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了嗎?

藝術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存在於藝術家的心中了嗎?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曾說過這樣一個名言:

雕像本來就在石頭裡,我只是把不要的部分去掉。

這句話是米開朗基羅在鑿刻著名的雕像《大衛》,接受別人訪問的時候說的一句話。此後這句話被人總結為「鑿出你心中的大衛」。

這句話巧妙的地方就在於,米開朗基羅不是在強調把石頭變成雕像,而是在強調,雕像自然而然地就存在於每一塊石頭裡面,雕塑只不過是按照石頭本來就存有的面貌進行雕刻罷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極度「唯心」的言論。雕像從來就沒有存在於每塊石頭裡面,是人心覺得他在裡面,所以他就好像「住」在了裡面。因此,無論如何,人心中的想法,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時候在藝術創作中是發揮著更為關鍵的作用的。

當我們心中有了一個大致方向,自然能夠創作出絕佳的藝術作品。雕塑作品的創作是這樣會,書法作品也是這樣。

在書法家抬起筆來書寫每一個字的時候,實際上這個字已經存在於紙張之上了。

相傳東晉王羲之曾著有一篇關於書法的理論著作——《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這篇著作雖然經過很多專家學者的論證,認為不是王羲之撰寫的。但是裡面有很多關於書法非常精妙的理論文章,可以供我們學習參考。

比如這段話:

夫欲書者,先乾研黑,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yan)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鍾繇(you)弟子宋翼常作此書,繇乃叱之,翼遂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

這句話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部分在論述書寫者在書寫書法之前應該做的預想準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部分是說寫字應該注重變化,而不應該寫得和印刷體一樣,「上下方整,前後齊平」。

第三部分是在舉例子 ,以往鍾繇的弟子宋翼寫書法的時候,就跟前面說的那樣那個「狀若運算元」的書寫狀態一樣,鍾繇狠狠的訓斥了他,以至於宋翼三年都不敢去面見鍾繇,並且立刻改變他原先的書寫習慣。

這段話還是有很多可供分析的地方,比如第一層意思提到寫字要預先預想字形大小、奇正、分布、風格,但是為何在第二層意思中又轉而言說「狀若運算元」之事呢?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還是說預先設想的時候要力求變化?不能雷同呆板?

如果怕真的是這樣,書法藝術作品的書寫到底是一種創作出來的過程,還是一種預先就設定好得結果?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訴求難道也可以人為設定、製造和創作?那麼藝術和技術、藝術品和工匠創作的產品、工業製成品有何區別?

北宋的黃庭堅書寫《砥柱銘》,那確實是書法家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創作,代表了作者特定的心境。蘇軾被貶黃州,寫下《寒食帖》,烏台詩案之後,心灰意冷,於三年寒食節之際寫下這幾首詩篇,也是情感寄託,因而可以稱得上是藝術作品。

當21世紀在各大書店可以看到印有黃庭堅《砥柱銘》和蘇軾《寒食帖》的字帖、圖片和海報的時候,這些往日由書法家們寫出來的藝術珍品就變成出版社和印刷工廠所生產的工業品了。

它們之間的區別就在於,作為藝術作品的《寒食帖》也好,《砥柱銘》也罷,書寫者在書寫之前完全不知道這將是一幅什麼樣的書法作品,即便是知道,也不可能預先知道所有細節,只能說知道一個大概方向。

正如我們在《蘭亭序》和《祭侄稿》中所看到的那樣,如果藝術家真的可以做到在創作之前就預先想到書法作品中所有細節,包括筆畫安排,那麼按理說就不會出現這些塗抹了。然而,我們會看到這兩件作品之中不乏塗改。

因而,如果想要做到《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的那樣,「凝神靜思,預想字形」,是比較難的。

但是作為工業製成品的字帖、書籍,是有著明確的標準,是非常確定的。所以,它永遠也值不了真跡那樣的價值。真跡在創作之前,是沒有確定性的,或者說它是半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就是他的價值所在。

書法作品的創作或許不能完全像米開朗基羅雕鑿大衛像一樣,可以完全做到「雕刻你心中的大衛」。但是我相信,米開朗基羅也絕對不會一上來就非常的清楚大衛身像的每一個細節究竟是什麼樣的,而顏真卿在寫《祭侄文稿》之前,也絕對不會沒有一點設想和預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松風閣書法日講 的精彩文章:

學習章草應該注意什麼?
為什麼說筆法既是不斷變化的,又是永久不變的?

TAG:松風閣書法日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