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新經濟,南方周末的激動和隨之而來的 WTO 1999 回憶錄

新經濟,南方周末的激動和隨之而來的 WTO 1999 回憶錄

【註: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中國商業今天的格局,基本上被 20 年前成立的企業塑造了,這一點誰也不會想到。

搜狐,1996 年 8 月成立。

網易,1997 年 6 月成立。

騰訊,1998 年 11 月 11 日成立。

新浪,1998 年 11 月 30 日成立。

阿里巴巴,1999 年 4 月成立。

攜程,1999 年 5 月成立。

噹噹,1999 年 11 月成立。

盛大,1999 年 11 月成立

……

在 1999 年的互聯網創業不完全版圖上,我們能看到這些如今依然有影響力的公司:

網易是當時訪問量最高的站點,郵箱和個人主頁業務如火如荼。28 歲的丁磊從廣州趕到北京領獎,4 年後,他將位列胡潤富豪榜的榜首。

張朝陽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回到北京,成為最出名的互聯網創業家。他將公司改名「搜狐」,聽起來和互聯網創業傳奇「雅虎」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志東被任命為新浪的總裁兼 CEO。此前他最重要的成就是開發出了 Windows 中文平台系統,並創辦以軟體為主業的四通利方。現在他開始轉向互聯網業務,此時距離新浪在納斯達克上市不到一年。

騰訊推出了即時通訊軟體 OICQ,也就是後來的 QQ。市面上叫類似名字的產品不只一家,它們都模仿一家以色列公司的 ICQ。起初 OICQ 很卡。兩年後,在深圳華強北的辦公室里,馬化騰為融資苦惱。

馬雲從北京回到杭州,儘管阿里巴巴的業務尚未明晰,但他登上了次年《福布斯》的封面。人們對他最突出的印象是英語好。

攜程旅行網是在上海成立的,它的幾位聯合創始人中有資本運作高手沈南鵬。

噹噹網模仿亞馬遜,開始在線上銷售圖書。第二年,雷軍擔任總經理的金山軟體將卓越網的主營業務也改為網上書店。

這些企業背後,是形形色色消失和被遺忘的同業和競爭者。他們有的一時風頭無兩,最終歸於沉寂;有的雖然改寫遊戲規則,但最終被又一輪創新者顛覆……

我們採訪了幾位最早的互聯網記錄者,希望通過他們還原那個時代。

他們中有人把它比作伍德斯托克,有人回憶起從未有過的自由、無限制的環境,有人讚美財富的積累有了全新的方式。

「勇氣」「堅持」是最常被提到的辭彙,甚至超過了「理想」。當然還有,「運氣」。

但也有人認為,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的東西,在當時都覺得稀鬆平常;那些後來成為創業英雄和財富榜樣的人,就是身邊的普通人,那會兒你根本無法一眼認出他們來。

我們將會陸續刊發這些記錄者的口述和他們自己的故事。這是第四篇。

1999 年的《南方周末》已經非常有影響力。發行量最高時有 109 萬份,光在北京一個城市就接近 10 萬份。這是不摻假的真實數據。報紙也從最初的對開 4 版,不斷加厚至 20 個版面。

在主流報紙面前,那幾年互聯網的聲量還很弱小。「也沒有太多可以看。中文網頁特別少,基本上一天能把所有的帖子看完。」可《南方周末》在一年前竟刊發了一篇評論,預言所有的報紙都會死——報紙是定時的,互聯網可以即時。這讓主編江藝平不大高興。

大體來說,人們並不相信這件事真的會發生。看看 1999 年的《南方周末》就知道了,除了新疆大火的封面報道,甫一開年,人們就對新年獻詞印象深刻——《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江藝平撰寫的主編寄語《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則刊發在這一期的第九版。這些都不可能出現在互聯網上。

李戎,30 歲,出身潮州,此時是《南方周末》 的一位編輯。從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他進入廣東省作家協會,四年前加入這份報紙。起初在文藝副刊版。

和這份報紙的大部分內容生產者和管理者一樣,李戎不是技術出身,他並不確切知道是什麼樣的技術革新帶來了信息傳播和獲取方式的變化。一開始,他也沒有系統地考慮過作為一份主流報紙應該如何報道這個新興領域。在北京,軟體和硬體公司都開始涉足互聯網業務,但對於一位副刊編輯來說,這些都太「業內」了。他只是出於個人興趣。

李戎喜歡上網,在報社可以上網。「只有一個賬號,這邊上完那邊就不能上了,但也沒什麼人有興趣。14k 的速度,一張圖很小,也要下載半天。就看文字、收郵件為主」。他還負責打理《南方周末》的電子郵箱,郵箱擁有一段長到已經記不清的後綴。

李戎對互聯網的個人興趣,後來成為這份非行業報紙敏銳度和勇氣的來源。

1997 年 10 月 31 日,在世界盃預選賽上,中國國家隊在大連金州主場 2:3 負於卡達隊。11 月 2 日,一篇 2000 多字的文章《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發在 「四通利方」的體育沙龍上, 48 小時點擊量上萬,這個數字在如今看來不值一提,但 CNNIC 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 1997 年的網民數量只有 62 萬。《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成為「中文互聯網世界第一篇大流量的文章」。

四通利方是新浪網的前身,早年是中關村一家重要的軟體公司,推出過 Windows 中文平台系統。論壇是他們最早推出的互聯網業務,但在世界盃前一直不溫不火。陳彤在當時是論壇體育版的版主,不久之後,他就會加入四通利方, 1998 年還將成為新浪網的總編輯,並在隨後的科索沃戰爭、大使館轟炸事件、地震報道中帶領新浪網對傳統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方式產生巨大衝擊。

不過,這些事物實在太新鮮遙遠了,《南方周末》給這篇文章的編者按里把「四通利方」寫成了「四方利通」。

「地下互聯網對主流社會的大的影響應該是從它開始的。」李戎今年 1 月在廣州的一家咖啡廳里說,人們開始意識到,好文章可以是從網上先發的,「那時候覺得就像那句特別土的話『高手在民間』。其實高手永遠都在民間。」

李戎在 1998 年同時接手了報紙的 IT 版。《南方周末》成為最早的互聯網報道者之一,早於行業媒體,也早於後來春筍般冒出的財經媒體。

1

《南方周末》打算在 1998 年和「新浪體育」一同發起調查投票。調查的內容很簡單,多是預測明天的球賽結果,系統會根據不同比分的選擇人數輸出一張餅狀圖。投票通過報紙很難進行,網路提供了便利——新浪將調查放在首頁,一周後統計結果,《南方周末》予以刊登——但因為雙方的影響力相差太懸殊了,合作看起來就像是為新浪做廣告。

早年,不少人都希望藉助主流媒體的影響力,這和互聯網的大眾化是同時發生的。「新浪、搜狐、網易,我們看著它們成長起來,就是一種俯視的態度,去幫他們。」李戎說。就像美國在線 AOL、雅虎早年都在《福布斯》上登整頁整頁的廣告,以期權威雜誌為其帶來知名度。誰又能料到,很快他們就在廣告上成為競爭對手。

劉韌,當時是《計算機世界》的總編助理、採訪部主任。他已經出版了《知識英雄》《中關村問題》《企業方法》,人稱「中關村三部曲」,是最有影響力的 IT 記者之一。在《南方周末》開始推出互聯網報道後,劉韌通過朋友輾轉找到李戎,他希望兩人能合作。

「劉韌覺得只在行業裡面不夠,影響力太小了,希望做主流發聲。從我的角度需要一些更專業的東西來支持,其實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行業,你必須要了解那些硬體、網站的架構、互聯網的底層是什麼。」兩人合作的專欄文章後來集結成書《中國.com 》出版,四十篇文章,四十多萬字。

這些文章一開始同時刊發於《計算機世界》和《南方周末》。《計算機世界》的總編輯劉九如在一篇序言里回憶說,劉韌希望借鑒「清明上河圖」,開一個叫「中國.com」的欄目,勾勒當今中國在互聯網背景下的人情世態。

劉韌和李戎採訪了傳統的 IT 商人柳傳志、施振榮、楊元慶、田溯寧和雷軍那時候他還是金山軟體的總經理,尚未創辦小米,也採訪了幾乎大部分第一批互聯網創業者。王朔、崔健也出現在專欄中,倒未必是因為他們在使用互聯網上有多先鋒,而是因為「劉韌個人特別有興趣,他以前的報道領域都是局限在 IT 行業,他就想說,跟《南方周末》結合,就可以做一些更加行業外的東西。」崔健在接受採訪時說,因為技術的發展,他可以設想未來演出不需要樂隊。

「那時候是劉韌的黃金期,是他最認真的時候。一篇專訪一萬字,他記錄下來有四五萬字,不斷地改。我跟他的配合也蠻好,他是很好的一個記錄者。我是一個好的編輯。」最終,一萬多字的文章全文刊發在《計算機世界》上,但發在《南方周末》上的文章縮減至大概 1800 字,更符合大眾讀者的閱讀習慣。

有人覺得這樣做挺浪費。「有個跑 IT 的同事說,這兩個報紙都是最重要的媒體,你們倆這樣搞,特別地重複……我覺得也是一個還算有益的嘗試,以前這兩種媒體它不會有融合的時候,很少共同點。這樣就讓 IT 更加人文,然後人文的東西,有更多技術的東西在裡面。」

《南方周末》在那段時間還刊發了不少重要的專欄。不管持有何種觀點、擁有何種學科背景,這些新出現的專欄作家都豐富了觀察互聯網的視角。郭良一開始為《南方周末》寫作的專欄關於如何安裝 Windows 95。 1998 年,他寫了一篇如何通過 proxy 上網,引起不小反響。方興東在 1999 年為《南方周末》撰寫的《維納斯計劃福兮禍兮》批評了微軟的壟斷手段,「從民族主義的角度狙擊微軟」,年輕的經濟學家薛兆豐的反駁文章同樣刊發在《南方周末》上,他的觀點是「由自然競爭產生的壟斷其實是有利的,要鼓勵的,而不是說制度安排的壟斷」。

因為 IT 報道和專欄變得越來越流行,這些觀察者和記錄者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此後也再未出現過。方興東回憶說,在非世界盃期間,新浪的 IT 論壇一度比體育論壇還要火,「 IT 是中心,活躍的人基本上都泡在那裡」。2000 年,王長田在《中國娛樂報道》之外推出了《中國網路報道》,每天播出,「到現在也不可能有一檔節目跟娛樂節目能夠抗衡的」。民用 ISP 瀛海威的創始人張樹新則贊助了一套「網路文化叢書」的出版。

2

邵亦波在 1999 年模仿美國的 ebay 創辦了易趣,一個出售二手貨品的平台,「通過網路降低交易成本」。在上海對邵亦波的採訪讓李戎印象很深,他稱邵亦波為「世俗意義上的精英」,「從小就是學霸,家境也很好,知識分子家庭,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成績很好,考到哈佛,接受了好的教育和熏陶,然後又回國來創業,是人生贏家的一個模板」。

易趣公司也很美式:創始人都有很好的背景,哈佛商學院畢業,同學做聯合創始人,拿到美國的種子投資,現代化的管理模式,給員工發期權,「就最典型的矽谷的那種創業公司」。

但並非所有的創業者都是如此。或者說,大部分都不是如此。1999 年,網易在 CNNIC 當年的排名中站點訪問量位列第一。「我看到有一家廣州的公司排到第一,就跑去找他們,那時丁磊還在環市路辦工。只有三個人。我覺得挺好玩的,就一家只有三個人的公司,就排到第一。」

1998 年,李戎在北京見到了張朝陽。搜狐公司在長安大戲院後,長安街上。

「人少,兩間房,有一間是做內容,有一間做商務,很普通。因為大家都是同齡人,也沒有像現在貧富那麼懸殊,就算拿了尼葛洛龐帝的幾萬美金,也沒有覺得他就怎麼樣。當時他說,大家都覺得我們是在做搜索,其實我們只是做索引。 」

圖片來自 conceptart那天,「張朝陽很緊張。他在台上也站不住,一直在動,尼葛洛龐帝是教授嘛,也挺習慣這種公開發言,他先說,『我很榮幸來到中國,這是我很驕傲的一個學生。』就說了個開場白。張朝陽一直低著頭在聽。尼葛洛龐帝看著他,希望他來翻譯,張朝陽就低著頭,話筒拿在嘴邊,想了一下就說,『你繼續說。』哈哈哈,那個我覺得蠻典型的,那個時候的互聯網,或者說那個時候的中國社會,大家都挺稚嫩的,都很年輕,不像現在那麼老道,做什麼事情都有板有眼,穿著很得體的衣服。」

那天,「張朝陽很緊張。他在台上也站不住,一直在動,尼葛洛龐帝是教授嘛,也挺習慣這種公開發言,他先說,『我很榮幸來到中國,這是我很驕傲的一個學生。』就說了個開場白。張朝陽一直低著頭在聽。尼葛洛龐帝看著他,希望他來翻譯,張朝陽就低著頭,話筒拿在嘴邊,想了一下就說,『你繼續說。』哈哈哈,那個我覺得蠻典型的,那個時候的互聯網,或者說那個時候的中國社會,大家都挺稚嫩的,都很年輕,不像現在那麼老道,做什麼事情都有板有眼,穿著很得體的衣服。」

後來張朝陽更多被記住的形象是反叛而張揚的,這很大程度上和一組刊發在《南方周末》上的照片有關。搜狐在廣州設立華南辦事處時,李戎提出,拍幾張張朝陽的照片,刊發在《南方周末》的圖片版「寫真」上。通常在「寫真」上刊發的圖片都是普通人,或者專題形式的圖片報道。張朝陽之類的互聯網創業名人沒有出現過。

選擇張朝陽是個隨機事件。「很多時候就是你跟誰有機會見到,比較聊得來」。「當時張朝陽也沒有多了不起,如果他後來像那些死掉的公司一樣,那些照片也不值一提。」

攝影師王景春在《南方都市報》工作,他安排了一個特殊場景,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同時,他安排張朝陽戴上頭盔,腳踩旱冰鞋。差不多就是一個從麻省理工學院留學回來、想在這個國家打破常規、做出改變的青年形象。方興東的一段回憶補充了這種形象的含義:

攝影:王景春「美國媒體報道張朝陽時用了這組照片,這組照片才變得有影響力。你現在回想他的那些形象,後面的那些建築,其實都特別像美國《時代周刊》報道韓寒什麼的,他們就特別喜歡用這種有政治意味的場景,戴個頭盔,踩著個滑板,在金水橋。我覺得王景春應該是看這些照片比較多,很自然地受影響。」李戎說。

「美國媒體報道張朝陽時用了這組照片,這組照片才變得有影響力。你現在回想他的那些形象,後面的那些建築,其實都特別像美國《時代周刊》報道韓寒什麼的,他們就特別喜歡用這種有政治意味的場景,戴個頭盔,踩著個滑板,在金水橋。我覺得王景春應該是看這些照片比較多,很自然地受影響。」李戎說。

3

1999 年,《南方周末》的 IT 版變成經濟部其中的一個版面。報紙成立了「新經濟」板塊,李戎是主要的成員之一,其餘的早期成員還包括後來《環球企業家》雜誌的總編輯李甬、楊福。

「新經濟」一詞最早在美國流行,意指以 IT 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一種經濟商業模式。伴隨出現的是《連線》、 upside 在內的大量新經濟雜誌,他們差不多有拳頭那麼厚,從不擔心找不到廣告客戶。

但「新經濟」流行到中國時,意味變得更複雜了。「新經濟最大的推動力是 WTO,第二個是互聯網。」「2000 年思科股價最高的時候,大家覺得真是有可能未來最重要的幾個大的公司都會是互聯網公司。因為當時加入 WTO 就是向美國靠攏,覺得所有國內的創業公司都要找美國的模板,這個是美國的 eBay,這個是美國的雅虎,這個是美國的 Google……那美國發生的一切也都會在中國發生。」

《南方周末》的「新經濟部」開始籌備一份新的報紙。

「那幾年一直在談加入 WTO,我們就覺得,入世以後,經濟會變成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因為經濟跟所有的企業都有關,所有人都會變成投資者。需要一張報紙。中國這麼大市場,當時市場上就只有《中國經營報》,它是講具體的企業運作,偏管理和市場營銷的,沒有宏觀的那種大經濟報,當時就覺得是個空白。 」李戎說。

他們打算給新報紙取名「新經濟時報」。但不巧和一份四川的報紙重名了,最終新報紙定名為「 21 世紀經濟報道」。「想做的這東西還是一樣的, 21 世紀不就是新的嘛。」

2001 年 1 月 1 日,《21世紀經濟報道》創刊,創刊團隊成員包括沈顥、劉洲偉、陳東陽和李戎。《21世紀經濟報道》版面風格參考《華爾街日報》,提出的口號是「與加入 WTO 後的中國一起成長」,發刊詞為「我們的夢想就是國家的夢想」。報紙零售價 2 元,是零售報紙中最貴的。

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國正式加入 WTO。

創刊兩年後,丁磊憑藉網易在納斯達克上市後回升的股價,位列「胡潤百富榜」的首位。李戎提議為此寫一篇社論。

「他 71 年出生,可以說沒有任何背景。我那時候很高興,跟沈顥講,我覺得社論裡面應該寫。這其實是一個特別有標誌性的事情,比如說,從此財富可以掌握在年輕人知識人的手裡,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有這種可能。以前沒有這種可能。

「以前都必須積累很多代才可能到那個位置,像榮毅仁,或者四大家族。但現在這個人是我們身邊的朋友,有時候你還瞧不起他,笨手笨腳的。

我印象有一部電影叫《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Hugh Grant 演的。也是一幫朋友,各種各樣的人,也經常一起混,裡面有一位很富,叫 Tom,傻乎乎的。我印象很深,有一段他主人公就問他說,你是不是全英國最富的人? 他說,應該不是吧,我想女王應該比我有錢,我應該排第四吧。這些人經常一起混,都沒有架子,也不會拿著,不像有錢的人,你也見不到他們。」

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圖片來自豆瓣這篇社論最後沒有寫成。

這篇社論最後沒有寫成。

「我覺得總有一天會變成,只要你合法陽光,大家也會尊重。」

李戎

1995 年第一次上網。1995 年至 2000 年擔任 《南方周末》編輯,主導《南方周末》從社會、文化角度報道互聯網。和另一位重要的 IT 記者劉韌合著專欄,並集結成書《中國.com》。2001 年聯合創辦《21 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在長隆集團。

題圖來自 AbsolutVision on Unsplash, Chilam Siu on Unsplash

【註: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許一世為何負 的精彩文章:

2018天下無雙集團年會之女裝溫泉活動,豪華獎品瘋狂送

TAG:許一世為何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