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聊民俗:舞龍舞獅的傳說究竟有幾個版本?

聊民俗:舞龍舞獅的傳說究竟有幾個版本?

文:蕭國健 圖:視覺中國

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習俗,象徵可驅邪避災、招祥納福;並藉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舞龍起源於漢代,最初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之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唐宋間已為逢年過節常見之表演。

舞龍之來歷,傳謂: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藥物未能見效,龍王只得化身成老者,來人間求醫。大夫察覺其為龍王,著其變回原形,從其腰間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去毒、敷藥後,龍王獲完全康復。為答謝治療之恩,龍王教大夫扎龍舞耍,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後,人們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故每遇乾旱,便舞龍祈雨,且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之別。

「龍」為竹、木、紙、布等材料精心紮成。節數不等,龍身通常為九、十一、十三節組成,每節間距約五尺。裡面燃有蠟燭者稱「龍燈」,不燃蠟燭者叫「布龍」。近年,有的龍身長達五六十米,龍頭高達三米,內燃蠟燭百餘支,照出五光十色,龍眼則裝置大電筒,發射出強烈的光束,威風凜凜,煞為壯觀。

聊民俗:舞龍舞獅的傳說究竟有幾個版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19年台兒庄古城大廟會

舞龍之形式眾多,有著重表演「單龍戲珠」、「二龍搶珠」、「老龍盤柱」、「老龍過灘」。較常見的動作有龍漫遊、龍擺尾、龍頭鑽襠子(穿花)、龍飛騰、龍戲球等倒海翻江之氣勢。

香港不少活動都可欣賞到舞龍,例如:中秋節期間,大坑及薄扶林村皆有舞火龍活動;洪聖誕期間舉行的大角咀廟會,有舞夜光龍表演;元朗天后誕期間亦有舞龍及巡遊。舞龍時,有一支敲鑼打鼓之隊伍助興。

舞獅

「舞獅」亦稱「耍獅子」,或稱「獅子舞」,為流行之民間體育活動,亦為一種春節之慶典活動,象徵驅邪避災、招祥納福,以及達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目的。舞獅時,有一支敲鑼打鼓之隊伍助興。

「舞獅」傳謂始於南北朝。據云: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四六六)五月,交州刺史檀和之奏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使用象軍迎戰,宋軍大敗。先鋒官宗慤向檀和之獻計,以布、麻等做成假獅子,塗上顏色,每獅以二戰士披架,埋伏草叢中,並於戰場周圍布下陷阱。次日,兩軍交戰,宋軍放出假獅子,嚇得大象掉頭逃竄,紛紛落入陷阱中,宋軍大獲全勝。從此,舞獅便在軍隊中流行,不久又傳入民間。

聊民俗:舞龍舞獅的傳說究竟有幾個版本?

新年登高健身大會在浙江江山舉行

另有傳說云:漢朝間,波斯進貢獅子,卻於宮廷上傷人,結果被殺死。太監恐皇帝追究,就剝下獅子皮,由兩太監來喬裝獅子,在皇帝面前表演,遂成為最早的舞獅活動。

又有說:唐玄宗夢見子民舞動一頭獅子助慶,睡醒後命大臣仿製獅子表演,併名為「醒獅」。

另說謂,乾隆游江南時,夢見色彩鮮艷五色聖獸,醒後命人依照其夢中聖獸之動作舞演,遂成為最早之舞獅活動。

又傳雲,廣東某村常有獅子傷人,於是武師教授村民拳技武術,終 制服猛獅。自此,村民便模仿武師教授與獅子格鬥之模式演練,遂成舞獅活動。

中國舞獅大致可以分為北獅和南獅。北獅外形與真獅相像,有雄獅、雌獅、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舞獅者全身獅披覆蓋,一般兩人合舞一獅,只露雙腳;舞獅時,一名扮演武士者手持繡球引導,逗引獅子起舞。南方獅子主要在廣東流行,造型講究神似,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紐扣之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全身。舞獅者要使出渾身解數。

聊民俗:舞龍舞獅的傳說究竟有幾個版本?

山東棗莊:民間藝人在京杭大運河畔敲鑼打鼓慶新年

春節舞獅始自明初,據云:時廣東佛山地方出現一頭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有人建議以舞獅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怪獸從此銷聲匿跡。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吉祥之兆,故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災除害,預報吉祥。

今日,凡是要舉行舞獅活動的,都要向警務處申請「舞獅許可證」。根據香港法例,未經許可在公眾地方舞獅,可被罰款及監禁。(本文摘自蕭國健《香港華人傳統文化》)

聊民俗:舞龍舞獅的傳說究竟有幾個版本?

《香港華人傳統文化》

作者:蕭國健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橙新聞 的精彩文章:

2歲男童11樓墜地靠尿片保命,網友錯重點:跪求牌子
機場遊客繞桃花擺設席地而睡 網民:人肉全盒

TAG:橙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