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這些名家都學王羲之的字,為何面貌卻不相同?陳忠康博士這樣說

這些名家都學王羲之的字,為何面貌卻不相同?陳忠康博士這樣說

定武蘭亭

我們都知道,經過唐代以後,王羲之的真跡幾無流傳。宋代出現了大量的翻刻拓本,特別是《蘭亭序》翻刻本不下百餘種,每一種版本面貌都不同。這種現象越到後來越厲害,特別是到了明清時代,王羲之的字的信息越來越弱。甚至產生了很多的歷史誤解,而這些誤解又創造了另外一種效果。對於這種現象,書法博士陳忠康先生是這樣理解的,下面為大家一一分享。

以明代為例,明代的書法家基本上都是學習王羲之《蘭亭序》的刻貼的,而著名書法家王龐就是其中一位。王龐的小楷和行書,大家都認為他的藝術性是比較高的,都認為王龐是學習魏晉的風格。但王龐的書風是字的筆畫都是分開的,割裂的,已經去世的大書法家啟功先生評價王龐的字是「散了骨架的」,即使是他的行草書也給人感覺不連貫,用筆有所謂的棗木氣。可是即便如此,王龐的藝術成就照樣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還有祝枝山的小楷也是散了骨架的這種風格。然而這反而在當今成了熱門,很多大型書法展上的小楷字都是這種散了架的風格。

王龐小楷

王龐小楷

還有王鐸,看他臨的《聖教序》和《興福寺》,用筆疙疙瘩瘩像火柴棍一樣,但是形成了一種特別的味道。因為從墨跡貼本學來的字往往容易流媚,流暢幾近流滑。而正是刻貼的出現,出現了一種古樸穩重的氣息,增加了另外一種生拙之氣,把書寫的速度放慢,強調筆畫的中段,結果創造了另外的風格。

王鐸臨聖教序

王鐸臨聖教序

再看八大山人,他很喜歡蘭亭,但他臨的是另外一個版本的蘭亭。我們現在知道了蘭亭有兩個本子的內容(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有介紹),一個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還有一個是《世說新語》裡面記載的一百多字的《臨河敘》。八大山人最喜歡臨《臨河敘》,現存八大山人臨的《臨河敘》的本子就有六七種。八大山人似乎很喜歡《臨河敘》的本子,其中一個臨本中,他說自己臨了一個什麼耕卑氏蘭亭的本子,才書風漸成。因為無法考證八大山人是不是真的看到過內容為《臨河敘》的蘭亭,還是他假託《臨河敘》的內容編造出來的耕卑氏蘭亭,這個現在無從考證,只有八大山人自己知道。我們現在看八大山人臨的《臨河敘》似乎是從刻壞的本子里學來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有些刻本《蘭亭序》,經過反覆翻刻,已經牽絲泯滅,筆畫之間早已看不到映帶關係了。但八大山人的過人之處在於,即使是學習的這種不好的刻本,卻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我們看八大山人臨的《興福寺殘碑》刻意突出碑刻效果,淡化筆畫豐富的提按、頓挫、連帶關係,而突出其結體。明代書法所出現的這些現象,是與當時使用的拓本等學習資料不無關係。

八大山人臨河序

八大山人臨興福寺

我們知道元代的趙孟是二王書風的最佳繼承人,趙孟於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受當時還是太子的仁宗之邀,趙孟結束了在杭州十年的江浙儒學提舉之任,取道運河北上大都。離開杭州時,趙孟的好友吳森陪他同行。吳森是嘉興的大藏家,他隨身攜帶了一本家藏的《定武蘭亭》(五字損本)。九月五日,當船行到湖州南潯的時候,趕來送別的僧人獨孤長老也帶了一本《定武蘭亭》(五字不損本),並將它送給了趙孟。在船從杭州到大都(今北京)的34天的行程中,趙孟寫了著名的《定武蘭亭十三跋》。也就是在十三跛中,趙孟給《蘭亭序》下了個定論,說「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縣。廿六日早飯罷題。」意思是王羲之用退筆寫的蘭亭,退筆既禿筆。這也直接影響了明清對《蘭亭序》的學習和繼承,紛紛用禿筆寫蘭亭。

趙孟臨定武蘭亭

趙孟臨定武蘭亭

趙孟臨定武蘭亭

趙孟臨定武蘭亭

自從黃庭堅說王羲之是學習了隸篆之後而書法大進,而蘭亭亦有篆籀之氣後,很多人就拚命地把蘭亭往篆隸上寫。這當中比較有名氣的,一個是翁方綱,一個是何紹基。他們也不管蘭亭原來是什麼模樣,就一心想寫出篆籀之氣。這就是由錯誤產生新的創造。從大的方面來說,這樣也使得真正的帖學漸漸衰落。

(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清代隸書高手,教你寫出好對聯!
為什麼歷史上有很多大器晚成的書法家,剛開始都平淡無奇?

TAG: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