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魚在中國古代書籍中多有記載,這種神秘的生物是什麼?

人魚在中國古代書籍中多有記載,這種神秘的生物是什麼?

《山海經》記載:「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查通奉使高麗,見海沙中一婦人,肘後有紅鬣,號曰人魚,蓋即陵魚也。」

這裡所說的「陵魚」即古代傳說中的人魚,人面魚身,也稱作冰夷人、鮫人、赤鱬[rú]、氐人、互人等。

《搜神記》記載:「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鮫人生活在郁水(今屬廣州北盤江)之南的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

《述異志》記載:「南海出絞紗,泉室潛織,名龍紗,其價百餘金,以為服,入水不濡。」

這種「鮫人」像魚一樣,生活在南海的水中,還能織出奇異的紡織品「絞紗」,也叫「鮫綃」,入水不濕,是不可多得的珍寶。

鮫人有特異功能,其眼淚可以幻化成珍珠。

《博物志》記載了鮫人報恩的故事:「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有一個鮫人出水到人類居住的陸地販賣鮫綃,臨別之後,以眼淚化作一盤珍珠,回報幫助自己的陸地人。究竟是什麼生物賦予了古人如此豐富的現象呢?

現代人認為,所謂的人魚,可能是鯢魚、或者儒艮。鯢魚俗稱娃娃魚,能夠發出類似嬰兒啼哭的聲音,儒艮,也稱作海牛,外形神似婦人的身體,因此被西方人稱作美人魚。

《山海經》中記錄了人魚的特徵——「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

這種聲音像嬰兒啼哭的人魚,有手臂,圓潤的頭部、搖曳的尾部,這是鯢魚的重要特徵。

「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魚婦」還具有死後復活的神奇能力,這同鯢魚冬眠的習性如出一撤。

《屍子》記載:「禹理水,觀於河,見白面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於淵中。」

在古人的眼裡,司水之神的河伯、河神、河精也是人面魚身的形象,大禹治水的時候,一張面孔白皙的人魚自稱是「河精」,把河圖獻給了大禹。

《史記》也有關於人魚的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秦始皇命人用人魚的膏脂製作長期不滅的「萬年燈」。

《異物志》做了補充記載:「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

關於人魚的形象,元朝學者林坤在《誠齋雜記》書中記載:「海人魚狀如人,眉目口鼻手足皆為美麗女子,無不懼足,皮肉白如玉,灌少酒便如桃花,發如馬尾,長五六尺,臨海鰥寡居多取養池沼。」

《太平廣記》也有類似記載:「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這種面貌、皮膚和美麗女子毫無二致的人魚,有著狀如馬尾的五六尺長發,吸引了找不到媳婦的單身漁民,抓捕起來,養在池中,以備不時之需。

清代畫家、生物學家聶璜在《海錯圖》中記錄了人魚的形象:「人魚其長如人,肉黑髮黃,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陰陽亦與男女同,惟背有翅,紅色,後有短尾及胼指與人稍異耳。」

人魚、鮫人等傳說在沿海一帶流傳甚廣,至今仍為漁民所津津樂道,單純認為人魚、鮫人就是鯢魚、儒艮,似乎有些牽強,這種神奇的生物是否真實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心機淳兒出身高貴,為何十七歲才被皇帝寵幸?這才是帝王心
古人所說的二毛、二毛之年、二毛子、二毛桶子,都是啥意思呢?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