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
唐代並沒有「宰相」這個職務名稱,中國歷史上也僅僅在遼代北面官制中有具體叫「宰相」的官。一般討論中所指宰相,只是輔助皇帝的最高行政長官或團隊成員的代名詞。
唐承隋制,又多有變化。有唐一代,也多次變革官名。唐代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長官都可以視作宰相,但漸漸成為虛銜。
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隋唐時期的尚書令與漢魏時期已不同,不再是內朝官,而是位高權重管理六部的行政首腦。但由於太宗李世民曾任此職務,之後就長期空缺了。而作為副職的左右僕射成了實際負責人,但進而也變成德高望重大臣的加銜了。
中書省長官叫中書令,武則天時曾改稱"內史"。門下省長官叫侍中,武則天時改稱「納言」。這就是《神探狄仁傑》中那些職務的背景。
因為上述職位的顯貴,皇帝不願意輕易授人,且一個蘿蔔一個坑,占著位置的老幹部又未未必好用。於是皇帝就搞一些「工作小組」,組成實際的領導班子。
《新唐書》這一段寫的非常好:
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然自漢以來,位號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其後,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蓋起於此。其後,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名蓋起於此。然二名不專用,而佗官居職者猶假佗名如故。
自高宗已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其後改易官名,而張文瓘以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同三品"入銜,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入銜,自待舉等始。自是以後,終唐之世不能改。
在唐代中期以前,中書令、侍中都是正三品官,所以稱做"同中書門下三品"。後來晉陞為正二品。而六部尚書也都是正三品,十六衛大將軍也是三品,等等。
對於一品二品官,在《舊唐書》中國有羅列,整理了個表格,更清晰:
分析表格可知,唐代一品已經是最高品級,不存在超品的。除了皇帝與儲君太子,王爵也是一品而已。而且關於三公與王的政治待遇高低,魏徵等與李世民還有過爭論。
但如到了清代,宗室爵位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及民爵的「公侯伯」都是超品。內閣大學士是正一品,軍機大臣起碼也是個從一品了。所以這類影視劇看多了,就覺得狄仁傑品級低了。
TAG:東邊的休閑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