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中國人來說,慾望只有兩種:得不到時打拚,得到後揮霍

對中國人來說,慾望只有兩種:得不到時打拚,得到後揮霍



杜絕慾望的年代,時刻閃爍著慾望的影子




我傾心於慾望的痛感


文/陳希我


 

本文首發於總第886期《中國新聞周刊》

我知道為什麼找我寫這個,因為我的寫作曾被稱為「慾望寫作」。並且因為我曾經留學日本,闡釋我作品時,常會聯繫到日本。

但其實,那時候日本已經不再是慾望的日本。「平成泡沫」破滅,「消費即美德」已經不再,及時行樂已經不能。雖然大前研一的《低慾望社會》還沒出來,但有了中野孝次的《清貧思想》。街頭看到脖子上掛著粗粗金鏈條的,更多是在日本的中國人。中國人仍處在狂熱拜金期。

很多赴日中國女孩喜歡花花綠綠金光閃閃的衣裝,覺得那就是富裕。待久了才知道,那是人家「雞婆」的服飾。

那個國家給我們最大的想像,就是性慾。

那時我們二十來歲,慾火難耐,去脫衣舞場。這種地方一天內是不清場的,可以從早上泡到晚上。於是不吃不喝,扎在座位上,誓死要把幾千日元的門票成本撈回來。還要賺更多。哪怕是音樂震耳欲聾,哪怕台上表演山重水複,了無趣味,就是不退場。

金錢欲已成了對身體欲的折磨。

脫衣舞場里,似乎很少有日本年輕人的身影,基本是中老年人,那些拽著生命尾巴不肯撒手的大叔大爺們。日本年輕人怎麼滿足慾望?進出其他風俗行業的年輕人也不多。坊間出現了描述年輕人的詞:食草族。

不僅日本,歐美人也在慾望面前後撤,甚至包括剛作為「四小龍」被我們追崇的韓國。2016年,韓國小說《素食主義者》獲得「國際布克獎」,其中難說沒有歐美人對這個新晉東方現代國家的呼應。我的歐美朋友里很多是素食主義者,與信佛無關。

再往前看,我們還可以看到「左翼」思潮,法國的,日本的,義大利的,美國的……但不包括中國。2018年,西方「白左」成為眾矢之的,中國人也跟隨糟踐之,但是否有人想到,當初「白左」產生,正是來自對物質發達社會裡飽享慾望的反動?或者說,是「吃飽了撐的」。這跟中國完全兩回事。中國人還像海綿一樣猛吸著物質。

我出生在物質極度貧乏的年代——60年代初。用大人們的話說,能夠活下來已屬不易。

但人既活著,就會有慾望。

為了讓食慾得到滿足,父親在菜湯里撒胡椒粉。福州人傳統飲食講究清淡,吃不得辣,就連蔥蒜都會導致上火。但父親說,辣一下,嘴裡的飯就會趕緊吞下去,飯就下咽了。

父親是出名的會發明生活小竅門的人,但他這理論簡直是悖論。難道我們奢侈到了厭食的地步嗎?必須用騙的方法讓自己吃食?這是生理需求與慾望需求的矛盾。

中國人有智慧,有很多「窮開心」的方法,比如我母親,為了讓孩子喜歡,折騰出不少「假」的食物。那年代「瓜菜代」,糧食不夠,地瓜干來湊。但我們小孩偏是餓死也不願吃地瓜的主。母親於是像千千萬萬家庭主婦一樣,把地瓜干磨成粉,然後用一個木模板壓成月餅的模樣,喊著「月餅來啦!」端上桌來。那模板是借來借去的,刻有精美的月餅上常有的圖案。除了難以下咽的口感,地瓜餅確實像極了月餅。

物質不夠,想像來湊

。在那樣的年代,我們被要求艱苦奮鬥,從精神上來解決慾望。雷鋒那雙打了補丁又補丁的襪子,比新襪子還讓我們傾倒。我至今還不喜歡穿新裝。

那時候曾聽夥伴吐露「落後」甚至是「危險」「墮落」的言論。電影里,壞人都是花天酒地,有吃有玩,他說:我想當壞人!

但指導者仍然是知道調動慾望的作用的。對外宣傳,不能用艱苦樸素。或者是既知對方已是無可救藥了,於是順應了他們的慾望?在福建對台「前線」,台灣那邊常用汽球飄來政治宣傳品,但裡面夾著美金;大陸這邊呢?也宣傳品加家鄉土特產,台灣大陸籍的人多,鄉情必須有所附麗,就以物慾為附麗。

當然還有起義空軍獎賞多少多少的。我們看著新聞,羨慕的是他們能拿到那麼多獎金。

在杜絕慾望的年代,其實時刻都閃爍著慾望的影子。

到了「國民經濟到崩潰的邊緣」,改革開放是必然的產物。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幾乎所有回憶都關乎慾望的解放與滿足。改革開放前,我一個親戚拍結婚照,有意把左袖管提上一些,為的是露出腕上的上海手錶。但沒幾年,這張照片就成了笑柄。台灣手錶遍地,式樣也漂亮得多,有的還帶夜光。福建漁民跟台灣人以魚產換取工業產品。那時候全中國,最時髦的地方不是廣東,而是福建沿海。不僅有台灣手錶,還有台灣布、用台灣布做成的喇叭褲,還有台灣來的「三用機」,連同音樂,鄧麗君、校園歌曲……其實鄧麗君校園歌曲很快就不能刺激我們的慾望了,還有張帝。慾望是黑暗的,沒有抵達黑暗,就只是淺層的慾望。於是有了社交舞會,「黑燈舞」「貼面舞」……

然後,是接著的「嚴打」。福建就有舞會被當做聚眾淫亂來處理的。

於是又提倡學習雷鋒艱苦樸素的精神,抵制資產階級思想。1982年7月11日,在西安的第四軍醫大學空醫系大三學生張華為救一個69歲的掏糞老人,跌入三米多深、池口只有兩尺見方的蓄糞池,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個剛剛出現的英雄典型。張華被批准為革命烈士、優秀共產黨員。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他「富於理想,勇於獻身的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全國開展學習英雄張華的運動。

十年前,《新京報》紀念「改革開放30年」做系列回顧,我應約寫80年代初的張華事件。我有機會查找一些資料,其實張華也有凡人的生活趣味。他愛美,留長頭髮;學校不允許男女同學單獨在一起,但他卻公開談戀愛;他喜歡聽「靡靡之音」;他還私自修改軍裝,他犧牲那天,就是外出去改軍褲。但這些都被隱去了。就因為關乎慾望。

回想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有兩種方針交替:一是放開慾望,一是收回慾望。

對中國人來說,只有兩種人生:

一是慾望得不到時的打拚,一是慾望得到後的揮霍。

於是我們為了滿足慾望,把資源吃光了。2019年來臨之際,最常見的說法是「過緊日子」,或「共克時艱」。

於是有人說中國也要進入「低慾望時代」了,類比日本,乃至歐美。我倒覺得有區別。人家是尚有資源,慾望後退;我們資源在哪裡?日本人降低慾望,更多的是對鋪張的反思與收斂。日本「失去20年」真的是失去嗎?日本人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而知識分子本就是監視著社會肌體的「牛虻」,他們的使命就是在哪怕健康的軀體上尋找弊病。

這跟我們的專家相反。我們的專家們也會談論慾望,他們類比人家慾望社會,說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殊不知同樣是慾望,我們大不一樣。也許有人會說:我知道不一樣,區別在於:我們慾望勃發源自極度貧乏之後的饕餮。但不僅如此,更重要的,還有規則瓦解之下的暴力。

這樣的時候,對寫作者倒是書寫的好時代。中國應該出偉大的書寫者,紀實的,虛構的,理論的,形象的……至於文學,那是對慾望的起義。

說到文學,我們很容易想到這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不少人知道他是偉大的作家,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個禁欲主義者?也許不少人知道,但又多少人知道他早年卻是個縱慾者?我們讀到《復活》時,是否想到那個卡秋莎,就可能是他當年的某個縱慾對象?但托爾斯泰確實也像聶赫留朵夫那樣懺悔過。他用寫日記來懺悔,用寫作小說來洗污。但這並不影響他繼續照干不誤。他甚至還把責任推給女人:「女人把我引入歧途。」列夫·托爾斯泰終生性慾高亢,到了中年,甚至在他已經皈依之後,他仍然在禁慾與縱慾之間掙扎。

所以,

所謂「起義」,並非一勞永逸地令行禁止,而是嘩變,以及永無停息的動亂

作為總是在「慾望書寫」上被闡釋的作家,外界往往只在爭論:該不該寫慾望?觀點是明確的,邏輯是單向的,無論挺我還是貶我。但其實,我自己覺得並沒有答案。當慾望被控制時,慾望書寫成了反叛的力量;但當慾望泛濫時,慾望書寫反成了媚俗。但我的腦子仍然並不如此涇渭分明。那種一泄即快的慾望不是文學。我甚至不知道慾望是快感的,還是痛感的。或者說,我傾心於慾望的痛感。也許正因為這點,讀者、評論者覺得我書寫的慾望跟別人的不同,我的小說於是幸運地被當做「純文學」來接受。因為我寫的是悖謬的慾望。反慾望?也並不準確。準確地說,文學寫的是慾望的分裂。在裂縫中,幽暗呈現了。

不,是黑暗。不,是黑暗底下閃出光來。可以舉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睡美人》的例子。年老體衰的老人去「睡美人俱樂部」滿足慾望,但是他的慾望被禁忌,躁動、退縮、冒瀆、掙扎,面前的妓女成了伴隨他生命最後旅程的佛。

當然,底色是絕望的,死亡是絕對的,所謂救贖,是在認可了黑暗之後的。

曾經,我在闡釋我的小說《抓癢》時說:

我寫的不是婚外情,是無路可走之下用網路視頻手段堅守愛。可惜沒有被認可。

也許那只是文學的邏輯。

也許還是應該回歸凡人的邏輯,我不僅是作家,還是凡人;儘管我非常想只在文學中活著,但我無可挽回地已經被規定了「凡人」這個「本質」。這個「本質」是被「物化」的兒子、丈夫、父親、職人……那麼,「物化」的「慾望」應該是什麼樣呢?尤其在這個即將到來的「物艱」的2019年。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作者系著名作家,著有《放逐、放逐》《抓癢》《移民》,小說集《我們的苟且》《我疼》等。


值班編輯:孫雪池


▼ 



推薦閱讀


專訪吳青峰:三十六歲,離家出走



嬛嬛再見,四爺再見



實拍春運列車36小時:再難,也要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遭多國阻擊圍剿,華為動了誰的乳酪?
診斷是假的,病人是演的,病房是空的:揭秘醫療騙保利益鏈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