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宋朝,只要勤奮努力的工作,改變人生不是夢!

在宋朝,只要勤奮努力的工作,改變人生不是夢!

所謂盛世,應該是全民性質的。社會的每個階層,都能有所作為,靠著誠實勞動和聰明才智獲取財富,在物質富裕的同時,有著自己精神的追求和心靈的放逐空間。宋朝就是這樣的全民盛世。

不妨以宋朝的鄉下作為考察。讀過杜甫《石壕吏》的人,會知道即使在唐朝那樣的好時代,農民也要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徵兵。宋朝之前,官府徵兵都是強制性的——義務兵,一個農民家庭,可能因此在生存上失去最強的勞動力。宋朝實行募兵制,軍隊職業化,而且終身制。願意把當兵作為一份職業也行,不用擔心官府打完仗被遣散回家。不願意當兵,就願意種田,官府也不強迫。另外,像挖河、修壩這樣的差役,宋朝也是徵募制度,沒有強拉農民到工地。願意來,按勞動量給工錢。宋朝在兵役、差役上大大解放了農村勞動力,農民終於可以專註於土地了。

宋朝農民的收入不低。「一夫之田四十畝,出米四石」,宋朝給每個男勞力實授田地四十畝,每畝繳田稅一斗,每畝糧食產量六七石,稅率就是1.5%左右。經過計算,繳完田稅後,每個農村男勞動力,一年還能剩餘三萬斤糧食,除了自給自足,剩餘的都可以拿到市場上賣。

宋朝土地可以買賣,只要不偷懶不敗家賣地,作為一個宋朝農民,富足的生活不在話下。那些在土地上用心經營,又懂得勤儉持家的農民,攢了錢去買土地,再拿出去租種,如此循環,最終逆襲成為地主的也大有人在。

即使在鄉村最窮苦人家,溫飽也不是太大的難題。北宋張耒的一首詩寫道:「山民為生最易足,一身生計資山木。負薪入市得百錢,歸守妻兒蒸斗粟。」一個砍柴郎,以賣柴為生,每天可以有一百文的收入。另有記載,一名鄉下的農婦,靠給人縫補漿洗,每天也有一百文的收入。宋朝每個人每天最低程度的溫飽需要二十文,也就是說,一個砍柴郎,或者一個幫人做雜活的農婦,可以提供五口人的最低溫飽。

回到宋朝的城裡,在一個中等城市,一家酒店的雜工,日工資大約是二百五十文,不能再低了。史料記載了一個叫樂生的湖北人。他就是做小買賣的,每天只要賺足一百文就收攤,回家吃完喝完,吹笛子、唱歌自娛自樂,精神享受去了。

要是有一門技術在手,那進工廠是最合適了。北宋時就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國辦的工廠外,一些私辦的工廠也相繼大量出現與繁榮。有技術的人在這些工廠里絕不會被埋沒。

有一個宋朝普通工人的故事相當勵志,後來他做了一件影響世界的事,他就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

畢昇一開始就是北宋一個印刷鋪的工人,負責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雕版印刷的一塊版,對應印刷書籍的一頁。這一頁書里的所有文字,雕刻在一塊完整的版面。一部書所有的版面,雖然可以重複利用印刷,但內容也僅僅是重複這本書,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還需要比較大的存放空間,有錯字又不易更正。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然後,再用火烤,等藥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印完後,再用火把藥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圖1:畢昇

畢昇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從13世紀到19世紀,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都稱畢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發明家。

這就是一個宋朝普通工人在職業上留給我們的偉大貢獻。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老字號」的傳奇故事
民國時期的「駱駝祥子」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