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毓修:中國童話的開山祖師

孫毓修:中國童話的開山祖師

孫毓修:中國童話的開山祖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孫毓修(左)與茅盾

「中國童話的開山祖師。」這是茅盾對孫毓修的評價。通過茅盾的《回憶錄》,後人對孫毓修有所了解,但文中頗含譏誚,亦使人產生誤解。

孫毓修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影響巨大,他編譯的《無貓國》《大拇指》等作品哺育了一代作家。

冰心說:「(10歲時)我的舅舅從上海買到的幾本小書,如《無貓國》《大拇指》等,其中我尤其喜歡《大拇指》……我還講給弟弟們和小朋友們聽,他們都很喜愛這個故事。」

作家張天翼第一次在學校比賽中拿到的獎品即《無貓國》和《大拇指》,文學史家趙景深說自己平生讀過的第一本書也是《無貓國》。

孫毓修在中國童話領域中開創諸多第一,且是目錄學家、出版家和古籍收藏家。明史大家謝國楨先生曾說:「孫毓修,精於版本目錄,著有《中國雕版源流考》,他藏書的齋名叫小淥天。在上海,我買他藏的明版《鹽鐵論》,書店裡的人連『小淥天』的名字也早遺忘了……這真是令人悲嘆的事情!」

海闊天空處,

男兒汙漫遊。

會當絕塵網,

一舉渺星球。

這是孫毓修為鼓勵少年學科技而寫的勉勵詩,誠敬之情,令人感佩。

孫毓修:中國童話的開山祖師

因病憾別科舉

1871年,孫毓修生於江蘇無錫城郊,又名學修,字星如、恂儒。孫毓修的祖父在上海經商,一度生意不錯,後漸落敗,僅足衣食,但「喜拾字紙,偶得殘書,不忍棄去,輒補綴之」。孫毓修的父親孫櫆早年讀書,後在上海經商,晚年回鄉開染坊,「於舊時所學未肯拋棄」。

孫毓修9歲喪母,自幼多病,一度耽於繪畫。1895年,24歲的孫毓修中了秀才,並考進著名的南菁書院,1897年,孫毓修畢業,到蘇州中西學堂任教。

從1897年到1903年,孫毓修三次參加科舉,前兩次未中,後一次因病「未終場,自此以後,科舉亦廢矣」,他後來說:「我半世從事試帖,只青一衿而已。」頗有憾意。

1901年,清廷開始新政。第二年,孫毓修到美國牧師賴昂女士處學英文。學有所得,孫毓修還寫了《中英文字比較論》一卷。

此後孫毓修遊走於北京、天津和南京等地,有時當教師,有時入幕,甚不如意,寫詩說:

半年川路三千里,

閉戶著書多歲月。

一襲寒衣五夜霜,

科頭看此幾滄桑。

孫自注道:「弋陽末路,大受豎子之欺。南京、北京,一肚子世態炎涼。」

孫毓修:中國童話的開山祖師

張元濟救了他一把

1906年秋,孫毓修返回蘇州,生計艱難,不得不「斥賣笨重之書數部與觀前某坊」。

1907年,孫毓修的同鄉、銀行家沈縵雲給張元濟寫信,向他推薦孫,並附寄了孫翻譯的《地理讀本》,該書曾交給廣智、圖書、樂群等出版社,「皆不納」。張元濟讀了該書敘言部分,很快回信:「與同人展讀一過,至為欽佩。孫君現居何處?年歲幾何?曾在何處學堂肄習英國文字?抑曾留學外洋?敝處極願延聘。」

孫毓修入商務印書館後,被聘為國文部和英文部的主任。

1908年,孫毓修策劃並主編「童話叢書」,第一本即《無貓國》,本事出自《泰西五十軼事》(美國作家鮑德溫著),孫進行了再創作。故事為一孤兒貧窮,在富翁家打工,得其女兒好感,贈予壓歲錢100元,孤兒苦於住處多鼠,便用此錢買了一隻貓,鼠患遂絕。後富翁出洋貿易,孤兒請富翁將貓帶到海外賣掉。富翁所到之國恰好鬧鼠患,此貓大顯身手。該國國王大喜,給予重賞。富人歸來後,將賞金全給了孤兒,孤兒得以苦讀,成為學者。

此書問世,轟動一時,茅盾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兒童文學。」

此後幾年,「童話叢書」共出了102冊,按年齡分兩集。低齡版每冊5千字,適合七八歲兒童,只賣5分錢。大齡版每冊1萬字,適合十一二歲少年,只賣1角錢。其中77冊是孫毓修獨力編寫完成的。

他的童話面向孩子

「童話叢書」受追捧,與清末民初社會氛圍相關。

梁啟超認為,日本變法全靠 「俚歌與小說之力」,所以「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稱兒童文學為「文藝復興之先河也」。

梁啟超寫過很多兒童詩,還翻譯過凡爾納的 「科學小說」,此後林紓、周桂笙、包天笑等為改造國民性,也譯了許多西方童話。

學人持續鼓噪,提高了人們對童話的期待,但當時翻譯的童話偏重現實需要,多是半譯半作。如1914年,劉半農將安徒生的名作 《皇帝的新裝》譯成「滑稽小說」《洋迷小樓》,主角成了 「自海外遊學歸來」「滿身沾滿羊騷臭」的「洋迷」,最後他光著身子出門,被人笑話,還硬撐道:「這是西洋新發明的織物,你們都不是好東西,哪有看得見的資格呢。」

劉半農曾以無洋文憑而自卑,在引言中,他寫道:「參以我國習俗,為洋迷痛下針砭,但求不失其真,非敢以推陳出新自詡也。」

朱自清說:「晚清譯壇雖然沒有兒童文學意識,但卻在不知不覺之間翻譯了一定數量的西方兒童文學或與兒童文學關係密切的作品,這些譯作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悄悄潤澤著中國文學園地。」

孫毓修對童話有較清醒的認識,提出「理想過高,卷帙過繁之說部書,不合兒童之程度也」,應「推本其心理所宜,而盛作兒童小說以迎之」。

孫毓修每編完一卷「童話叢書」,便請總編高夢旦攜回家中,「召諸兒而語之,諸兒聽之皆樂,則復使之自讀之。其事之不為兒童所喜,或句調之晦澀者,則更改之」。

如此「創作」失於簡單

「童話叢書」是中國歷史上首次使用「童話」一詞。周作人認為取自日語,從文獻看,日語中「童話」早於中國一百餘年,但也有學者認為,孫毓修不懂日語,此為他自造詞。

周作人是童話早期倡導者,他對孫毓修「開山祖師」的地位極不認同,但日本學者新村徹認為:「真正意識到兒童,以兒童為讀者對象的讀物是從1908年開始出現的,那就是孫毓修編、譯、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刊行的童話叢書。」

對於開創之功,孫毓修自己卻不太重視,他曾對茅盾說,自己是「版本目錄學家」,將童話視為末藝。

孫毓修編寫 「童話叢書」的辦法失於簡單,據商務印書館老編輯謝壽長回憶:「見他(指孫毓修)的案頭有許多西文雜誌,特別是倫敦出版的《少年百科全書》……每月一期,一齊堆滿孫老案頭,我隨手翻閱了一下,才明白孫老前後編寫的許多作品,凡關於歐美的故事、史話、古典文學、科學常識等一類的東西,幾乎完全取材於這些刊物。」孫毓修的「創作」只是每篇前加一個楔子,點明本篇主旨,猶如宋話本。

謝壽長曾模仿孫毓修的方法也「寫」了一篇「童話」,果然被孫發表。其實,孫毓修也有一些童話改編自中國古代傳說。

「小淥天」藏書最終星散

孫毓修對茅盾有提攜之恩。「童話叢書」稿費高,每篇「數十元」,謝壽長 「很是羨慕」,只能投稿給高夢旦,讓高去和孫說,茅盾卻先後在「童話叢書」上編寫了17冊,共計27篇,這是他創作的第一個高峰。孫毓修對茅盾整理出版《中國寓言初編》給予了大力支持,茅盾因此書而成名。

然而,孫傾心的目錄學,茅盾不感興趣,茅盾喜歡的新文學,孫也不感興趣。所以在茅盾眼中,孫只是一個 「寓」「喻」不分的舊文人。

除了「童話叢書」外,孫毓修還主編過《少年雜誌》等,被贊為「在五四前的十年中,(孫毓修)使中國兒童能夠汲取異域文化養料,享受外國兒童文學的一些優秀作品,這是不應忘懷的勞作」。孫還編撰了《常識談話》《少年叢書》《演義叢書》《模範軍人》和《新說書》等科普讀物。

孫毓修後主編 《四部叢刊》,這套書被稱為「小四庫全書」,是我國20世紀新出版的規模最大的叢書,保留了一些珍本善本。

孫毓修喜藏書,極盛時,「小淥天」有上萬種古籍。

1923年1月23日,孫毓修因腦溢血突然病逝,年僅53歲。

孫毓修的兒子孫貴定自費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曾寫成《旅歐日記》,在《少年雜誌》中發表,謝壽長說「當時我尚在尚公小學讀書,很愛看它」。

孫貴定是著名教育家,曾在廈門大學任教授,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大學新聞系。據黃裳先生的文章,孫氏後人上世紀50年代初仍住在上海瑞金二路,「小淥天」最後一批藏書即從這裡散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1978年,單田芳平反前後
黃牛「牛」在哪兒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