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台灣竟還保留「同姓不能結婚」之歷史傳統

台灣竟還保留「同姓不能結婚」之歷史傳統

不久前,與一台灣友人閑聊兩岸差異,言談之中涉及「冠夫姓」,驚奇地發現台灣竟仍有「同姓不婚」之習俗。今之港、台女性,出嫁之後,猶遵循中國傳統,冠以夫姓。而大陸自解放後,力倡婦女解放、男女平等,革除諸多傳統固俗,至是之後,大陸婦女不再冠夫姓。

久之,於大陸人印象中,冠夫姓獨見於古裝劇中。初聞港、台猶冠夫姓,不免新鮮、詫異。於是,一些熟悉之名浮於腦中,諸如蔣方智怡、陳馮富珍……忽生一問:若同姓結婚,如何冠夫姓,難道叫李李氏,張張氏?於是問台灣友人。友人竟答「同姓不婚」。

聽友人此答,甚感驚訝。心想是何年代?竟仍同姓不婚?於是,又問:「連戰之妻連方瑀不也姓連?」。友人答曰:「連戰之妻,姓方,名瑀,冠夫姓後才叫連方瑀」。原來人家也是冠夫姓。後經了解,「同姓不婚」在台灣雖為多數人所恪守,亦不絕對。且隨社會之變遷,「同姓不婚」在台灣有漸淡之趨勢。至於同姓婚配,則不冠夫姓。

初聽台灣仍延續「同姓不婚」之俗,不免詫異。後靜思之,亦屬正常。中國幾千年分分合合,每一次重新洗牌或變革,邊緣地帶總會有不能波及之處。洗牌或變革不及之處,便是傳統存留之地。

例如粵語。秦並嶺南,駐軍移民。秦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趙佗保境自守,割據嶺南近九十載,中原雅言始與越人土語融合,漸成粵語之雛形。此後,武帝平南越;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安史之亂,北人南遷。中原漢語隨北人南流,不斷改造、充實粵語。

使粵語走向成熟。自元訖清,均定都北京,以京方言為官話,加之胡漢語言之不斷融合,漸成今日之北方方言。經元、明、清三朝之胡漢融合,諸多古漢語之音韻已不存於今之普通話,反而大量留存於粵語中。個人認為,「同姓不婚」作為古代預防親近繁衍之手段,頗為合理。然處當今科技發達之時代,已然不合時宜。原因有三:

一、姓氏經千年傳承,頗為複雜,多已超越血源,超出五服。例如,劉、李二姓,作為盛世王朝之國姓,除皇帝賜姓外,後世冒充者亦多。後唐皇族本姓朱邪,沙陀人,被賜姓李。南唐高祖李昪乃亂世中之孤兒,不知名姓,為徐溫養子,稱帝後冒姓李氏……

二.百家姓之中,李姓人口近億,王、張亦七八千萬。若同 姓不婚,這些大姓人口將極為鬱悶。且大陸不少村鎮,均為一姓村、鎮。若同姓不婚,亦徒增諸多不便。

三.大陸廢除同姓不婚之固俗,以血緣遠近為標準,遠比同姓不婚之傳統更科學合理。相信隨時代之變遷,台灣在此方面,必漸與大陸趨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春白雪 的精彩文章:

列寧做此事,同志們都不理解,卻被後人視為大政治家的表現
若無曾國藩,洪秀全是否能滅掉清朝?

TAG:陽春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