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為何不及美國大學,這兩點原因才是結症
美國是個在科技、創新領域都廣受讚譽的國家,享有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專利輸出,無論是諾貝爾獎得主人數,還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數目,美國都數一數二。
為什麼凡是具有重大突破性意義的科研成果無礙乎都來自美國。這個國家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今天我們從作為人才的搖籃的大學裡找尋一些答案。
實際上,在美國產出的科研成果也並不全是美國人創造出來的,美國人並不是三頭六臂,都是一個肩膀扛一個腦袋,只是美國的大學提供了一個更良好的環境,一個可以創造和發明科學技術的土壤,很多外國學生便是在這片土壤的滋養下茁壯成長,然後在美國大學期間從事研究後而創造出有價值的成果。
美國的大學教育能夠給我們帶來哪些有價值的經驗呢?來自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教授和中國上海交大學教授一起針對美國的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頓、耶魯和中國的清華、北大、上海交大、復旦進行了一份對比報告。
那我們的大學輸在哪呢?這些被採樣的大學中首先理念上產生巨大差異的有兩方面。
首先就是我們的博士班,相比美國,我們的博士產量過於高,導致國家博士整體的含金量的降低,在我們國家的認知里,我們的大學授予的博士多,證明我們學校的教育水平高,我們培養了多少多少個博士,每年多少多少個博士從我們這裡走出去,我們的數據就比別的學校亮眼。
而在美國對此就非常慎重,他們認為如果授予一個不合格的學生博士學位,讓他畢業,一旦他的水平遭到質疑的時候人們就會說「看來哈佛大學也不過如此嗎,這樣的水平就能拿到哈佛大學的博士生學位」。那這樣的結果就相當於砸了自己這個學校的金字招牌,所以美國人的想法是,寧缺毋濫,美國雖然博士的淘汰率非常驚人,但是能夠獲得博士學位的都不是善茬,都是個頂個的人尖子,而我們國家的很多博士隊伍里充斥著很多濫竽充數、渾水摸魚的草包,所以我們的博士含金量不如美國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是其一,那另一項水平的差異在哪?在於我們的師資能力,在於我們教授的水平,和選拔機制的差異。
在我們的國家裡,學校把教授聘來了,如何激勵教授工作,又憑什麼指標評價教授的工作?在評價上,現在國內的標準是以中國自己定義的標準評價,也就是直白一點講,就是「我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我說他是大教授,那他就是不容置疑的大教授。
而美國對教授的評價就相對更加嚴謹,他們依據的是國際公認的標準,即在學術地位、科研領域、教學領域等方面有自己的貢獻。你得有真才實學,得有真正能拿的出手的成績,有硬性的指標在那擺著,不能說管事的一拍板,你就是資深大教授了。
所以最終小編的總結是一方面是我們培育的人才要嚴格把關,人才首先要追求質量,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再談數量。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師資團隊也要挑選有硬實力的,不能讓一些浪得虛名之輩趁機鑽了空子,畢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是關乎我們國家、我們這個民族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