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和張廷玉是同科進士,因官升得不夠快心生嫉妒,兩人漸成死敵
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先皇喜歡的臣子新皇未必就喜歡,這種事在古代封建社會多了去了。遠的不說,就拿大學士張廷玉來說,雍正當他是心腹而乾隆卻不喜歡。在乾隆眼中,張廷玉最多就是一位幫助撰寫諭旨的文人而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長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對於如何評價張廷玉,用乾隆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能夠容忍張廷玉,不過是他因為長期擔任朝廷重臣,他是一件需要放在柜子里陳列的古董,僅僅是一種陳設。就連張廷玉身上遇事謹慎、為人平和的優點在乾隆眼中也不值一提,所以對張廷玉有了「善自謹而近於懦者」的評價。
乾隆對張廷玉儘管不太喜歡,可即位之初很多事都離不開這個三朝元老,因此在乾隆初年,對張廷玉他採取的是既打壓又利用的策略。不過,我們也總不能說乾隆的不是,張廷玉晚年確實也有毛病,尤其是大搞朋黨,和鄂爾泰兩人水火不容,搞得朝政烏煙瘴氣。
還有一層上不了檯面的理由,因為乾隆有著極深的滿漢之見,對漢人始終不大信任。所以,張廷玉雖然久居高位,卻始終沒能獲得首席軍機大臣之職,而且還時不時地給張廷玉下套,一面利用他一面又培養親信對他進行打擊。其中,史貽直就是乾隆手中一枚重要的棋子。
史貽直,江蘇溧陽人,康熙三十九年(1699年)中進士,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他和張廷玉是同科進士,又同被欽點為翰林,甚至還在雍正元年一起入值南書房。要是論其交情來,史貽直和張廷玉既是同年,又是同僚;論年齡,他又小張廷玉10歲,怎麼也算是哥倆好,犯不著這麼上趕著和張廷玉過不去。
可官場之上最容易讓人產生嫉妒心理,早期時史貽直在官場上尚能和張廷玉保持同步,可康熙爺一去,雍正上台,兩人的差距就大了。所謂人比人氣死人,史貽直其實官場之路也挺順利,雍正時就歷任內閣學士、閩浙總督、吏部侍郎、兵部尚書等職。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和張廷玉的差距越拉越大,張官至吏部尚書,並以大學士的身份出任軍機大臣,成為雍正帝的心腹。
或許是這種巨大的反差,讓史貽直一直對張廷玉不服氣,心底那種嫉妒心理似乎永遠揮之不去。因而,史貽直作為一名漢官,還是決定投到以滿族大臣的利益集團中去,即鄂爾泰集團。乾隆初年,因為鄂爾泰尚且健在,所以凡事都還輪不到史貽直出面。
乾隆十三年,隨著鄂爾泰的去世,鄂黨似有群龍無首之勢,這也為史貽直提供了政治契機,他從幕後走到台前,扛起了鄂黨的大旗,當面鑼對面鼓地和張廷玉幹上了。於是,朝廷就形成了史貽直與張廷玉分庭抗禮的局面。
這種局面是乾隆帝喜聞樂見的,兩個漢臣和兩個政治集團互掐,最終獲利的肯定還是他。因此,對於他們之間的爭鬥,他睜一眼閉一眼,時不時出來拉拉架,充當老好人。
偏巧張廷玉也犯了糊塗,在配享太廟一事上太較真。乾隆十三年,他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致仕,還不合時宜在乾隆帝面前提出讓他遵守雍正的遺詔,准其配享太廟。此舉讓乾隆十分不爽,而史貽直也看出了乾隆帝的心思,以張廷玉配享太廟一事大做文章。
史貽直認為張廷玉對於國家沒有作出過巨大的貢獻,根本沒有資格配享太廟。並一再建議乾隆帝取消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這番心思,乾隆是知道的,事實上,乾隆內心也認為張廷玉配享太廟不夠格,但他也沒有聽從史貽直的建議,而是藉機羞辱張廷玉,打擊張黨。
可以看出,史貽直始終沖在前面做乾隆帝的打手,明裡暗裡給張廷玉使絆,乾隆也順勢給張黨以嚴重的警告,並作出順從己意的處罰。可乾隆畢竟是皇帝,那會承認史貽直之功,更不會落下聽信臣下的把柄。
在乾隆收拾完張廷玉後,他卻倒打一耙公開說史貽直曾長期在他面前說張廷玉的不是,反對他配享太廟。而且一再聲明,史貽直素來和張廷玉不合,絕對不容他對三朝元老重臣張廷玉加以陷害。這麼一來,乾隆帝反而落得愛惜老臣的名聲,而史貽直卻得了誣陷重臣的罪名。
※田文鏡是雍正寵臣但他的師爺更牛,每天桌上看不到50兩銀子就罷工
※此人是名門之後剛烈殉國,死後乾隆屈尊扶棺入城,並親自祭奠英靈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