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精準分析攻打明朝,數百年後,曾國藩的幕僚說出了同樣的話
文|趙立波
萬曆二十年(1592),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出生,從十二歲開始,他便投身漁獵和行軍打仗。常言說,「五個手指頭不能一齊長」,努爾哈赤對這個孩子格外喜歡,無疑在某種程度上有些偏心。在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讓這個小兒子開始參與國中一切機務,成為了一名輪流值班處理政務的貝勒。雖然努爾哈赤其他幾位兒子均不乏軍事能力,但是在努爾哈赤眼裡,最喜歡的還是這個皇太極。
努爾哈赤畫像
天命八年(1623),努爾哈赤單獨找皇太極談話,頗為語重心長地說:「你是賢人,那麼做什麼事都應該恰如其分,寬以待人,讓兄弟們看到了,也會生敬愛之心。但你卻獨善其身,放縱諸兄弟任意行事,,這是很不對的。你想當汗嗎?你退朝時先送送你的哥哥,那麼你的哥哥們的子弟必然回報你。最後一生戎馬的努爾哈赤竟然兒女情長起來,說道激動處,竟然老淚縱橫起來。雖然未明確汗位繼承人,從對皇太極的言行來看,努爾哈赤已經選擇了他。
皇太極三十五歲這年,努爾哈赤去世。雖然沒有明確遺命,皇太極卻得到了廣泛支持「太祖高皇帝崩,大貝勒代善子、薩哈廉,兄弟共議,至其父代善所,告曰:『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大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續大位。』《清太宗實錄》 儘管在擁護皇太極繼位問題上,眾多如狼似虎的各旗並非鐵板一塊,甚至一度暗流涌動,在皇太極的多措並舉下,終於全面獲得擁戴。
皇太極畫像
天命十一年(1626)的九月一日,在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及其諸兄弟子侄的共同宣誓:「我等兄弟子侄,合謀一致,奉皇太極嗣登大位,為宗社與臣民所倚賴。如有心懷嫉妒,將損害汗位者,一定不得好死。」《清太宗實錄》
在皇太極的緊張籌措下,從內到外進行了多重改革,在整合各部落勢力後,自崇德元年開始,對外徹底征服朝鮮李氏王朝,皇太極開始加緊對發明王朝發起攻勢。
遼東形勢圖
崇德五年(1640),督察員官員向皇太極遞交了一份奏摺,對如何攻打明朝提出三個放向點:
「一攻打燕京,此刺心之著也;二直抵關門,此斷喉之著也;三先得寧錦門戶,此剪重枝伐美樹之著也。」皇太極原則上接受了最後的建議,但他謀劃的更為大膽,把義州(遼寧義縣)選作屯兵、進攻錦州的後方基地。因為這裡土地肥沃,前後均可縱深,有利於屯田開荒,於是任命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為左、右翼主帥,率軍往義州城駐紮屯田,僅僅幾十天,就將荒無人煙的田野變成「修城築室,俱已完備,義州東西四十里,皆已開墾。」以此與明軍堅守城池不出做長期較量。《清太宗實錄》
祖大壽畫像
在一年多的圍困的較量下,皇太極的屯田獲得了大量糧食和物資,而明朝的錦州城內已經是「城內糧盡,人相食,戰守計窮」。終於不戰而城破,主帥洪承疇在逃跑時「馬失前蹄」被俘。洪承疇被俘後,錦州守將祖大壽,便走出內城,率眾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明軍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此後皇太極便對這個多次投降而又逃跑的祖大壽和洪承疇進行「誅心」。當時多數滿洲人要把他處死,但皇太極卻並不同意,最終換來祖大壽的徹底投靠。而面對洪承疇時皇太極頗費精力。一開始,他堅決不降,並破口大罵,一心求死。皇太極派范文程作思想工作,依舊罵不絕口,當時房梁有積塵落到他的衣服上,他多次將塵拂去。
洪承疇畫像
范文程回來報告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會死的,他如此愛惜衣服,更何況對自己的生命呢!」於是皇太極親自去他住的地方,脫下自己身上的貂裘大衣給他穿,慢慢問道:「先生不會感到寒冷吧?」洪承疇茫然望著皇太極,許久感嘆說:「真命世之主也!」於是叩頭請降。《清史稿》
松錦戰役的勝利,重創明朝實力,皇太極不惜「統全軍而注之孤危之地」,其制勝根本在於其整體部署的,「斷糧道,掘壕築垣。」此後所有人都似乎看到了奪取明朝江山的曙光,連對清朝很不感冒的朝鮮也已經看到了未來大局:「明朝之運,亦已衰矣。」由於受到巨大鼓舞,清朝「諸王將帥,爭請直取燕京」。許多人甚至希望早日打完好回老家,崇德七年(1642)九月,松錦決戰剛結束,滿洲高級將領一起向皇太極上奏,建議趁此實際,迅速全面發兵「率大軍直取燕京,控扼山海關,大業克成。」
滿洲八旗兵
皇太極表現出了超前的軍事戰略眼光,他批示說:「爾等建議,直取燕京,朕意以為不可。」接著他把大明比作一棵大樹說:「無論有多大氣力,有多著急,絕不會一斧子就把大樹砍倒,而是從大樹兩旁一斧斧地砍下去,打了一定程度,這棵大樹自然自己倒下。《清太宗實錄》後來的歷史表明,皇太極的戰略完全準確,「朕今不取關外四城,豈能即克山海關?今明國精兵已盡,我兵四圍縱略,彼國勢日衰,我兵力日強,從此燕京可得矣。」此時還沒有對後來吳三桂打開山海關的考慮,從某種程度來講,清朝得天下實在是太容易了。
皇太極在臨死的前幾個月,在送出征的將士時,他已經預測到明朝關內「流寇」引發的強大影響力。對如何開展輿論戰做出了準備,囑咐他們說:「你們如遇『流寇』,就說你們看到明朝政治紊亂,激而成變,我們來征,也是如此,並要求嚴加與這些人產生衝突,不得誤殺他們,就是一二個人也不行。」皇太極這點的遠見比李自成激怒吳三桂就高出數倍,最終也為吳三桂倒戈埋下了伏筆。正當皇太極準備大舉進發寧遠、山海關時,猝然離世,未能見到大明王朝這棵大樹如何「撲倒」。
趙烈文
歷史循環往複,精人的相似。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1867年7月21日晚,曾國藩與幕僚趙烈文談及清朝命運,趙烈文給出了與當年皇太極將大明比作砍樹的相同比喻。「初鼓後,滌師來暢談。言得京中來人所說,雲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褲,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曾國藩再一次蹙著眉頭問趙烈文。趙烈文平靜地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其中的「抽心一爛「和」根本撲倒「與當年皇太極預測明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崇禎與皇太極有驚人的多處軌跡重合,為何崇禎卻輸在了起跑線
※逢年過節曾國藩如何禮尚往來?最後到了吃不上火腿,零買黃酒地步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