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過庭與《書譜》

孫過庭與《書譜》

孫過庭,字虔禮(一說孫虔禮,字過庭),吳郡(今江蘇蘇州一帶)人。嘗為右衛胄參軍、率府錄事參軍,生平不詳。大概生活於唐高祖武德年間(六一八—六二六)至武則天聖曆元年(六九八)之間。

《書譜》是孫過庭於垂拱三年(六八七)撰寫的書論著作,堪稱最重要的書學論著。《書譜》提出了「質以代興,妍因俗易」的發展觀點,對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作了比較公允的評價。對質與妍、骨力與遒媚、平正與險絕、勁速與淹留、燥與潤、濃與枯等對立方面作了精闢的論述,確立了以中和為美的審美原則。《書譜》對書法創作中的「五和五乖」等的論述,揭示了一般的創作規律,這得益於孫過庭是草書大家同時又「博雅有文章」的全面素養。《書譜》提出的「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既是創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書法欣賞的最高境界。《書譜》雖然文辭華美,但備述書法源流,書體功用、技巧,過來人語,精闢透徹。

《書譜》同時是著名的草書法帖。米芾《書史》說:「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乃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

沈尹默《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意》說:「唐朝一代論書法的人,實在不少,其中極有名為眾所知如孫過庭《書譜》,這自然是研究書法的人所必須閱讀的文字,但它有一點毛病,就是辭藻過甚,往往把關於寫字最緊要的意義掩蓋住了,致使讀者注意不到,忽略過去。」

我們這裡力求對《書譜》作通俗的解釋,配以圖片,庶可收到相互參證之效。由於學識淺陋,難免管窺蠡測,扣盤捫燭,懇望讀者批評指正。

孫過庭與《書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書譜卷上

吳郡孫過庭撰

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鍾、張雲沒,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

釋意

自古以來的書法家,漢、魏時期有鍾繇、張芝的卓絕,晉末有王羲之、王獻之的高妙。王羲之說:「近來探尋名家法書,鍾繇、張芝的確超絕群倫,其餘的簡直不值一看。」可以說鍾、張之後,王羲之和王獻之繼之而來。王羲之又說:「我的書法和鍾、張相比,與鍾繇不相上下,或者說超過了他;與張芝的草書相比,還是有先後之分的。張芝實在太熟練了,以致池水都變成了墨色,如果我也沉迷到這個程度,那就未必比他差了。」這是尊崇張芝,而自認為超過了鍾繇的意思吧。考察王羲之書法的專精擅長之處,雖然沒有完全實現前人的規矩,但以兼通各體而論,還是無愧於前人的。

注釋

書譜卷上:《書譜》卷首有「書譜卷上」的標示,但卻沒有卷下的標示,因此有人認為《書譜》並不是完整的,應該還有下卷。但歷來沒有見過《書譜》下卷被引用的情況。近人朱建新《書譜箋證》認為《書譜》是完整的,理由大概有三:一、不見「書譜卷下」字樣,當是屢經裝裱,為人割裂所致;二、全文意思已足,無可再加;三、文末「自漢魏以來,論書者多矣」等語,顯系全篇跋語。我認為尚可存疑,理由如次:一、因屢經裝裱,就失去「書譜卷下」字樣,似無確鑿證據;二、文末稱「今撰為六篇,分為兩卷」,全文如何分為六篇,似不明顯。朱履貞《書學捷要》曾分為六部分,也無有力證據。

吳郡:今江蘇蘇州一帶。孫過庭的籍里共有三種說法,分別是吳郡、富陽(浙江杭州附近)和陳留(河南開封)。但孫過庭自署吳郡,是應該相信的。陳子昂撰《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並序》,恰失里籍二字:

嗚乎!君諱虔禮,字過庭,有唐之□□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學文;長而聞道,不及從事祿。值凶孽之災,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忠信實顯,而代不能明:仁義實勤,而物莫之貴。堙厄貧病,契闊良時。養心恬然,不染物累。獨考性命之理,庶幾天人之際。將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寵榮之事,於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於洛陽植業里之客舍,時年若干。嗚乎!天道豈欺也哉!而已知卒,不與其遂,能無慟乎!銘曰:嗟嗟孫生!見爾跡,不知爾靈。天竟不遂子願兮,今用無成。嗚乎蒼天,吾欲訴夫幽明!

善書者:指書法家。

鍾、張:指鍾繇、張芝。

鍾繇(一五一—二三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漢末舉孝廉,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以功遷前軍師。魏國建立,任大理,升相國。曹丕稱帝,為廷尉,進封崇高鄉侯。後遷太尉,轉封平陽鄉侯。與華歆、王朗並為三公。明帝繼位,遷太傅,進封定陵侯。太和四年(二三〇)卒,謚曰成。因魏明帝時為太傅,世稱「鐘太傅」。《書斷》云:「其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實際上,鍾繇當得起這個稱讚,他的確是王羲之以前最重要的書法家。鍾繇的傳世作品有《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丙舍帖》等。其中,《宣示表》是其最重要的楷書法帖。王羲之曾孫王僧虔《書錄》說:「太傅《宣示》墨跡,為丞相(即王導)始興寶愛,喪亂狼狽,猶以此表置衣帶。過江後,在右軍處。右軍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愛,納諸棺中,遂不傳。所傳者為右軍臨本。」王羲之的臨本,梁武帝稱為「勝於自運」。《書小史》稱鍾繇「師曹喜、劉德昇、蔡邕」。史傳鍾繇、胡昭同學劉德昇,胡書肥,鍾書瘦。有關鍾繇的一則故事流傳甚廣:「鍾繇少時隨劉勝往抱犢山學書三年,比還(回來的時候),與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魏太祖(曹操)等議用筆。於韋誕座中見蔡邕筆法,自拊胸盡青,因嘔血,魏太祖以五靈丹活之。苦求邕法,誕不與。及誕死,繇使人發其墓,遂得之。」這個故事與鍾繇身份大不合,而且,鍾繇比韋誕早去世二十餘年,顯系杜撰。鍾繇說:「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讀他書未終,盡學其字。與人居,畫地廣數步;卧,畫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書象之。」也許這種如痴如狂的精神,成就了鍾繇。

張芝,字伯英,敦煌人。擅長草書,有「草聖」之稱。傳說他家中衣帛,都是書後再染,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所以後世稱學書為「臨池」。衛恆《四體書勢》、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對此有相似的記載,想是遞相祖述的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傳論》中說:「伯英臨池之妙,無復余蹤。」說明初唐時,張芝的作品已經幾乎不存於世了。史傳張芝為今草之祖,但無確切作品。《淳化閣帖》中,除章草《秋涼平善帖》基本無爭議外,草書作品,多不可信。

信:的確,確實。

二王: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王羲之(三〇三—三六一),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王羲之在唐以後被尊為「書聖」。生於王謝之家,當然受書法教育很早。韋續《墨藪》載:「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羲之父王曠)。七歲善書,及年十二,見前代筆論於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汝何來吾所教也?』羲之笑而不答。母曰:『亦看用筆法否?』父見其幼小,恐不能秘之,乃語羲之曰:『待汝成人,吾當授汝。』羲之拜曰:『今借用之,使待成人晚矣。』父遂與之。不盈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蔽吾書名。』」這個故事雖引人入勝,但實屬信口開河。晉永嘉三年(三〇九)七月,劉聰、王彌攻略上黨,太傅司馬越遣淮南內史王曠,將軍施融、曹超將兵拒聰等。曠大敗,曹超、施融戰死。王曠是死是生,史無交代。當時王羲之才七歲。王羲之從衛夫人(鑠)學書,大概也是從這個時間開始。而他更重要的老師是他的叔父王廙。王羲之自謂真書勝鍾,草書減張,說明他取法的對象主要是鍾繇和張芝。傳為王羲之所作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皓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習焉。」《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當是後人偽托,並沒有到許昌、洛陽的史實。但王羲之轉益多師,博採眾長,增損古法,一變漢魏古樸為流便妍媚,倒是事實。楷書、行書、草書的真正確立,應以王羲之為標誌。王羲之的楷書作品有《黃庭經》《樂毅論》等,行書有《姨母帖》《初月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行穰帖》《喪亂帖》《孔待中帖》《蘭亭序》等,草書有《十七帖》等。《淳化閣帖》中有三卷為王羲之作品。王羲之的楷書與鍾繇相比,正所謂變古質為今妍,沒有鍾繇的寬博厚重,但形巧勢密,剛健阿娜。其行書作品最能代表其創為新體的成就,從早期到晚期,也顯露出從古質到今妍的變化脈絡。如早期的《姨母帖》,字體寬博,行筆遲重,隸意明顯,晚期如《蘭亭序》就純粹是新體了。《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但我認為它其實沒有《喪亂帖》等摹本更加精彩。通常說王羲之的字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或者「右軍如龍」,當主要指王羲之的行書結體、用筆變化不可端倪而言。啟功主編《書法概論》說:「《喪亂·二謝·得示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新體勢的典型作品。」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之高是無可懷疑的,但,晉宋間人可能更喜歡王獻之的豪邁,一時成為風氣,所以後世有父子之間孰高孰下的種種說法。孫過庭是推崇羲之的。王羲之作為書聖地位的確立,與唐太宗李世民的極力推崇不無關係。他親撰《晉書·王羲之傳論》,其中說:「所以說察古今,精研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後世此類的稱頌,更是此起彼伏。細玩王羲之行書,悠悠千載,真是無可伯仲,這樣的稱讚,應該。不過歷史上敢於批評王羲之的人也並不少,韓愈就說過「羲之俗書趁姿媚」。張懷瓘《書議》說:「逸少筆跡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資自然,丰神蓋代。然草書格律非高,功夫又少,雖圓豐妍美,乃乏神氣,無戈戟銛利可畏,無物象生動可奇,是以劣於諸子,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

王獻之(三四四—三八六),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卒,官職由族弟王珉接替,因此時人稱之為王大令。王獻之在王羲之的基礎上,對書體作了進一步的探索。他的楷書更加流美、疏朗,草書更加縱逸不羈。傳世作品有《洛神賦》十三行,以及《廿九日帖》《中秋帖》《鴨頭丸帖》《十二月帖》等。梁武帝《書評》云:「王獻之書,絕眾超美,無人可擬。」米芾《書史》云:「大令《十二月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子敬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俱入神品,八分入能品。」張懷瓘《書斷》說:「若逸氣縱橫,則羲謝於獻;若簪居禮樂,而獻不斷羲。」是比較公允的。

絕倫:無與倫比,超過一個時期內的所有人。

雲沒:雲,語助詞,無意義;沒,通歿,死。

抗行:抗,敵、對。抗行,同等。

雁行:如大雁飛行的行列,有先後之分。這裡王羲之認為草書尚不及張芝。

寡人:本意是寡德之人,即沒有什麼高尚品德的人。古代諸侯見天子自稱臣某、諸侯某,與老百姓說話則自稱寡人,是一種謙詞。王羲之這裡自稱寡人,也是自謙之意。

耽:樂。或過於樂之,也就是沉迷。

謝:謝本意是辭去,這裡是退避之意。

推張邁鍾:推,薦舉,尊奉。邁,超過。王羲之自認為草書不及張芝,楷書超過了鍾繇。

果:實現。前規:前人的規矩。

摭:拾,撿,檢取。

即事:眼前的事物。無慚於即事,蓋指無愧於鍾、張的作品,存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易 的精彩文章:

當下書法圈比較混亂的原因:傻子太少了
初學書法選帖準則,新人必知!

TAG:書法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