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撕破全球核戰略平衡意有所指,世界第三股力量正滾滾而來

美國撕破全球核戰略平衡意有所指,世界第三股力量正滾滾而來

來源:戎評(rongping898)


2019年1月美國《防務周刊》撰文稱:

五角大樓在日前信息發布中,

將首次打破世界固有核平衡格局

,新的《導彈防禦系統評估》將著眼於中國的戰略武器發展,專項針對中國的戰略核政策!

顯然,美國此項政策變動不僅顯示了其在新增「戰略競爭對手」身份上的最終公開,從實用層面講,這更可以被看作是五角大樓對於此前特朗普「倡議」的一種落實。

早在2018年10月21日,美國在宣布將退出《中導條約》後,特朗普在白宮門口接受記者提問時,

便

直言宣告「美國將繼續擴充自己的核武器庫」,他意有所指的喊話到:


這就是對他們的一種威脅」。

時隔28年,烏雲層疊下,一手「三足鼎立」的大戲,緩緩拉開帷幕...



未來世界的主人:托克維爾的寓言

1835年,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曾就未來世界的發展脈絡,做出過這樣的寓言:


自《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大致圈定了古老歐洲國家界限的那一刻起,他們的(本土)擴張,便已經喪失了本來的意義,(殖民地)新增土地雖然能夠帶來財富,但是飛懸海外的領地,最終不過是為兩個新興大國所精心準備的財富。

當年,在托克維爾的口中,兩個版圖急劇拓展的新興大國,成為了未來世界發展的「主人」。

他們分別是:

領地自東向西不斷膨脹的美國。


1836年,

阿肯色州併入美國成為第25個州;


1837年,密歇根州併入美國成為第26個州;


1845年,佛羅里達州併入美國成為第27個州;


1845年,得克薩斯州併入美國成為第28個州;

.....

在之後的短短几十年間,依靠戰爭、購買、訛詐、脅迫等多種方式,美國自東向西,迅速的將領地擴大到了50個州、1個聯邦直轄特區及眾多海外領!

以及,領地自西向東不斷拓展的沙俄。

1858年,沙俄借英法聯軍攻佔京津地區中樞癱瘓之機,兵臨璦琿城下威逼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割佔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土地!

1860年,沙俄借英法美葡威逼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之機,以「調停人」身份,不僅徹底逼迫清政府承認《璦琿條約》的合法性,更是藉機割占烏蘇里江以東,包含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里土地!

1864年,沙俄在對布哈拉汗國進行征服後,一紙《中俄西北勘界條約》強迫清政府割讓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

東至阿拉斯加、西至克里米亞,南至帕米爾高原,北至北冰洋,在1867年10月18日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之前,沙俄帝國的領土達到了創紀錄的2445萬平方公里,成為了繼蒙古帝國之後,國土連片面積排名歷史第二的「超級大國」!

但是,就是

這樣兩個體量龐大擴張迅速的國家,在當年位居「世界中心」的西歐國家眼中,卻並不見得有多麼的引人注目

....

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不僅使得俄國沙皇自拿破崙東征後好不容易建立的顏面蕩然無存,更是使得俄羅斯的君主專制制度飽受質疑:這加速了俄羅斯1859—1861年旨在廢除農奴製革命形勢的到來!

不過,選擇了妥協的俄羅斯王公們,並沒有因此而得以與英法普等西歐一流強國媲美。

在1914年的一戰「東線戰場」上,動員兵力高達1580萬,超過了英法德三國兵力總和的沙俄帝國,其所謂的士兵,也不過是兩個人才有一顆土豆、3個人才有一桿步槍的「灰色牲口」!

當然,同樣被瞧不起的還有「美利堅」。

雖然相較於「沙俄」,

當年的美國無論從周邊地緣政治格局還是從國內發展的各個方面來講,都顯更為優勢

1890年,美國工業GDP超越英國,躍升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1894年,美國GDP總額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1898年,美國贏得「美西戰爭」,以武力從西班牙手中割占古巴、波多黎各以及菲律賓列島,成功晉級「世界性強國」!

但是,就是這樣的美國,在當年的歐洲傳統列強眼中,依舊太過「年輕」。

1917年,當高呼著「拉法耶特,我們來了」口號的美軍士兵

(註:拉法耶特是法國第一個志願參加美國獨立戰爭的貴族,在約克鎮戰役中決定性的擊敗了英軍)

第一次踏上歐洲的土地時,這個新晉列強的表現著實蹩腳:

由於缺乏電話線以及系統的軍事調動指令,美軍步炮通訊協作長期不暢,這導致了美軍成為了德國炮兵和重機槍的靶子!

由於武器嚴重缺乏,在聖米歇爾戰役中,美軍不得不藉助英法聯軍所提供的3010門火炮才能完成防禦,但是諷刺的是,混雜其間不少產自美國兵工廠的火炮,卻是美軍最缺乏的!

......

顯然,美國在戰場上的種種表現都在不斷強調著一個事實:

我的真實力量並沒有紙面上的「數據」來的那麼衝擊,我空有一身肌肉,卻只是個不諳世事的「半大小子」!

於是,在之後列強分贓的「巴黎和會」上,當美國總統威爾遜手握「十四點和平原則」興緻與會時,除了體現英法利益的訴求得到通過外,美國利益一無所得。

由此,好不容易鼓足勇氣走向世界的美國,重回門羅時代「孤立主義」的保守:他拒絕《凡爾賽和約》、拒絕「國聯」、蜷縮美洲大陸,不問世事...



危機下的蛻變:世界兩極對峙倒計時!

顯然,站在20世紀最初十年的歷史浪尖上來看,雖然目光敏銳者已經能夠看到美國未來的巨大發展潛力,但是

對於70年前維克托爾對於「美俄稱霸世界」的寓言,恐怕更多的還是半信半疑。

即使到了一戰結束,在滌盪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以及奧匈帝國後,依舊如此!

新生的蘇維埃國內叛亂四起,國外資本主義政權敵視重重,從1918年歷時3年的「協約國武裝干涉」給蘇俄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史無前例的糧荒中,蘇俄30多個省近3350萬人遭到波及,550萬人被活活餓死!

而作為戰勝國的美國,彼時雖國富民強,但是由於沒有從戰爭中獲得多少勝利果實,因此戰後「和平主義」、「孤立主義」思潮迭起,

高漲的畏戰、反戰情緒,在那個鐵拳至上的時代里,可謂頹廢!

但是,歷史卻給所有人開了一個「玩笑」。

1929年10月24日,在經歷了長達10年的戰後繁榮後,美國紐約股市一天之內下跌12.8%,一場席捲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大危機」由此開始!

但是,這個令資本主義世界顫抖的「惡魔」,卻成為了蘇聯崛起的最大助力。

當年,蘇聯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國輸出資本、技術和尋找擺脫危機出路的有利時機,蘇聯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技術人員和資金:

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引進美國技術設備,僱用美國技術專家建成!


蘇聯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工廠,是美國福特公司全套技術支持建設!


蘇聯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是整套建成於美國,再拆分運送至蘇聯!

從1929年起,僅僅是美國先後依據蘇聯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就高達10萬,1929-1932年,蘇聯的工業產量飆升至年均19.2%,1933年—1937年,更是以17.1%的年均增長,一路直達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誰能想像,就在危機發生前的1928年,這個數字還僅僅只是6.9%。

當然,作為維克托爾寓言中世界另一端的「霸主」美國,同樣也沒空閑。

在經歷過最開始的慘痛危機後,這個當年的世界第一工業國,在羅斯福一力倡議的《全國工業復興法》、《緊急銀行法》、《農業調整法》、《社會保險法》等涵蓋了工業製造、國家金融、農業生產、社會福利等多個領域所共同組成的「羅斯福新政」的拖拽下,美國在緩慢與「平穩」中,順利的走出了經濟危機的陰影....

當然,正如危機對於蘇聯經濟建設發展所提供的助力那樣,對於美國而言,雖然他使得這個國家到了1933年時,相較於危機發生前的1928年,非但沒有獲得絲毫進步,工業產值還反而下降了44%!

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大蕭條使得柯立芝時代的經濟繁榮被無情刺破,這使得曾一度迷醉的美國,開始反思世界與美國的關係,孤立主義的情緒在走出舒適區後大為降低。

通過羅斯福新政卓有成效的經濟恢復,美國無論是底層人民還是一般的資本家,不僅

意識到了一個強大政府的重要性,更通過慘痛的「蕭條」,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重大缺陷!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

1929年的「大危機」,在未摧毀美國政治根基的情況下,不僅為不久之後,將要到來的世界大戰提前凝結了美國國家的力量,從另一個角度講,更是為之後半個世紀的美國資本市場與政府間的關係,提供了一條查漏補缺的平穩運作模式...


由此,當「大危機」步入後半場時

當蘇聯在奇蹟中崛起


當美國政府力量得到加強


當叱吒歐陸的法蘭西共和國在頹敗中掙扎


當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依靠捨棄殖民地而斷尾求生


當心懷不滿的德意志,在希特勒的狂呼吶喊中開始了帝國的征程


.....

此消彼長下,

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在1835年所作出的寓言,正式進入了最終形成的倒計時!

人類歷史的發展無數次表明:新世界格局的最終奠定,是需要用人血來澆灌的。

1945年9月2日,在先後61個國家和地區、在作戰區域達到2200萬平方千米、近20億人口被捲入的世界性戰爭後,9000餘萬人傷亡、5萬多億美元燃為灰燼之後,托克維爾在110年前所寓言的「世界格局」,最終形成:

一面是以美國為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


一面是以蘇聯為首,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

顯然,在這樣的對峙下,我們與其說是兩大陣營更加傾向於自己必將在未來「統治世界」,更不如說是

自詡為「山巔之城」的美國,抑或是骨子裡就自認為「第三羅馬」的蘇聯,更加傾向於自己才是未來世界的「主人」!



二次寓言:誰才是未來世界的「主人」?

不可否認,站在1945年大戰勝利之際。

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在「勝利者」的榮耀下,其骨子裡所散射出的「高度救世情懷」與「政治理想」,都加速著當年的世界走向對立的兩極!

但是,正如蘇聯與美國的崛起之路的截然不同一般,兩者雖然同時具有諸如「山巔之城」抑或是「第三羅馬」這樣主導與征服的思想

認知

,但是站在具體的角度分析,我們依舊能夠發現

作為海洋性地緣政治代表的美國,和作為大陸性地緣政治大國的蘇聯,前者的空間阻隔性與後者的空間連續性,形成了鮮明反差...

對於兩國因自身國情差異而表現出的不同特徵,大致可以作出如下梗概:

蘇聯/俄羅斯:

強則非對等聯盟乃至吞併,弱則平等合作乃至依附協作。

美國:

強則平衡各方攫取利益,弱則返縮美洲重回孤立主義。

這是兩國間已經在崛起中表現,或者在衰落中正在表現的對外態度,同樣也是兩國在不同時期根據各自國情,所可能選擇的發展方向!

當然,托克維爾雖然精準的預測了其所在時代未來百年的格局變遷,但是礙於個人的歷史認知局限,

其「兩個主人」的論斷,自然不會是歷史終結。

因此,這並不妨礙我們用「托克維爾」的標準去繼續認知世界。

誰是主人?

首先是高度的「救世情懷」:

遍數當今世界,除了「山巔之城」的美國,以及承襲了「第三羅馬」的俄羅斯以外,同樣具備「救世情懷」的體量型國家及政治實體,還有「兩個半」。

他們分別是:


以重塑「歐洲中心」為使命所誕生的歐洲聯盟、


以「天下大同」為政治理想,而崛起複興的中國、


以及剩下「半個」,意圖稱霸印度洋周邊,有著模糊「大印度概念」的印度。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無論是歐洲還是印度,其「救世情懷」的最終實現,近半個世紀內都是難以實現的。

歐洲上世紀末的聯合態勢,雖然客觀上可以被看做是歐洲作為新興政治聯盟的膨脹拓展,但是我們還是需要看到

其內部國家界限依舊分明,而攪屎棍英國新近的脫歐舉動,更是極有可能成為了歐洲分裂的開始。

至於印度,雖然在南亞次大陸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但是其內部種性隔閡依舊極端,西亞、中亞、南亞、

三面陸地接壤處分別集聚了代表美國、俄羅斯、中國三方壓力影響,空間拓展的平易面,僅限於印度洋上的部分小島。

最後是中國,傳統大中華區的影響範圍,雖然在中國近百年的沒落中開始模糊,但是隨著國力的復興,卻依舊能夠成為中國影響力的擴展軌跡,此外,無論是相較於印歐,甚至美俄而言,

強有力的政黨領導以及強大文化兼容同一性,是中國所獨有的優勢!

站在維克托爾的標準上來看,未來半個世紀的世界博弈場上,相較於「東西對峙」的陳舊格局,更應該是中美俄的「三足鼎立」!



新的征程:中國需要注意些什麼

90年代中期,基於共同的外交願景和外部壓力,中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逐步得到建立。

在近30年的協商解決下,兩國不僅釐清了糾纏兩國間半個多世紀的政治邊界問題,2001年隨著上合組織的建立,兩國關係發展也正式進入了趨好的快車道。

最終,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曾飽受冷戰失敗痛楚的俄羅斯,與「三大恥」切膚之痛的中國,終於在聯手反對單邊霸權主義上,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2008年8月8日,中國在北京奧運會的聖火燃燒下向世界宣示了中國的宏願,也是在同一天,俄羅斯軍隊進入南奧塞梯,喬治亞戰爭全面爆發....

雖然,兩者間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但是

自此之後,美國針對東西兩線的圍堵烈度,確實在客觀上被刻意加劇。

不過多年的事實證明,美國失敗了。

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以及因能源交易而迎來「黃金十年」的俄羅斯,以上合組織、金磚機制等多種形式在努力衝破中,構建著新時代的國際間政治關係!

於是,G7開始向G20轉換,以美國為高科技輸出中心的局面,也開始隨著中國的加入被逐漸動搖....

正如

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所寓言的那樣:

21世紀的大國博弈,正在進入一個經濟競爭+文明較量的新階段。

三方博弈的新階段里,中國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合作」與「制衡」:

三邊關係的有機維持,尤為重要

不可否認,「中俄美關係」,絕對是當下國際政治間最為重要的主線。

但是對於這個尚存爭議的國際間新興關係主線,

戎評認為不可簡單將其等同於「美—蘇」關係模板的「中俄—美」關係。

道理很簡單,當下無論是針對全面基於本國立場的普京,還是策劃重返「美國孤立主義」的特朗普而言,一味的聯盟對峙都是對於當下世界固有體系的一種破壞!

顯然,這不是中俄,尤其是中國願意看到的。

2018年,中俄雙邊貿易突破1000億,中美雙邊貿易則突破了6000億,但是同時期,俄美之間的貿易額卻僅為1%左右...

顯然,在這樣的關係下倘若單邊對抗加劇,

作為「中間人」的中國,所受到的損害必然是最為慘烈的!

攤牌方式不可主動:

合而不盟,分而不離,應當是未來30年中俄關係的最佳狀態,而抗而不激、協而不隨,則應該是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中俄與美國之間關係的應對主流。

道理很簡單:美國是近乎全方位優勢的選手,國際外部壓制勢力尚未形成,相較於『』冷戰式」體系對峙,在同一個體系內,在美國重回孤立主義的大背景下,以偷梁換柱似的逐步填補為主要手段的「共生蠶食」,更加符合中俄,特別是中國的利益!

2、

中俄合作的大框架下,邊緣領域的可操作空間依舊很大。

不可否認,中俄合作也好還是中美競爭也罷,在未來幾十年內,只要依靠強人政治維繫的俄羅斯依舊處於抗美西線,只要美國在自己所創建的體系內,逐步放棄主導義務重回孤立主義的大背景下,以上建議依舊是有其內生性「規律」的!

但是,這並非絕對。

東北亞地區無核化糾葛,美及盟友實質上還是遵循中俄三階段方案基礎的現實,表明了三方見證的國際互動是具備現實基礎的!

當然,除此以外諸如南亞問題、非洲布局、拉美合作,

在大的戰略框架原則下,也並非只有對抗或者單方意識的合作...

如前文所講:三方關係既有合作也有對抗,美俄關係是三角關係脆弱的一邊,合作幾乎沒有,對抗是美俄關係的主流。

因此在平衡發展的大局下,中國實質上是處於三角關係中最為優越的環境,這意味著我們將手握更多的主動權!

當然,

一切的前提是「三邊關係的有機維持」。



文章最後,戎評有話說

此篇文章「隱晦」之處甚多,大家心知便可。

此外,從蘇聯的奇蹟崛起到美國的轉變發展歷程中,今天的中國未嘗不能從中感受到對未來的自信和一絲髮展的感悟!

雖然不甚妥當,但是世事如此:


醜小鴨之所以能夠變成白天鵝,其實根本還是因為他從來就不是一隻鴨子。

這個世界同樣也是如此,在大部分民族安逸於「浪漫」和「小確幸」中的時候,有些國家或者民族,註定了是要擔起領導世界重責的...

184年前,托克維爾寓言了兩個大國的必然崛起。


184年後,在曾經的「兩強」,一強撐殘喘、一色厲內荏,重回孤立的大背景下,中國該何去何從?

對弱:暗盟、細防、扶弱、鏟強!


對強:慢噬、架空、拖延、疲憊!

正如戎評在文章開頭所強調的那樣:

30年的時間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這不僅需要我們在未來的國際博弈中,巧妙的避開各項政治陷阱,更需要我們在民族復興的這道「大菜」製作中,精確地把握每個關鍵節點的火候。

須知,治大國猶若烹鮮,畸輕畸重,過猶不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科環宇 的精彩文章:

庶民的吶喊:13萬人走上街頭,無產階級革命拉開帷幕,巴黎只是開始
從G20視角看中國巨變,為何成功的只有我們中國

TAG:國科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