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方游牧民族豪傑輩出,為何3000年來,卻幾乎沒什麼進步?

北方游牧民族豪傑輩出,為何3000年來,卻幾乎沒什麼進步?

翻開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就能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從周朝到清朝,歷時3000餘年,為何北方游牧民族豪傑輩出的情況下,卻幾乎一直沒什麼進步?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進步,是指政治、文化、經濟等形成符合時代要求或更進步的制度,最終推動社會發展。從這一角度來看,北方游牧民族儘管湧現了成吉思汗等豪傑,但的確沒什麼進步。

關於北方游牧民族3000年來的有沒有變化,不妨先看一看這三點。

第一,從社會制度來看,即便鼎鼎大名的匈奴、突厥、女真、蒙古等時期,整體社會性質依然還是奴隸制。整體社會性質依然還是奴隸制。當然,統治中原王朝之後,社會性質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最多還是「半奴隸制半封建制」。

第二,從生產方式,科技發明,文化繁榮,城市建設等來看,幾乎沒什麼變化。生產方式比較單一,幾乎只是放牧,或南下劫掠。從科技發明,文化繁榮,城市建設等方面來看,幾乎等於零。關於文化繁榮方面,雖然蒙古和女真等都創立文字,但實用性真不強,鮮有使用。

第三,從民族形成來看,從周朝一直到宋朝,北方大草原上「主人」無數。大家最熟知的匈奴、鮮卑、突厥、柔然、契丹、女真等,都是先後崛起,「各領風騷數百年」,沒能形成統一的民族。一直到千年之前的蒙古崛起,這應該算是一個大進步。

總的來說,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沒什麼進步,整個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等,清朝時期和周朝時期,幾乎差不多。至少說,沒什麼革命性的變化。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這四點值得深思!

(1)生活方式的問題。由於牧民的生活方式,需要逐草而居,會不停的遊動,所以很難形成固定的城市。沒有城市的聚集生活,就很難有真正的進步。

(2)發展思路的問題。3000年來,一直的想法是:沒錢沒吃的就南下搶劫。由此養成了習慣,所以到了可能催生變化的危機時刻,經常不是自己做飯,而是看著鄰居的鍋里。

(3)生存環境的問題。相比南方溫暖的氣候,北方環境實在過於惡劣貧瘠,而且產出也不如南方穩定,沒有太多時間思考進步的問題,所謂「倉稟實才會知禮儀」。

(4)缺少傳承的底蘊。北方游牧民族有一個特徵,就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難說有什麼傳承積累。後來者只是重複前人的過程,而很難推動社會進步革新。

當然,這一話題太大,以上只是拋磚引玉。筆者看來,應該還和文化傳承、歷史偉人、中原王朝的對抗封鎖等有關。

比如偉人方面,無論是成吉思汗,還是忽必烈努爾哈赤等豪傑,都可謂是「只識彎弓射大雕」,只是軍事或權謀上的強人,但卻不是真正的能推動社會進步的治國之才;在歷史文化上,北方沒有文字,甚至沒有歷史記載,所以也就很難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等。

總的來說,如果說中原文明在重複著王朝興衰命運時,還有不少的進步,比如從奴隸制到封建制,從封建制到資本主義萌芽,科技也在緩慢的發展進步等,而北方游牧民族卻近乎原地踏步,和3000年前沒什麼太大的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明朝六大奸臣中,他雖然降清做漢奸,卻最為冤枉!
劉備兵少將微,為何投奔誰,都能受到一方諸侯的高度重視?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