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為什麼到了今天,我們還要親手做桌年夜飯

為什麼到了今天,我們還要親手做桌年夜飯

除夕(2月4日)這天,不少人高高興興地曬起了年夜飯,五湖四海的餐桌上,各色美食俱全。但還沒吃上年夜飯的網友發現:一年中最需要參考做飯軟體的時候,國內最火的指導做飯類APP伺服器崩盤了!一時間,很多網友調侃,全國成千上萬做年夜飯的人「從開卷考試變成了閉卷裸考」。

如今,每天自個做飯的人越來越少了。能在一年中披掛上陣做一桌年夜飯,實屬不易,就算是現學現賣,也是很給力了。當教做飯的APP伺服器崩盤時,也能看到,很多人彼此彼此,「果然大家都是臨時學做大菜」。

在這場閉卷祼考中,有幾人能及格,沒人知道,但可以估計的是,不會太多。但即便及格者不多,那麼多人臨時學做大菜,顯然也跟年夜飯等春節大餐的傳承意義有關。

在信息時代,要讓人們做飯做菜,尤其是年輕人,真是比登天還難。誰的手機上沒有幾個點餐APP,哪一個外賣APP沒有成百上千的美味佳肴。既省時間,又能品嘗全國各地的特色菜肴,這正是網路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縮影。

但到了春節時分,人們總會闔家團圓,重新體認「家」的價值。有了家也並不意味著有愛有情、有熱鬧有歡笑,只有充滿煙火的家才有愛,才有氛圍、才吸引人。

食物傳遞的愛不只是女人對男人,男人對女人,更是對孩子和後代。所有的愛都會通過食物美味永遠留存於神經記憶,甚至免疫記憶和DNA記憶。孩子吃著父母做的美食長大,就可能把這些美食消化和轉化為肌肉、骨骼、血液、神經、基因,並塑造心靈。

人間煙火才是打動人、感化人、走進對方心靈的靈丹妙藥。也因此,沒有煙火的家庭、沒有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和美味不輸年夜飯的家常便飯,愛的體現可能是不完整的。

正因如此,有媒體前不久報道,身在紐約的華人、73歲的林奶奶,就因為會做各種家常菜和美食,而成為了ins上的「網紅」,她做的各種中國美食,不只讓全美國各地第一、二、三代的移民們圍觀,而且戳中海外遊子的心。

人們常說,科學和藝術在山麓分手,在山頂會合。但是,在做飯這件事上,技術和藝術始終不會分手,它們永遠彼此滲透,供給人以能量,滿足人的情感,潤物細無聲地傳遞愛意。

時下,人們不願意做飯有信息時代的原因,更有效率和經濟的理由,但能在過年時親力親為做一大桌豐盛的菜肴,既是家庭凝聚力的象徵,也是個人技藝的展現,這還是家族傳統的傳承。

在點餐和外賣極為方便的信息時代,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做得一手好飯菜不只是藝多不壓人,更是一個人凝聚力指數極高的體現,也是讓家庭充滿愛的基礎和保證。

信息技術和科技發展到未來,人工智慧可以取代人的很多工作,但就做飯而言,依舊非人工莫屬,AI幾乎不可能取代人。

直到今天,圖靈試驗都不能得到證實,何況更需要人的五官和第六感覺都參與品味的美食,AI做飯顯然更難以通過試驗。

可以說,如果能有做一手好飯菜的手藝和技能,就有可能永遠不失業也餓不著。

□張田勘(學者)

(來源:新京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