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大開放」之死
標榜「大開放」的移動互聯網,真開放的也許只剩下搜索了……
一邊,是搭載春晚快車的百度 APP 春節紅包活動燒紅半邊天;另一邊,對百度搜索的指責《百度已死?》餘波仍在,時隔多日後網路仍可見針對性評論的文章,大眾仍有一定不滿情緒。
誠然,外界的不少評論,尤其是權威網媒對搜索出現的某些狀況提出的看法算得上中肯,他們多數指責百度的做法不夠開放共享,沒有盡到搜索「應盡的責任」、實現互聯互通。
不過,換個角度看當下移動互聯網環境里的搜索,對百度的評價可能需要做某些調整。因為,某種程度上,人人都在殷切期望的移動互聯網開放共享、互聯互通,搜索可能是市面上唯一的踐行者,儘管它還有著改進的空間。
搜索天然的開放特質從未改變,「規則」壞不了大事
民間對搜索看熱鬧式的奚落,從移動互聯網浪潮興起時就開始了。
自從所有人都意識到移動互聯網不是 PC 互聯網的「移動化」後,APP 們紛紛搶佔自己的入口、繞開搜索引擎,彼時的百度在眾人心中顯得有些落寞。的確,相對於 PC 時代搜索獨霸互聯網信息入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許多需求被 APP 各自切走,搜索的統治力下降。
對普通用戶來說,APP 使得服務變得直達,點擊手機里的 APP 就能進入。但是,反過來看,這種移動互聯網更像是被分成了一個個流量的抽屜,各有自己的一塊,用戶們想要什麼,就得對應去打開那個抽屜。
問題在於,抽屜之間很難存在流量共享,除非同屬一個所有者。過去,用戶那種一個窗口想去哪就去哪、無限自由的 PC 互聯網玩法反而失落掉了。
放眼望去,移動互聯網烏泱泱全是各種各樣的「入口」,琳琅滿目,但內在卻是更為封閉的現實。
反倒是 PC 互聯網的「遺民」搜索,到了移動互聯網變成了唯一天然的開放共享平台。用戶還是可以搜索到任何想要的資訊、APP,它從不排斥、也不封禁其他產品,包括同類的搜索產品,只要你的產品或站點具備一定參數要求即可。
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標榜「大開放」時代的移動互聯網,搜索卻可能是剩下的唯一在做「真開放」的產品形態了。
這種開放共享,在行業玩家的踐行下,還在往前推進。
2018 年,百度正式上線「智能小程序」,外界普遍的解讀是將之與微信、支付寶的小程序對比,認為這是百度 APP 作為超級 APP 的正名行動。
這固然沒錯,但事實上,搜索平台做小程序恰恰也是過去那種開放共享的進一步深化:以往的搜索,只是針對信息檢索的「內容」開放共享,解決用戶在網上就能解決的問題(如找個新聞、學個知識點),現在,小程序的出現,意味著百度開始嘗試進行「實現」層面的開放共享,解決那些在檢索之外需要額外實現的服務問題(例如檢索旅遊套餐,同時還需要預訂)。
「內容」 「實現」兩個層面的開放,讓百度的搜索形成了閉環,把用戶關於搜索的所有需求一網打盡。這是移動互聯網給予搜索的重要機會,也是搜索反過來進一步強化開放共享的動作——百度的智能小程序本身就相對微信、支付寶更為開放,除了合作夥伴開放,甚至支持小程序本身的跨平台移植。
總而言之,搜索「開放」的本質從未發生變化,百度的問題在於開放基礎上設定的搜索規則。
作為曾經和當下的巨頭,百度圍繞搜索進行的開放共享動作越來越多,其生態涵蓋信息流、短視頻、小程序、金融、生活服務等一系列產品。「百度系」產品本身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重要的搜索「標的」,稍稍利用規則突出自家產品,把開放共享導向「自認為」更好的目標(百家號的內容質量建設近年來投入了大量資源,如與人民日報就有過合作,這可能給予了百度某種自信),從百度的角度看並非無法理解。
只不過,對眾人而言,儘管百家號內容在這次事件中只佔 10% 的比例,但「從未有過」的經驗,讓這種規則設置顯得過分突出百度自己了。
這種規則的設定,是百度執行層面的運營失誤,且可以輕而易舉糾正,從不影響搜索的開放共享大格局。
人人都抓入口、無人來填搜索的坑,大封閉時代可能就在眼前
如果所有人都去抓「入口」,搜索這種形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徹底消亡,其帶來的可能會是一個大封閉時代。
在搜索盛行時,用戶是自由的,有個統一的名字「網民」,沒有差異的身份,恰恰是自由、開放互聯網精神的體現。
現在,不知不覺中,「網民」這個概念正在消亡,某某 APP 用戶的說法成為主流。人們可以是抖音、快手用戶,就是不再是「網民」了。APP 們把用戶劃分了群類,如同階級一般互懟,產品之間溝壑縱橫,每個人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去強調「隔離」。
用戶就這樣被圈住和定義,所謂的開放共享其實早早開始消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開放,變成了所有人都可以使用 X 產品,而不是所有產品為所有人自由開放——這恰恰是搜索在做的。
搜索不存在的話,移動互聯網可能就成了一個表面繁榮多樣化、內在封閉的大封閉時代。
更進一步說,失去搜索,剝離「一搜就到」的使用習慣,把人趕入一個個入口後邊的「抽屜」,強行劃分屬於產品自己的用戶屬性、階級,這可能才是最大的不正義。
百度 APP 目前積累的用戶量高達 7 億,日活超過 1.5 億,仍在高位增長。某種程度上,這龐大的用戶並不屬於百度,而屬於百度背後那些被無限鏈接的各類產品、站點與服務。百度的「大廈」本身就是由開放共享的元素所建成,是互聯互通的結果。
這是搜索的宿命,它不像某些 APP 那樣有一個垂直領域,它就是一種互聯網上共享的、無階級的、共通的平台,即便是百度自己的百家號、信息流,也屬於被開放共享所鏈接的元素之一。
作為一個已經經歷過近 30 年錘鍊的互聯網產品形態,搜索與中國互聯網、與世界互聯網有著深度的融合。儘管它還有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時間長河裡的磨合本身就是財富,選擇搜索,可能比用其他類型的互聯網產品形態代替更為「安全」,畢竟,這個互聯網上最不缺的可能就是壞心思。
至少,眼下的搜索只會在輿論聲中變得更好,而不會更差。
搜索最好的開放,是讓用戶不再「專有」
大眾評論對搜索所期望的開放共享、互聯互通,從本質上說,是希望搜索成為某種用戶不為其所專有的平台,這與上文百度本身就是由開放共享的元素建成有著一脈相承的意義——搜索用開放的心態鏈接所有,那麼搜索的用戶也自然而然不被劃分階級裝入抽屜,而成為享有全移動互聯網的用戶,這其實又回到了當初的那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網民」概念。
事實上,為什麼大眾會單單盯著搜索來說開放共享、互聯互通的事,是因為時至今日,大眾心中唯一必須、應該、有責任做公共平台的只剩下搜索了。
前不久,抖音因為新用戶登錄許可權的事連發多個聲明直指騰訊微信方面的封殺,業界的反映與之前一邊倒批判微信關起門來發展自己的產品不同,開始同情微信,不少人認為微信作為獨立的移動互聯網產品,本來就沒有義務承擔互聯網公共平台的責任。
大眾對微信的認知基本符合微信對自己的判斷,不做所有人的「流量通路」,謀求社交產品的新發展,自主選擇合作夥伴。
其他更不用說電商平台之類的,用戶早已默認它們只對自身發展負責,不承擔公共平台的職責。
而只有搜索例外,一直以來,大眾從來沒有放棄搜索應該是「公共平台」的想法,對應地,產品端也理所當然認為百度理應是他們可以共同使用的「流量通路」。多數對百度的不滿和負面,說白了都是建立在百度是互聯網公共平台的基本認知之上,整個移動互聯網世界獨一份。
這意味著,用戶在使用百度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把自己當做百度的用戶,而是當做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網民」,百度要對他們的互聯網各種行為負一定的責任。
一旦百度表現出某些傾向自己的搜索規則,其實就好像是要把自由的用戶變成自己的專有用戶,這與大眾基本認知衝突,勢必造成社會輿論的反彈。而同樣的事,社交、電商可以做,因為大眾已經改掉了類似的認知。
由此,在搜索的開放特質下,成為整個移動互聯網唯一被用戶理所當然視為公共平台的「當事人」,百度建立的各種搜索規則仍然需要如履薄冰,在保證自身發展、促進移動互聯網開放共享的同時,至少要保證不會造成用戶「被專有」的錯覺。
這是百度獨有之幸,也是百度獨有的壓力。
聲明:本文授權轉自科技向令說,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 CSDN 立場。
【END】
熱 文推 薦
※編程 25 年後,現實將我打回菜鳥程序員的起點
※ofo 回應甩賣辦公桌;華為與袁隆平合作;羅永浩 1 億股權遭凍結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