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小除夕 蒸蒸日上又一年!

小除夕 蒸蒸日上又一年!

臘月二十九,叫做小除夕,漢族民俗文化。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中國農曆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後一天。那麼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因此每逢節慶,都要對祖先告祭一番,這不僅僅是一種向祖先的告慰,也寄託了後人對祖先的感恩與思念。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清晨請祖,少數地區在除夕日下午到黃昏時請祖。

民謠稱「二十九,蒸饅頭」,二十八做好了發麵,二十九就要開始蒸饅頭了,人們盡情發揮想像,可以捏成各種形狀,佛手形的麵餅為「福」、桃形的豆包為「壽」,還有名目繁多的雕刻精細的面模可以製作出五子登科的娃娃餅、喜慶豐收的雙魚餅、富貴滿堂的園福餅等麵食,這是一個充滿喜悅、充滿希望、充滿創造力的過程。在天津大家還會在這一天到喬香閣請中國結,取「喬香納福」之意。

這個蒸饅頭在過去來說不是隨隨便便的做,而是要精心準備,認真用心,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相親鄰居交換的,因此,一定要做的又好看又好吃,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的有講究。

蒸好的饅頭上面要點上五個紅點,以示鴻運當頭。點紅點就是先把一小塊兒紅紙蘸上點兒水,再將五根高粱秸稈兒捆在一起,然後蘸上被水浸濕了的紅紙,最後再點到即將成熟的饅頭上面。

除了「蒸饅頭」之外,還要蒸些帶棗的,帶餡的,帶花兒的。如若因為火候太大導致蒸出的饅頭裂開了口子,得馬上說上一句,「瞧,饅頭都笑了」。雖說這發麵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還是有不少人仍願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年文化。

除了「二十九,蒸饅頭」,有些地方還有「二十九,貼倒酉」和「二十九,查風斗」等說法。

「倒酉」是年禧期間民間粘貼的一種吉祥物,「貼倒酉」即指新桃換舊符。「倒酉」俗稱「小掛錢兒」,上端是一塗以金粉的紅色菱形方塊,印有「福」字,表示「福到了」。舊時除夕前一日,商人的幌子、錢櫃、貨箱和一般居民家裡的箱、櫃等器物,以及農家的牲口車車轅、大車軲轆等物上均貼這種「倒酉」,以象徵「財寶到了」、「金錢有了」。有的「倒酉」製作比較簡單,只是在小掛錢兒上寫一「有」字。

「二十九,查風斗」主要流傳於我國北方地區。過去北方冬季大多靠燒煤爐取暖,查風斗是為防煤氣中毒,同時也要查查其他安全隱患,特別是防放鞭炮時引起火災。

舊時這一天人們還會置辦酒宴,以備晚輩前來給長輩辭歲、別歲。

這一天,也是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也叫「調年會」。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

臘月二十九,俗語稱作「二十九,去打酒」。由於在過去的幾天中,食物都已經準備就緒了,那麼中國人會在這接下來的日子裡準備些酒。大家可以看到這裡寫的是「打酒」,而不是「買酒」。這是因為在舊時代,許多人承受不起買瓶裝的酒。他們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裡買酒,那裡的酒會放在一個大容器里。

對於成人來說,在新年大餐中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是記得酒要盡興,也要適度。

在國人傳統的習俗裡面,從臘月二十三起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講究的,就如民謠所傳唱,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只是現今,很多的習俗已經不在了。大概是北方相對於南方的繁華有些平淡的緣故,古老的傳統在這裡卻得到了真實的保存。

本文轉自:中國傳統文化

編輯:近蘭寒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蘭寒舍 的精彩文章:

TAG:近蘭寒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