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鄭和更難得的中國航海家,第一個發現了澳洲,如今卻鮮有人知!
在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上,有過很多讓世界側目的壯舉,然而在航海探險這一話題上,卻讓國人黯然神傷。當歐洲百舸爭流殖民世界時,中國卻沉浸在「天朝上國」之中,這也是近代中國備受屈辱的原因之一。
那麼,是中國人不行,沒有探險精神,還是另有歷史真相?不妨看一看中國最偉大的兩個航海家,在世界範圍都聲名顯著。不過,這兩個人,如今一個鮮為人知,一個卻家喻戶曉。
家喻戶曉的鄭和
談及中國的航海家,那麼鄭和可謂是家喻戶曉。在世界範圍內,鄭和下西洋壯舉也廣為人知。比如,歐美有網友評論:這是一支可以在全球任意一個地點登陸的特混艦隊。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話題,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在此就不多說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世界地理大發現之前,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至於艦隊規模的記錄,是被明末清初鄭成功北伐艦隊打破(有10多萬人的艦隊,包括家眷同時在)。
鄭和艦隊最終到過哪些地方,如今還有很大的爭議。但從不少考古猜測來看,鄭和艦隊的一部分(或海上風暴,無意脫離大部隊,或是執行探險任務等),可能還去過美洲、澳大利亞這些地區。只是,如今沒有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
值得一提的是,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榮譽並不是鄭和一人,而是屬於朱棣、王景弘、侯顯等人,鄭和只是一個總代表。
鮮為人知的汪大淵
鄭和家喻戶曉,但汪大淵卻鮮為人知,而且顯得比較「倒霉」。原因很簡單,汪大淵(1311~?)有一個驚人的發現,但卻不為西方人承認,中國人自己也鮮有了解。
汪大淵是南昌人,在20歲時,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一路航行到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回程的路是從埃及出發,出紅海到索馬利亞、莫三比克,經澳大利亞到加里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後歷時5年。第二次航海路線,和第一次差不多。
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亞是英國庫克船長率先發現的,然而從汪大淵路線上,卻可以清晰的看到,汪大淵才是第一個發現澳洲之人。
《島夷志略》是汪大淵的航海作品,記錄了海外諸國的見聞。其中,就有多篇關於澳大利亞風土人情、和地理等的介紹,如今已經可以確認無誤。可以說,從目前史料來看,汪大淵就是第一個用文字記載澳大利亞的人。因此,他也被譽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更為難得的是,鄭和是官方組織的航海探險,而汪大淵是個人興趣愛好,而且探索的範圍比鄭和更大更遠(鄭和最遠到了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因此,由此而言,汪大淵比鄭和更為難得,更值得尊敬,這也代表了中國人探索世界的精神。
其實,不是中國人沒有探索探險精神,而是封建王朝不讓中國人有。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清王朝不讓中國人有!比如,被閻崇年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不準中國人造大船,也不準中國人逗留海外,一旦發現,知情人要嚴加法辦,同時留在海外的中國人,清政府還要求「引渡」回來斬首。在這一種「腦殘」的政策之下,中國人還如何探索世界,還怎麼出現航海人才?
※金庸:唐太宗之後,中國曆朝帝皇沒幾個比得上皇太極!
※中國打贏西方殖民侵略的第一戰,如今卻被遺忘,不是料羅灣海戰!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