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已經成為孩子們帶笑聲的精神污染
還記得,前段時間刷屏的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廣告軟視頻嗎,大打親情牌,儘管做作的要死,但是,畢竟還是以親情為主體。但這極大地誤導了大年初一、初二就興沖沖領著孩子們坐進電影院的廣大爸爸媽媽們,也包括我自己。
儘管電影中的確出現了爺爺奶奶、甚至姥姥姥爺,而且也出現了春節、團圓飯,但是,電影的真正內涵卻和親情、團員、春節無關。和什麼有關?和成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有關,尤其是和對孩子們物慾的勾引有關。整部片子就是在展示成年人如何勾心鬥角,以及更主要的,向孩子們展示各種物質化的生活,甚至奢華的物質化的生活,甚至以相信孩子的名義,鼓勵孩子去攀比,去毫無節制地消費購買。
正是在電影播放的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這一點,或者對這一點的感覺更強烈,因為以前在陪兒子們看小豬佩奇動畫片的時候,也有這種隱隱的感覺。
在電影中,親情、團員、春節似乎只是一個符號,甚至是借口,而那些低俗、惡俗的東西,才是電影真正要表達的。這實實在在是一場精神污染,以親情、春節為名義的,打著親情、春節旗號的精神污染。
我是兩個兒子的父親,對此我深感擔憂,甚至恐懼。《小豬佩奇》動畫片已經成為當下孩子們的必須,甚至有些小孩子受影響整天模仿小豬哼哼。但是,這部動畫,從深層看,不過一種精神鴉片,宣揚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精神鴉片。在外在地可以給孩子歡笑的同時,在內里上卻在誘導和污染著孩子們的心靈。孩子們正在承受著快樂式的污染,父母們只看只看到孩子們的笑聲,卻疏忽了笑聲背後的污染。
可能是可慮時間太長,而看電影的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年齡群體,孩子們和父母們。如果播放90分鐘的原本5、6分鐘一集的動畫片,家長們受不了。於是,電影將內容看似巧妙,實則非常機械地將整體的內容一分為二。一部分內容給孩子們看的動畫片,另一部分則是真人實景的成人世界,給家長看的。兩類內容交叉進行,不停的來回切換。其銜接點則是大人給孩子們講故事,而動畫片的那部分就是所講的內容。
在電影的播放過程中,我自己更願意看實景的成年部分,而不願意看動畫片的孩子部分。電影結束之後,大兒子問我,這個電影為什麼加那麼多無聊的真人的部分,因為他更願意看動畫部分,對充滿機鋒的成人之間的心計看不懂。
電影對孩子們物慾的誘導,不僅充斥於動畫部分,即便在更側重於成人的實景部分也無處不在。
在動畫部分中,其軸心就是呈現以各類物質主義的、消費主義各種生活方式和遊戲。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豪華露營,小豬佩奇一家駕駛分機週遊世界,然後看望在世界各地度假的朋友。
在實景部分中,最典型的就是,以鼓勵家長要信任孩子,讓他們自己去花壓歲錢,誘導孩子去無節制地購買。讓年齡僅僅3歲的「餃子」(實景中的男孩)買了一堆恐龍,最後,又做作地讓人噁心地設定,「餃子」買這些恐龍其實不是給自己,而是送給大家。
兒子走齣電影院後,就向我提出,他也想花自己的壓歲錢。請問電影的「創作人員」,爸爸媽媽不把壓歲錢交到孩子們手上,難道僅僅是摳門,難道不是真正的對孩子們負責嗎?
電影的結尾是,兩個孩子不願意上床睡覺,爸爸說,明天就要坐飛機去海邊旅遊了,誰不睡,就去不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讓孩子遠離動畫,遠離污染,是每個父母應該認真考慮的事情。從社會的角度而言,也請那些所謂的「文化產業」從業者們,請你們捫心自問,你們自己有「文化」嗎,你們搞出的是什麼文化?當你們考慮賺錢時,請放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