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記載南京大屠殺的《貝德士文獻》是如何被人們所發現的?

記載南京大屠殺的《貝德士文獻》是如何被人們所發現的?

1988年暑假,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章開沅先生在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意外發現了貝德士相關的文獻,1991年7月至1992年3月他系統的檢閱了貝德士留下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文獻資料,後經過整理命名為《貝德士文獻》。 由於貝德士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參與組建南京國際安全區委員會(後改為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 ,救助了大量的難民,也目睹了日軍的種種暴行,他以歷史學家強烈的職業感,通過各種途徑向全世界揭露日軍的罪行,留下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再加上其第三者的身份,使得這些文獻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筆者擬通過梳理相關材料,分析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貝德士為人類正義所做的貢獻。

章開沅

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1897~1978),美國俄亥俄州人,出身於教士家庭,父親Miner Lee Bates是一位新教牧師,貝德士先後獲得哈萊姆學院(Hiram college)學士學位和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 1920年7月被聯合基督教佈道會(United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y)授予傳教士資格並派往中國,後在南京的金陵大學歷史系教書,1923年與莉麗婭?羅賓斯(Lilliath Robbins)結婚,後者是加拿大人,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任教。1934-1935年,貝德士作為洛克菲勒基金學者在哈佛大學進修日語與俄語,1935年在耶魯大學以中國歷史研究獲博士學位。除了金陵大學,貝德士還在中央大學、政治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兼課。

貝德士

抗日戰爭爆發後,貝德士聯合其他留在南京的外國人成立南京國際安全區委員會(Nanking International Safety Zone Committee),他是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後擔任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Nanking International Relief Committee)成員與主席。 金陵大學西遷成都後,為加強他對付日本人的力量,1938年1月13日在上海召開的董事會執行委員會上,貝德士被選為金陵大學副校長,同時負責留守校產。除了7次短期出訪日本和1次前往印度參加會議外,從1937年冬 1941年,貝德士一直留在南京,向日本當局的暴行,特別是毒品貿易挑戰。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他保護和救濟了許多中國難民,並且為揭露日軍暴行做了大量的工作,後來被國民政府授勛。

貝德士與友人救濟中國人民

1946年7月,在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作為證人,指控日軍的燒殺淫掠,以無可辯駁的證據論證日軍的滔天罪行。抗戰勝利後,貝德士負責收回校產,並參與籌備復校工作,貝德士為金陵大學所做的貢獻受到廣大師生的普遍尊敬,1948年11月12日,金陵大學舉行60周年校慶,貝德士被推選代表全體教職員在大會上致賀詞。 1950年,貝德士返回美國,繼續教書。1965年退休之後,致力於《基督教在華奮進六十年1890~1950》的寫作,但終未完成,於1978年10月逝世。貝德士在南京大屠殺前後的筆記、書信成為日軍暴行相關研究的文獻依據。

來源:《南京大屠殺與西方國際友人》

本文作者:吳濤濤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唐生智歸附廣東國民政府,北伐戰爭還會遠嗎?
元代平民男女也有自己的服裝樣式,這事你知道嗎?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