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名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怎麼解釋
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往大了看要了解老子個人的思想主張,往小了看也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經》到底說的是什麼,才能理解他書裡面話的意思,不能單獨片面的理解。
而天下者眾,最不喜歡的就是埋頭苦讀,最喜歡的就是想當然並且拿來就用。所以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經常出現在影視劇里,江湖好漢要對抗朝廷或地仙反抗天界的時候最喜歡用。意思就是你們上面管事的啊,不拿老百姓當人,只當做狗!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其實這句話根本不是這個意思,只不過老子的韻文念起來擲地有聲,聲壯氣粗,就顯得特別有道理,所以沒有讀過《道德經》的老百姓還真以為這是老子說的意思,就是該反!
老子冤枉得很。我們來看這句話的出處,不能通讀全文,至少知道這一章說的什麼,這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先看幾個古詞的意思。「芻狗」,就是古代祭祀的時候要來代替活祭品的草扎的狗,擺個樣子,糊弄上天,用完就扔的東西。「橐龠」,橐(tuó)龠(yuè),這個東西呢,就是咱們經常在影視劇裡面看到打鐵的用的風箱,橐是口袋,龠就是節奏感。
我們知道老子的中心思想是「無為」,他的宇宙觀中最本源的是什麼?「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世間萬物都是遵從「道」來自生自滅,不用「有為」來橫加干涉。你的「有為」只會違背「道」的本意。在老子眼中,並沒有好壞善惡忠奸,只有遵「道」無為和逆「道」有為。
那麼在老子的思想里,人和芻狗有沒有區別?並沒有。天和地又有什麼區別,也沒有,不過都是遵循自然之道運轉的機器而已,自然也不會有任何傾向,任何感情。道生息萬物,並不自以為道。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無情,生萬物而平等視之,任你自生自滅。「聖人」,是老子思想中接近道的人,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管理百姓,也沒有偏頗輕重,一視同仁,任百姓休養生息。
個人見解,《道德經》,包括諸子百家的作品,其實都是國策建言,都是思考如何管理國家,管理百姓的道理文章。至於後世的演義,與本身文字無關。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天地之間的大道啊,就像個大風箱啊。「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看上去裡面什麼都沒有,卻一直都在生息著萬物。越是活動折騰,越是產生。「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所以大智若愚,大德若虛,越是外露的人越是底子淺,不如安守內心虛靜。
通篇解讀下來,你就會知道「芻狗」在這裡毫無貶義,老子也並沒有對天地、蒼生、芻狗投射任何感情。他只是告訴你,宇宙萬物都是遵循自然之道生息往複,「無為」也不是啥都不做,要守中抱一,順應「大道」,就能得到最合乎自然的結果。
生死,也不過自然之道。
TAG:東邊的休閑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