對群眾呢?魏徵需要一個平台來表明他對國家的忠誠。唐太宗需要用一個降將來幫助自己完成仁德愛才惜才的形象塑造。這兩個互相需要的人建立了一個穩定的蹺蹺板關係,兩人分坐兩頭,彼此平衡,互相制約。


所以,人們在前台看到的是,心繫國民的魏徵,曾多次惹惱皇帝,拼著性命直言上諫!開明寬容的唐太宗把從前的敵人任命為宰相,思想開明!他們兩個是如此的默契,有來有往,從國家大事戰爭平叛到皇帝的家事個人愛好,魏徵全都要上諫直言說上一嘴,太宗也表現得極為謙虛,完全沒有任何心存芥蒂的樣子,虛心納諫。



這樣的平衡木關係,到魏徵死宣告結束。貞觀十七年,魏徵去世。唐太宗親自為他寫墓志銘,將他葬在離自己陵寢昭陵最近的地方。


在魏徵去世的同一年,太子承乾犯了叛亂罪,而太子的老師正是魏徵。更悲催的是,太子謀反叛亂的兩個主要謀士是杜正倫和侯君集,他們都是魏徵極力推薦的。媽媽的,老子當年謀朝篡位,你就幫我兒子謀朝篡位?唐太宗那個怒啊!這起事件引發了軒然大波。憤怒的唐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徵墓前的神道碑、碑文被銷毀!

魏徵病逝的同年,太子承乾謀反,而太子的老師正是魏徵,更糟糕的是,太子謀反的兩位主要策劃者是杜正倫和侯君集,都是魏徵大力舉薦的。


似乎唐太宗是因為懷疑魏徵,參與叛亂,推薦奸臣。因此,他拿魏徵的墓碑發泄他的憤怒。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首先,叛亂在哪個朝代都是不可饒恕的罪過。從歷史上看,挖墳墓、砸骨頭、挫骨灰的先例了去了。如果唐太宗真的是因為魏徵參加了謀反,牽涉其中,那不可能只是拿一個死人的墓碑出出氣而已。


其次,魏徵有沒有參合叛亂,先擱在一邊不去論證。侯君集是鐵定參加了謀反叛亂的,據史書記載,唐太宗非常待見侯君集。叛亂事發後,為了不讓侯君集別下面的人羞辱為難,唐太宗親自審問他。即使侯君集主動認罪,唐太宗還想辦法為侯君集脫罪。最後,在百官的壓力下,唐太宗才被迫殺了侯君集。這是什麼意思?唐太宗並不認為魏徵舉薦的是逆臣賊子,而且謀逆策劃者唐太宗都想保下來,魏徵是一個不沒參加叛亂的死人。唐太宗又何必放著活人不整治,去收拾一個死人的墓碑呢?


所以,讓唐太宗對魏徵憤怒的,並不是叛亂!而是他偶然發現了一件事情。他發現在魏徵去世之前,魏徵把自己直言上諫的生平事迹整理成一本書,並秘密地送給了史官。這正是唐太宗不能容忍的!唐太宗為啥重用魏徵一個降將啊?為啥容忍魏徵那麼多啊?不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明君嗎?而魏徵也可以借著李世民成全自己忠臣的名聲。但現在魏徵想要暗中打破這種平衡,這會對唐太宗造成什麼不良影響和後果?魏徵也太自私了吧,難道魏徵沒想過?



魏徵將自己的諫言輯錄成冊交給史官,後世是不是有理由認為:唐太宗昏庸,全靠魏徵給他好意見才開創了貞觀之治。所以,怒火中燒的太宗才下令「推碑磨文」。


但是世事無常,我們永遠也無法預知下一刻會發生什麼。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自征討高麗。戰鬥的結果並不令人滿意。百姓們因為戰爭民不聊生。唐太宗在返回京城的路上很傷心難過。他不禁想到:如果魏徵還活著,他一定會阻止我的。當時的唐太宗已經不再年富力強了,經過多年的征戰,百姓怨聲迭起,皇子們忙於爭權奪利,當年一起征戰沙場的那幫子老臣也老的老病的病死的死。在那傷心的時刻,後悔出兵征伐了高麗的唐太宗,又想起了他的老冤家魏徵。即使當初他們只是利用對方,但是他們彼此裝了一輩子的明君忠臣,到最後其實就是真的明君忠臣了。唐太宗知道,如果魏徵還在,這場仗有可能就不會打了,但是,再想這些還有什麼意義呢?貞觀十九年,唐泰宗為魏徵重新立碑。



魏徵泉下有知,會不會說上一句:切,你老小子心裡還是知道我的好的吧?老子一世英名總算保住了,墓碑又混上了,不枉我活著的時候配合你了一輩子,下面見吧!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大陸早就開始使用簡體字,而港澳台卻還在用繁體字
三國時期三次最為成功的突襲閃電戰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