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聯地緣政治(六)蘇俄內戰之白軍

蘇聯地緣政治(六)蘇俄內戰之白軍

蘇俄內戰中,其實有許許多多的其他勢力在反對紅色蘇維埃政權,這些反對勢力中有國內勢力也有外國勢力,有本來的中立黨派也有一向將蘇俄當成首要大敵。這其中,國內的一切反對勢力都可以成為「白軍」。

蘇聯地緣政治(六)蘇俄內戰之白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白軍(White Army)的「白」(White),意義上分兩個層次:

首先是從政權為顏色,「白」是相對於以捍衛共產主義和共持蘇維埃主義的革命軍,它們以紅色作為代表。

蘇聯地緣政治(六)蘇俄內戰之白軍

其次可以指沙皇的勢力範圍。因為很多白軍以保皇黨派為基礎,而在沙俄時代沙皇常被冠以「白色沙皇」之稱。白色則成為皇室的代表顏色。而白俄一詞,亦由白軍引伸開去。意思是指蘇聯建國初期支持白軍﹑支持沙皇復辟和反對共產主義的俄羅斯人。

蘇聯地緣政治(六)蘇俄內戰之白軍

白軍主要將領有鄧尼金、高爾察克等人。白軍的成員很雜亂,除了一部份是布爾什維克的反對者之外,很多都是當地的無業農民和烏合之眾,軍力輕散而薄弱。不過,白軍得到了當時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的大力支持,因為這些國家擔心共產主義者在俄羅斯建立政權,他們企圖推翻蘇聯共產黨的統治,繼續推動白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些國家特別在西伯利亞﹑烏克蘭及克里米亞地區和遠東地區支持白軍,甚至協助白軍建立傀儡政權,作為反紅軍的根據地,使紅軍要陷入長達幾年的內戰之中。

1918年,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黨派在烏法設立了臨時政府,這個政府後來遷到了鄂木斯克,1918年11月,由於對該政府感到極度不滿,臨時政府軍事部長高爾察克在軍隊的支持下宣布自認俄羅斯最高執政官,並得到了鄧尼金、尤登尼奇的支持,在他的號召下,白俄武裝力量迅速擴充到15萬人,並向布爾什維克控制的中部地區發起大規模進攻。1918年5月,由5萬餘名奧匈帝國戰俘編成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經西伯利亞遣返途中發動叛亂,先後侵佔伏爾加河中游、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頓河地區克拉斯諾夫的哥薩克白衛軍、北高加索A.I.鄧尼金的『志願軍『相繼叛亂,成立反革命政府,並著手擴充叛亂武裝。而此時由於蘇維埃實行糧食壟斷,社會革命黨乘機在各地支持叛亂,成立反蘇維埃政權。局勢最嚴重的時期,蘇維埃共和國喪失3/4領土,陷入四面受敵的險境。

在蘇維埃政權的各路敵人當中,有忠於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 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有妄圖復辟諾曼洛夫王朝和沙皇專制的——高爾察克、 鄧尼金,有想趁著天下大亂藉機恢復故國爭取民族獨立的——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畢蘇斯基,有想割據一方佔地為王的——彼得留拉,有想換取自由和回家的機會的——捷克軍團、有純粹就是看不慣蘇維埃政府的政策、方針和路線的——叛亂的哥薩克、甚至還有乾脆就是打家劫舍過了今天不想明天的流寇——馬赫諾。

儘管白軍非常強大,但是它的力量是分散的,白軍在佔領區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行政體系,也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動員體制,不要說高素質兵員,就是「壯丁」恐怕也難以補充,即使有動員和補充,量既不足,在質上更遠遠不能與最初的那些職業軍人相比。無法克服兵員補充的瓶頸,白軍就只能是一支「一次性軍隊」,無論你是勝利還是失敗,只要有消耗,那麼高素質的兵員就會越來越少。因此可以說蘇俄實際上是利用敵對勢力的錯綜複雜矛盾重重和自身的優越性共同取得最終的勝利的。

蘇聯地緣政治(六)蘇俄內戰之白軍

具體紅白雙方作戰:

1918:

東部戰役

1918年夏,東線(伏爾加河中游和烏拉爾地區)成為主要戰場。8月底至9月初,東方面軍(轄5個集團軍和伏爾加河區艦隊)在伏爾加河中游地區對白衛軍轉入進攻,9月10日攻克喀山,12日解放辛比爾斯克,10月上旬解放塞茲蘭和薩馬拉。隨後,紅軍挺進烏拉爾,至11月中旬解放伊熱夫斯克和沃特金斯克。

南部戰役

在南線(頓河中、上游,伏爾加河下游,北高加索一帶),7~11月,紅軍在察里津保衛戰中連續兩次擊退克拉斯諾夫哥薩克白衛軍的進攻;北高加索的兩個集團軍在與主力隔絕情況下堅持作戰,牽制鄧尼金「志願軍」北進。

在有限的資源下,紅軍正確選擇了先解決白軍再解決直接派遣軍隊的協約國聯盟,協約國聯盟軍隊在歐洲先後佔領巴統、梯弗里斯、巴庫等城市,隨後兵分三路向莫斯科實施主要突擊,因遇蘇維埃游擊隊和起義部隊的激烈抵抗,只向內地推進100~150公里。在遠東等地,則選擇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和 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陸。由於紅軍此時對於白軍在東部、南部戰役的勝利,部分協約國聯軍選擇了撤退。

蘇聯地緣政治(六)蘇俄內戰之白軍

1919:

白軍的第一次進攻以西伯利亞A.V.高爾察克指揮的白衛軍為主力,從東線實施主要突擊,鄧尼金、N.N.尤登尼奇和米列爾軍隊則分別從南方、西方和北方實施輔助突擊,目標指向莫斯科。白衛軍投入這次攻勢的兵力約100萬人,而當時紅軍僅62.5萬人。

1919年3月4日,高爾察克軍隊近14萬人發起進攻,企圖佔領伏爾加河中游,與鄧尼金軍隊會合後進軍莫斯科。紅軍東方面軍約10萬人被迫實施防禦。

東線獲勝

3~4月間,高爾察克軍隊佔領烏法、沃特金斯克、奇斯托波爾、布古利馬、布古魯斯蘭、奧爾斯克、阿克糾賓斯克,逼近喀山、辛比爾斯克和薩馬拉,切斷紅軍同土耳其斯坦的聯繫,使東方面軍的防線有被突破的危險。俄共(布)中央號召全國一切力量與高爾察克作鬥爭。至4月中旬,東方面軍兵力增加到14萬多人。為順利實施戰役指揮,東方面軍分編成南、北兩個戰役集群。

1919年4月28日,南集群轉入反攻,相繼實施布古魯斯蘭戰役、別列別依戰役和烏法戰役,解放布古魯斯蘭、謝爾吉耶夫斯克、布古利馬和烏法,1919年6月20日前出至烏拉爾山前地帶。

北集群於1919年5月25日發起伊熱夫斯克-沃特金斯克戰役,1919年6月7日解放伊熱夫斯克。

西線加強防禦

在西線,波羅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軍隊於5月中旬突破紅軍防線,撲向彼得格勒。6月初,紅山、灰馬、奧布魯切夫三個炮台發生反革命叛亂。紅軍加強彼得格勒的防禦,於中旬平息炮台的叛亂,下旬發動反攻,將尤登尼奇軍隊擊退。

南線陷入緊張

在南線,鄧尼金軍隊於6月間佔領頓巴斯、頓河州和烏克蘭部分地區,30日佔領察里津(今伏爾加格勒)。由於當時高爾察克已敗退烏拉爾,因此鄧尼金未能實現與其會師的企圖。在南線形勢緊張和東線紅軍取得勝利的形勢下,托洛茨基和瓦采季斯提出暫時停止東線的進攻,以加強南線的建議,被俄共(布)中央否決。東方面軍按照俄共(布)中央的指示,在司令S.S.加米涅夫率領下於1919年6月21日發起總攻,至1919年8月4日把高爾察克軍隊完全趕出烏拉爾。

蘇聯地緣政治(六)蘇俄內戰之白軍

1919後半年-1920年初

二次進攻

高爾察克軍隊被擊潰後,協約國把戰爭重心轉移到蘇俄南方,決定以鄧尼金軍隊為主力發動第二次進攻。1919年7月3日,鄧尼金下令攻佔莫斯科,從頓河西岸到伏爾加河分兵三路北犯。在主突方向庫爾斯克、奧廖爾、圖拉一線作戰的是鄧尼金的精銳部隊『志願軍『。7月9日,俄共(布)中央和列寧發出「大家都去同鄧尼金作鬥爭」的號召。8月,紅軍南方面軍按照總部的命令發起反攻,從側後襲擊鄧尼金的庫班大本營,未果。9月12日,鄧尼金軍隊再次在庫爾斯克-奧廖爾方向發起進攻,至10月中旬先後佔領庫爾斯克、沃羅涅日和奧廖爾,直接威脅圖拉和首都莫斯科。尤登尼奇軍隊在西線也再次突破紅軍防線,於10月中旬進抵彼得格勒郊區。為適應新的作戰形勢,紅軍統帥部於9月下旬將南方面軍分編為南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10月,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決定堅守圖拉和莫斯科在南線集中基本兵力,東南方面軍則暫時轉入防禦。10月11~12日,南方面軍在司令A.I.葉戈羅夫和軍事委員斯大林率領下,在奧廖爾─克羅梅地域和沃羅涅日地域發起反攻,至11月中旬先後收復奧廖爾、沃羅涅日和庫爾斯克。此後,南線的反攻發展為兩個方面軍的總攻:南方面軍在哈爾科夫、羅斯托夫方向作戰;東南方面軍以右翼進攻新切爾卡斯克,以左翼進攻察里津。12月,紅軍解放哈爾科夫和基輔 ,翌年1月攻佔察里津和羅斯托夫。由於紅軍攻佔羅斯托夫並進抵亞速海沿岸地區,鄧尼金部隊被分割成兩個孤立集團,一個退向高加索,另一個退向克里米亞和敖德薩。

蘇聯地緣政治(六)蘇俄內戰之白軍

在西線,尤登尼奇對彼得格勒的第二次進攻被打退,其殘部逃入愛沙尼亞並被解除武裝;在北線,紅軍於1920年2~3月先後解放阿爾漢格爾斯克 和 摩爾曼斯克;在東線,紅軍於1919年秋從托博爾河地區轉入新的進攻,至翌年1月全殲高爾察克軍隊。

盤踞在克里木半島的弗蘭格爾軍隊於6月6日從北塔夫里亞發起進攻,企圖奪取頓巴斯並進犯 莫斯科 。俄波戰爭(具體見《蘇俄內戰之蘇波戰爭》)結束後,紅軍集中兵力打擊弗蘭格爾軍隊。10月28日,米哈伊爾·伏龍芝指揮的南方面軍對敵形成強大優勢,在北塔夫里亞轉入進攻,經7天激戰擊敗弗蘭格爾軍隊主力。弗蘭格爾率殘部退到克里木,利用彼列科普防禦工事頑強據守。11月7~12日,紅軍採取正面 強攻 和側後迂迴戰法,突破彼列科普防禦工事,17日解放克里木半島。至此,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基本結束。

蘇聯地緣政治(六)蘇俄內戰之白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