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古巴發生隕石墜落,產生兩次爆炸,專家:這很正常

古巴發生隕石墜落,產生兩次爆炸,專家:這很正常

古巴發生隕石墜落

2019年2月1日下午,古巴西部比那爾德里奧省比尼亞萊斯鎮突發一起隕石墜落事件,從目擊者拍攝的圖像和視頻上看,隕石墜落期間在空中留下了非常清晰的尾跡,同時還聽到了兩次巨大的爆炸聲。更值得關注的是,隕石墜落之後還砸中了當地比尼亞萊斯小鎮一個居民的家中,所幸無人傷亡。比尼亞萊斯鎮的居民還撿到了多個隕石碎片,面積不到巴掌大。

落到地面上的隕石,圖片來源:環球網

這次發生在古巴的隕石墜落事件有幾個特點:天空中可見明顯尾跡、聽到爆炸聲、有未燃燒的物質落到地面上,這說明這顆隕石在進入大氣層之氣前具有一定的質量,與我們平時看到的小流星不同,後者質量和體積較小,在大氣層中基本都燒沒了,這顆隕石卻還有一部分固體落到地面上。

古巴隕石墜落事件與2013年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的隕石雨襲擊相似,只不過後者隕石的質量更大,在墜落在地面時還發生了空爆,高度距離地面大約25公里,速度為每秒20公里,最大的一塊隕石碎片墜入了切巴爾克爾湖內。車裡雅賓斯克的隕石墜落事件已經上升到襲擊高度,受傷人數達到1500多人,部分建築物受損,大部分是玻璃震碎了。

圖註:車裡雅賓斯克的隕石墜落過程中釋放巨大能量,2013年,圖片來源:sohu

隕石從何而來?

隕石是指穿過地球大氣層、並與地面撞擊後未完全毀壞的小行星或者流星體的殘餘部分。隕石穿過大氣層之後如果沒有完全汽化,那麼就會有剩餘固體落到地面,發生在古巴和車裡雅賓斯克的隕石事件都有此類特徵。這些隕石的前身則是運行在行星際空間的小天體,如果直徑小於10米,那麼就是流星體,如果是直徑大於50米,就是近地天體了。

在近地天體中,有一部分小行星軌道的近日點恰好在地球軌道附近,那麼就與地球存在碰撞的風險。同理,墜入地球大氣的流星體的軌道就與地球存在交叉點,只不過它們的直徑非常小,不會構成威脅,反而會出現比較美麗的情景。比如我們熟知的流星雨就是某個彗星形成的碎片帶,地球穿過時這些微小固體顆粒與大氣層摩擦,形成了流星雨。

如果是直徑達到上百米的近地天體,那麼後果就完全不一樣了。近地天體可能因為碰撞等事件變成多塊更小的天體,它們在地球周圍的行星際空間內運行,落到地面上就變成了隕石。

大型撞擊坑的形成來自大質量小行星的撞擊,圖片來源:NASA

從太陽系角度看,隕石最主要的起源主要是小行星或者彗星,而小行星或者彗星的前身則可能是某個更大的天體,比如行星或者衛星,在某次撞擊之後分離了出來;也可能從太陽系誕生之初開始就遊離在行星際空間中,沒有進入行星或者衛星的形成過程中。

隕石為什麼會爆炸?

古巴發生的隕石墜落事件中,目擊者聽到了兩次爆炸聲,這也是比較正常的,這說明隕石的墜落點距離目擊者非常近。隕石之所以會發生空爆,主要是因為其能量巨大,隕石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後,速度在每秒十多公里以上,溫度可達到上千攝氏度。根據動能方程可以知道,在質量一定的情況下,物體的速度越快,能量也越大。高速運行的隕石與大氣層摩擦、動能轉化為熱能產生高溫,形成肉眼可見的火球,輻射出強光,能量足夠大的時候就產生了空爆。

古巴隕石墜落之前在大氣留下的尾跡,圖片來源:環球網

根據NASA給出的數據,車裡雅賓斯克的隕石空爆當量相當於460Kt的TNT炸藥,如果隕石體積更大,那麼造成的殺傷力就更強。那此時就不是隕石撞擊了,而是近地天體撞擊,產生的後果也大大不同。

比較典型的近地天體撞擊要數1908年的通古斯爆炸,造成的地面毀傷範圍達到數百平方公里,樹木都被摧毀了,也是本世紀罕見的非人為因素大爆炸事件。關於通古斯事件的說法中,科學家認為這次爆炸可能來自一顆直徑160米以上的小行星,質量達到7百萬噸以上,在地表上方10公里的位置發生空爆。既有質量,又有速度,小行星的能量是超出我們想像的。

相比之下,古巴的隕石墜落事件算是小兒科級別的,就算落到小鎮居民家中也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當然也有人被隕石砸中過,1954年美國一位叫霍奇斯的女性就被隕石砸中過,在腹部留下了較大的傷疤,這是有記錄以來第一個被隕石砸中的人。

有記錄以來第一個被隕石砸中的人,圖片來源:thehumornation

隕石也有自己的貢獻

隕石的前身無非是小行星或者彗星,它們在太陽系行星際空間中遊盪,時間可長達數十億年,一般可追溯到太陽系形成之初。有科學家認為,小行星、彗星有可能為地球帶來了生命分子,最直接的證據是2009年NASA發布的消息稱,在星塵號探測器返回樣本中發現了甘氨酸,這是構成蛋白質的關鍵組分,也是我們第一次在彗星上發現氨基酸。這次發現也增加了生命來自小行星、彗星假說的可信度,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的高溫環境也可能有助於更複雜有機分子的出現。

綜上,隕石雖然對我們會造成一定的破壞,扮演著毀壞者的角色,但在地球剛剛誕生之時,為地球帶來了水、有機分子甚至是早期生命。

作者 | 川陀智庫高級研究員林文傑

審稿 | 紫金山天文台邵相軍博士

編輯 | 高佩雯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