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傳統節日回味傳承女紅,百年前的毛衣今天看依然美!

傳統節日回味傳承女紅,百年前的毛衣今天看依然美!




我不懂編織,也不要學編織,但是我知道有兩個詞,一是復古,一是傳承。我願意將近百年前的中國女性為了美麗,所創造的作品再次展現給現代的姊妹們

。或許這些東西已不合時宜了,但畢竟是歷史,也一定有借鑒作用。圖片都是摘之清末至解放前的有關書籍、雜誌。

——編織人生論壇會員 | 武生」


《婦女時報》第十彈,清宣統三年出版的雜誌)


「在吳太太舉行茶話會的那天,她就是穿著這件毛衣雲赴約的,座上的姊妹們都嘖嘖稱頌這件外衫的式樣不凡,尤其是左肩上的結花,更來得別緻呢!」


——《婦女時報》


以上內容選自「武生」發表在編織人生論壇的貼子(

文末附款式圖解

)。這份資料是小編目前接觸到國內最早的圖例,

為何說最早呢?

先來看資料來源:



《婦女時報》

,是清末民初非常「拉風」的女刊,目標讀者群是中上層家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女性,以上海為中心,發行遠及江蘇、北京、天津、湖北、四川等10餘個省市,設有30多個發行處,銷量一度突破6000冊。

創刊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1917年終刊謝幕

,由當年聞人狄楚青與包天笑主辦,它是我國第一份商業化的女子刊物,也是率先採用新式仕女(美女)畫當做封面的女子雜誌,標誌著現代女性影像與傳媒視覺文化有機融合的開始。

在此之前,我國知名的《女學報》、《女子世界》、《中國女報》、《女學生》等女子報刊大多為志士或學生所辦,宣傳進步思想,但經營情況一般。在廢纏足、興女學的婦女解放運動的大背景下,在清末國內出現辦刊辦報的高潮,《婦女時報》應運而生,其宗旨是介紹知識、開通風氣,設有圖畫、時論、知識介紹、遊記、中外婦女風俗、文學等欄目內容。




由此可見,這份資料來源於1911-1917年間,


而相比較被熟知的編織大師們在這個時間段剛出生:




提到手工編織,人們耳熟能詳的是工藝美術大師馮秋萍(1911—2000)和黃培英(1913—1983),還有,雖然鮮為人知、生卒年及籍貫等皆不詳的編結大師『鮑國芳』,她們的編結技藝在30年代都頗具影響力。




手工編織大約19世紀末葉才進入中國,在藉由編織大師系統化教學而廣為流傳之前,手工編織多數是來華的外國人,後來慢慢有一些比較有身份的小姐太太們開始學習,比如在光緒年間織織織的、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就是其中一位。


透過時光機看百年前她的編織故事,其中描述的編織心情或狀態,百年後同為織女的你我她,跨越時間年齡身份,也有著同樣的經歷或心情。有著什麼樣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文末欣賞。

回到這件溫柔中又有一絲英氣的毛衣款式,你能說它老氣嗎?



隨文附上

繁體、豎向從右及左閱讀

的圖解,


哪位織友有興趣仿織一件?


製作出來別忘了告訴我們

:)



線材「抵羊牌」毛線小百科


抵羊牌,始於1932年,1933年「抵羊牌」商標註冊,2006年「抵羊」被國家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


1932年4月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產出的第一批毛線,準備以「東亞」命名,但創始人宋棐卿提議:「這是中國人自己生產出的毛線,應該起一個響亮的,體現中國人志氣的商標名字。」久經思考,為抵制日本侵略,起名「抵羊」,諧音「抵洋」,意在抵制洋貨,號召國人用國貨,並以月租金四千元在原日租界大羅天門口,豎起每字六尺的廣告牌。他說:「能在日租界立一天廣告,國人就能知道東亞與洋貨抗衡的決心。」



看到百年前就這麼

「潮」

的刊物,


驚嘆之餘是不是也有些意猶未盡,


下面繼續欣賞美圖


《婦女時報》 封面











下面是故事時間



(曾紀芬與聶緝椝)

《總辦太太的 絨線活兒》

——趙爽(北京)·時光機/深圳商報

時光機今天停留在光緒十三年(1887)的某日,江南製造總局總辦衙門的後衙,總辦聶緝椝的夫人,正和一位外國女士相談甚歡。

聶太太閨名曾紀芬,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小女兒,從小受過嚴格的傳統教育。

雖然貴為總辦夫人,家人的一應衣服鞋襪,卻都由曾紀芬親手操持,甚至還紡線織布。不過近日她卻被一樁「洋事」難住了——結絨線。

絨線,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毛線,當時叫做「毛冷」,即英文「woolen」的譯音。這東西在西洋各國早就有了,我們在描寫19世紀早期生活的小說中會發現——「茶花女」瑪格麗特散步時圍著長可及地的開司米披巾,《簡愛》中桑菲爾德府的女管家費爾費克斯太太總是在溫暖的爐火邊忙著她的編織……



1880年代,上海的京廣雜貨店裡出現了「毛冷」,一開始是當「頭繩」賣的。



聶太太曾紀芬知道「毛冷」,是通過她的大嫂。她的大哥曾紀澤是外交家,曾偕夫人劉氏一起出使法、俄、德等國。劉夫人回國給小姑子紀芬帶的「伴手禮」中,就有西洋人用「毛冷」織出的衣褲。



聶太太覺得這些洋式衣服、褲比起中國人素常過冬穿的棉襖棉褲來既輕軟又保暖,織出的各種

花樣也很好看,於是就向嫂子詢問編織的方法

。沒想到劉夫人卻並沒有特別留意過這事兒,只粗略地知道是用幾根針把毛線繞來繞去……聶太太自己

埋頭研究了一段時間,居然參悟出了不少

,於是試著給自己的丈夫織了一件上衣。



這第一件毛衣織得並不成功,長短不齊,據聶太太事後總結,是因為她的記性不好,「數針」數錯了。為了織出稱心的毛衣,她想起了一位現成的老師,就是上面提到那位外國女士——傅太太。



傅太太的夫君,是相當有名氣的一位英國傳教士,中國名字是——傅蘭雅,當時在江南製造局負責譯書工作。聶太太喜歡傅太太為人敦厚坦誠,相識不久就結為密友,遇到「毛冷」這個洋難題,自然要向傅太太請教了。



傅太太欣然領命,當場拿起活計示範起來,說到底這並不是一門高不可攀的手藝,沒過多久,聶太太就能織出漂亮的活計來了。



聶太太很高興自己在織布、裁衣、繡花等等之外,又學會了一樣洋手藝,之後,

她又把這門手藝教給周圍的不少女性

。曾紀芬或許是中國最早學會絨線編織的女性之一,更可貴的是,她在晚年的自訂年譜里還記錄了這件事,讓今天的我們知道,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和改良旗袍配套、凸顯中國女性魅力的絨線衫,是早半個世紀就開始流行的。




曾紀芬(1852-1942),號崇德老人,曾國藩季女

自訂年譜中關於毛線編織的記錄:


丁亥 光緒十三年 三十六歲(1887年)



惠敏夫人自外洋攜歸絨織衣褲線織衣邊諸物,頗為當時所不易見,余叩以製法,略得一二,然為時匆促不盡也。每於暇時,觸類旁通,稍出新樣。曾為中丞公手制絨衣一襲,此物細針密縷,多賴記性,余記性不佳,故衣成而長短不勻。既而與傅蘭雅君之夫人時相過從, 傅君即為製造局編譯新書者,其夫人嫻雅篤厚,與余相得,因悉傳其法。彼時歐西婦女亦深重家庭手工,後余又傳授湘滬多人學習。傅夫人見余所購紡棉機,因為余言彼邦手搖紡機之制與吾國相仿也。





在歷史滾滾長河的浪花中淘出這麼一點故事,


供正在歡度傳統佳節的你閑暇小品。

對比世界編織,


在國內很多人認為織毛衣是落伍的當下,


中國編織其實很「年輕」,


還需要不斷學習國外先進技術,


只是,

我們擁有包羅萬象


浩瀚無邊的5000年中華傳統文化,


里外聯繫與創新,


這一針一線與文化瑰寶不定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它們不會突然得大範圍迸發,


而是此起彼伏於生活中,


是出現在每一位心中有「編織」的你手中……

回望往昔,也更加期待每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


歡迎曾經留在這裡,

如今已遠遊的夥伴,


有事沒事別忘了回來看看,


歡迎越來越多心懷「編織」的你到此駐足~



 ? end ? 


編輯 | 愛就編



圖 | 編織人生論壇、網路




喜歡就「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編織人生 的精彩文章:

靜默成詩,暗香流韻!教你一條鉤針馬海三角披肩(附圖解)
他們用針線與相機 記錄的那些最美編織!10篇編織人生論壇作品精選

TAG:編織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