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鴉片戰爭清政府不可能打贏?乾隆皇帝的尚方寶刀都用洋鋼了
編者按:清代刀劍收藏圈裡有一個藏友口耳相傳的大坑,就是「洋鋼」。很多藏家憑藉豐富的經驗認定某一口刀是老貨後,花大價錢買回來,上砥石一打磨,細密的花紋幾乎沒有,白亮亮一跟條子,硬度韌性還挺高,沒說的,洋鋼!可以哭了!那麼「洋鋼」到底是什麼?有那麼不堪嗎?這事還真不好說,起碼乾隆皇帝有自己的看法。
所謂「洋鋼」刀就是用歐洲進口的鋼材成品或半成品打制的中式刀劍。我們一般說,收藏收的就是「真精稀美」。這種「黃皮白心」的刀劍除了刀裝外,並不能提供更多的審美意趣,而且還擺脫不了「不古」的嫌疑,一般不受玩家青睞。然而對於當時(清代)的人來說,好看不如好用重要。「洋鋼」質地純粹均勻,性能穩定易於加工,是上好的材料。刀匠莫不以用洋鋼造刀為榮,為了標榜自己出身「西洋」血統純正,刀匠們還想出了不少花招。請看我手上拿的這把乾隆年間的佩刀。這把刀屬於本地叫「龍叔」的收藏家。(他的藏品大多數出自江河)。
這把佩刀全長90厘米,刀刃長73.5厘米,重心位於刀把前19厘米。全刀重約一斤半。刀柄和刀鞘都是原裝,其中刀首年代久遠脫落了。在距離握把15~14厘米處,出現了一個奔狼的商標。這個商標這樣看看得不夠清楚,我們看看他原本長什麼樣
奔狼這個商標,原本是中世紀時德意志地區,一個叫帕紹的地方的商標。這裡出的刀劍是當地拳頭產品,行銷整個歐洲。後世大名鼎鼎的索林根一開始就是以仿造帕紹的奔狼商標發起來的,類似康帥傅之於康師傅。由於大量同行吹捧,這個奔狼商標的刀劍在16~18世紀就是環地中海一帶「高檔」的代名詞,連高加索的山民都知道奔狼刀好。上圖的各種奔狼圖標就是奔狼商標在全世界各地的仿品。清代對外貿易的深度和廣度大大超過前代,鐵匠們「造不如買」的偷懶想法終於能變成現實。
大清國的一部分鐵匠們終於可以不用像自己的前輩那樣,忍受手工作坊冶煉出來的質量參差不齊的半成品,可以直接用純凈的鋼材製造成品了。他們買來進口的鋼材後只要打出型,淬火,裝上刀裝就能賣了。這把腰刀上的奔狼只是像上圖的商標,但並不是帕紹的原版奔狼。所以應該是其他地區仿造的帕紹產品賣到了大清,然後被大清的刀匠們第N次加工的結果。這把乾隆年間的佩刀並不是個例。清代有另一把更出名的刀也是奔狼商標,那就是被譽為大清「尚方寶劍」的遏必隆玲瓏刀。
冷研之前的文章《關於尚方寶劍你知道多少?》曾提到,清代沒有「尚方寶劍」。但是大清皇帝曾經把遏必隆刀當做「尚方寶劍」用。此刀最早的持有者為康熙初年輔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戰時,遏必隆之孫、時任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要職的訥親以經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敗,乾隆怒奪其職,派大學士傅恆取而代之,並賜遏必隆刀。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傅恆在軍前用遏必隆刀將訥親正法。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咸豐帝派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率軍出征,行前,特賜遏必隆刀,以壯軍威。
從收藏界的實物來看,洋鋼和「奔狼」商標打造的清代刀劍大抵集中在乾隆年和之後,極少有康熙和雍正朝的洋鋼刀面世。可見乾隆年間是進口鋼的爆發期。歐洲和中國分屬地球兩端,千里迢迢跑一趟,做鋼材買賣真的有賺嗎?有。1740年,英國人亨茨曼搞出了坩堝鍊鋼法,到1779,英國人已經可以造出跨度為30.5米的鐵橋了。工業革命之後,工業化生產的鋼鐵,成本終於低到跨越半個地球,仍然可以在大清這個純農業國賣出,還有充足利潤。
清代,洋鐵進口量從1867年的11萬擔上升到1894年的118萬擔,27年增長了10倍; 鐵價則從1867年的2.32兩/擔下跌至1886年的最低值1.63兩/擔。而鋼鐵進口量佔全部進口商品價值比重從1871—1873年的不足0.9%,上升到1909—1911年的3%,並於1936年達致9. 8%。
在浙江松陽地區發現的石倉文書中有一張咸豐年間嫁女單,在其採購之74件嫁妝中,洋貨佔到5件: 價值120文的洋盤1件,32文的洋鐵鈴1件,36文的洋鐵痰盒1個,44文洋布、90文洋錢包皮一個。工業產能一旦釋放,農業國毫無招架之力
從利潤的角度來看土鐵洋鐵的差距就更大了。1820 年的石倉熟鐵批發價格是20文/斤,零售價格則是30文/斤。這些土鐵運到在江南市場價格會翻番,達40—50文/斤。而光緒後期,洋鐵價格跌至30文/斤,石倉鐵就完全沒有競爭力了。可能有人會問,不是說大清閉關鎖國嗎?尤其是乾隆,他不是回信英王喬治三世說「天朝富有四方,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珍奇異寶,並不貴重」嗎?還說「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必集,無所不有」呢?
其實這是今人被皇上套路了。大清國一直都非常渴望對外貿易。說「珍奇異寶,並不貴重」的乾隆皇帝非常稀罕進口的西洋物件,乾隆14年(1749)皇帝曾傳諭兩廣總督: 「從前進過鐘錶、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進鐘錶、洋漆器皿、金銀絲緞、氈毯等件,務要是洋做者方可」,鐘錶器皿這類玩物還只是讓總督搜羅購買,關係國計民生的糧食更是下旨鼓勵。清代中國東南沿海各地普遍糧荒,清代自康熙22年(1683)解除海禁開始就大量進口東南亞的大米。
而且從雍正六年開始,對運回米石的泰國華商,全免其米石稅,乾隆十六年,對自備資本赴暹羅的內地商民,還給予獎勵和賞給職銜頂帶。倒是號稱年年都大量進口「鑌鐵」的明代,極少見到確認是鑄造花紋鋼的刀劍。絕大部分明代刀劍都是普通的焊接型花紋鋼。清代遠比明代依賴進出口貿易。
既然如此英國佬還賣什麼鴉片?賣鋼鐵糧食棉布都夠英國工廠忙活兩百年的。理論上實踐上都沒錯,然而當時英國正在開足馬力從印度抽血,東印度公司每年有近千萬英鎊的財政結餘要匯回倫敦,印度的貴金屬嚴重外流。印度本身的經濟要是完了,東印度公司也就完了。英國本土商品的競爭力並不關東印度公司的事。於是大清在被正經的進口商品痛打之前,先被鴉片折磨了一輪。不要緊,資本的餵養下,這隻西方來的奔狼早在乾隆年間就已經長好了身體,磨利了爪牙,是一定要在東方帝國身上飽餐一頓的。晚來一點,無非是餓的更狠,撕咬的更兇殘罷了
參考資料
彭澤益編: 《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2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第164頁。
嚴中平: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科學出版社,1955年,第75—76頁。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藏電子版,編號 P21300352
同治《雲和縣誌》,《中國方誌叢書》(華中地方第71號) ,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889 頁。
丁格蘭( Tegengren,F.R.) : 《中國鐵礦志》,第326—327頁。
曹樹基、蔣勤: 《石倉冶鐵業中所見清代浙南鄉村工業與市場》,第853、859、866、頁。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靈吸怪,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真能一劍劈斷殖民者火槍?解析東南亞克力士劍的傳說與謠言
※局勢一觸即發!俄烏邊境裝甲車輛雲集,專家:烏克蘭這下危險了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