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說道「豪門豬」,它們怕是豬界里最貴的

說道「豪門豬」,它們怕是豬界里最貴的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

轉眼已是農曆金豬新年,吃過團年飯,看完《小豬佩奇》,讓我們坐下來聊聊那些和豬有關的國寶吧。

算起來,在動物界,豬的地位不太高,要說國寶,人們想到的多半是熊貓。豬能攀上的國寶會是啥?你答對了,一眼千年的文物珍品。

青銅豬卣

豬豐卣滿迎新春

在欣賞這件國寶前,需要先來認識一個字:卣(yǒu)。卣,是一種用來盛酒的器皿,盛行於商代跟西周時期。

日前,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新年特展上,首次亮相的一件商代晚期青銅豬形卣成為主角,艷驚四座。

用於盛酒的卣,其外觀多為圓形、橢圓形。以豬為造型的非常少見,因此這件青銅豬卣顯得尤為珍貴。

圖為青銅豬卣,上海博物供圖

這件豬卣由兩個相背的豬首合為豐滿的器身,器蓋在發現時就已經缺失。其口部並非直立,而與器身為同一弧度,專家推測,器蓋與器身扣合後當為渾然一體。

圓滾滾的身型,向上豎起的雙耳,向下略捲起的鼻子,上咧的嘴角,令這件器物顯得格外呆萌。胖乎乎的豬肚上,由婉轉流暢的羽狀紋勾勒的雲紋清晰可見。豬肚下的四個蹄足,看上去結實有力。

豬卣是如何被發現的?據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上博專家從冶煉廠徵集到一件殘缺的豬形卣,經過多年的精心修復,結合傳統修復技術和3D列印科技,終於使之成為一件完整的青銅器。

豬豐卣滿迎新春,問君能飲一杯無?

河姆渡陶豬

見證與豬同行的歲月

從事動物考古研究的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科技中心副研究員呂鵬,對家豬起源等問題有著深入的研究。數年前,他曾參與舉辦過一場名為《與豬同行》的展覽。

當被問到哪些與豬相關的文物令他印象深刻時,呂鵬推薦了一組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與豬相關的文物。

圖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與豬相關的文物,由受訪者供圖

河姆渡遺址在河姆渡文化時期(距今7000-5300年)出土有陶豬,出土的陶缽上也有豬紋形象。結合對該遺址所進行的動物考古學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家豬在馴化之初的生動故事。

呂鵬介紹,動物考古學研究結果顯示河姆渡出土豬骨為家豬,陶豬形象和陶缽上的豬紋向我們展示了家豬馴化的最初形態:腦袋較大、吻部突出、鬃毛明顯,仍然保留著較多的野豬形態。

同時,在發掘現場,還發現有用小木樁圍成直徑約1米左右的圓圈或二圈交錯的套圈遺迹,專家推測與圈養家畜幼崽有關。

此外,第一期出土的一件稻穗豬紋陶缽上有膘肥體壯的豬和穀粒飽滿的水稻圖像,生動地反映了原始農業與養豬的關係。

豬在中國有近萬年的馴化歷史,是傳統的六畜之一。與豬相關的這組文物,見證了人們與豬同行的歲月。

玉豬龍

從同行者到圖騰崇拜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袁靖看來,說到人工遺物中的豬,首推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大約6000年前紅山文化的玉豬龍。

「這件器物呈豬首蛇身,身體蜷曲環繞,但頭尾間留有空隙,玉豬龍的背部有一供系掛的穿孔,應是一種掛飾。」袁靖介紹道。

圖為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豬龍,由受訪者提供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群中非常典型的器類之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劉國祥指出,玉豬龍造型特徵明顯,比如頭部較大,雙耳豎起,雙目圓睜,吻部前噘,多數褶皺明顯;身體蜷曲如環,中部較大圓孔多自兩面對鑽而成,首尾相連或分開;頸部有1個自兩面對鑽而成的小圓孔,少數頸部有2個小圓孔。

紅山文化中期以後,旱作農業的發展和成熟助推了文明社會的誕生,但乾旱是困擾農業生產的最主要因素,祈雨、祈求農業生產的豐收成為紅山文化晚期宗教祭祀典禮的核心內涵。劉國祥認為,龍文化在遼西地區的起源和發展與旱作農業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

圖為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地出土豬尊,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將遼西地區崇龍禮俗的形成進行階段劃分,興隆窪文化應屬於孕育期;趙寶溝文化則屬於形成期;紅山文化晚期則進入發展和成熟期。以龍圖騰崇拜為主的共同精神信仰的產生,是遼西地區史前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誌之一。「紅山文化玉豬龍對商、西周、東周時期蜷體玉龍的造型產生了直接影響,應為中華龍的本源,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劉國祥說道。

圖為湖南湘潭船行山遺址出土豬尊,由受訪者提供

其實,和豬有關的文物有很多。它們或精美,或古樸,或寫實,或取意。如果想近距離欣賞國寶,不如移步博物館,過個「漲知識」的文化年。

圖為安徽凌家灘遺址玉石豬,由受訪者提供

圖為漢代的陶豬圈,由受訪者提供

此文獨家供稿騰訊平台,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岳靚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指引21世紀創新的科學思想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