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的問題在於父母,如果父母不改變,求助再好的專家也沒用

孩子的問題在於父母,如果父母不改變,求助再好的專家也沒用

01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在一段時間裡表現不好,看到我們家長生氣了,他會向我們保證自己以後會改正,會變好的。

接下來的幾天,他的表現進步明顯,但過後又漸漸恢復原樣了。

很多孩子也的確是想變好,並在努力改變,問題是家人沒有為他提供相應的環境支持。

我們有時候很天真,以為孩子能夠自己突然變好。

想一想,我們自己改變一種長期的行為方式有多困難,就明白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孩子需要大人的持續鼓勵和幫助,才能順利地建立一種新的穩定行為模式。

否則,孩子在努力改變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卻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孤立無援的他也會很容易回到原點。

因此,我們不要想當然地覺得今天說一個要求,明天孩子就能換一個人。

如果大人自己不能改變態度和行為,不能堅持下去,孩子就更難做到了。

孩子的問題在於父母,如果父母不改變,求助再好的專家也沒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02

李玫瑾教授曾在講座中說到一個案例。

有個男孩9歲開始喜歡偷東西,甚至偷家裡人的錢。

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沒有不丟東西的:電飯鍋、刮鬍刀,……。他什麼都偷,得手後拿去換錢,用來買煙抽、買零食吃。

周圍的人天天上門告狀,要求賠償損失。打罵管教無效後,父母只好用鐵鏈把男孩栓在床上。

可懲罰過後,男孩依然如故,別人說什麼,他都顯得無所謂。

在大家的建議下,男孩終於被送進了一個心理矯正的醫院。

男孩到醫院的第一天,病房裡所有的人都丟東西,就連放在桌上的零食也不翼而飛。不僅如此,他的表現也很不好,常常會有吵鬧、亂拿東西、打人罵人等行為。

護士無奈,報告了醫生。醫生了解到男孩父母用的就是打罵的方式後,說:我們不能再用打罵責罰的方式來管教他。

孩子的問題在於父母,如果父母不改變,求助再好的專家也沒用


03

經過細心觀察,醫生髮現男孩特別好吃:最喜歡偷吃的,其他東西偷來後也是賣了換成了食物。

於是,醫生在牆上掛了一塊白板,只要男孩犯錯一次,比如罵人、打人、踢人、偷東西,都會給他畫一豎道。第一天就畫了50多道,密密麻麻的。

醫生和男孩約定,如果你今天能比昨天減少10個道,就獎勵你一塊巧克力。減少越多,獎勵越多,也可以是其他吃的,比如蘋果等。

他告訴男孩:"你想吃什麼也可以自己提出要求,達到標準就可以兌現。"

從此,孩子每天的犯錯行為開始減少,雖然有時也會反覆。一個月後,男孩被畫的道只剩下了20多,他的表現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

漸漸地,醫生又增添了別的要求,比如: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搶,教他處事的規則,鼓勵他做出好的行為。

三個月後,男孩完全換了一個人。

孩子的問題在於父母,如果父母不改變,求助再好的專家也沒用


04

終於有一天,男孩開口道:"我想家了,我要回家。"

醫生非常高興,知道男孩的情感已經復甦了,決定安排他回去。

沒想到,男孩回家後卻發現大門緊鎖。原來他家已經搬走了,卻沒有通知任何人。幸好在大家的幫助下,男孩終於找到了新家的地址。

後來,通過男孩家的視頻看到,男孩到家後,正好遇見媽媽出門。媽媽一手抱著弟弟,另一手牽著妹妹,對男孩顯得很冷漠。

媽媽只看了男孩一眼,什麼話也沒說,扭頭就走。

男孩到了屋裡,父親也只是淡淡地說:回來了,回來好啊,你好好的就行了。然後再也沒有任何表示,也沒有什麼打算。

李教授看到視頻後感慨道:


如果父母一味依賴專家的力量,自己卻不做努力和改變,別人再怎麼用力,孩子的改變也只是暫時的,不久之後孩子依然會恢復原狀。

05

超級育兒師蘭海幫助過很多家庭解決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

她每次所做的第一步,是充分觀察了解父母和孩子的具體情況後,首先對大人進行輔導,要求他們自身先做出改變。

當孩子的行為有了改善後,她依然會要求父母一定要持續堅持下去。

否則,如果父母就此放鬆,問題一定還會重新出現在孩子身上。

任何的成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簡單地靠專家老師短期的指導後,就能一勞永逸。

因為,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在成長環境中長期日積月累而產生的。環境不改變,問題也就無法得到根本的解決。

我們也不要期望孩子能"一夜改變"。今天的果,一定是昨天的因種下的,改變的呈現也需要時間。

李玫瑾說:


人的心理發展是有順序的,表現出來的問題具有滯後性。很多人成年後出現的問題,根源都在童年。因此,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的成長環境,父母的影響是這個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走在前面,只有我們做到了,才能引導並影響孩子跟隨著我們前進。想要孩子更好地成長,父母自己必須先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