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可能過了個假年:50張照片告訴你什麼是年味

我可能過了個假年:50張照片告訴你什麼是年味



這個年你是怎麼過的?


作者:

范姐


來源:

國館(ID:guoguan5000)



無論距離多遠,無論有錢沒錢,團聚是第一要等事。

說起過年,心窩子總是暖的,熟悉的場景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01


 吃喝玩樂 

從臘八開始,年味就有了。

商鋪紛紛打折,櫥窗的裝置點綴著雪花,一片紅彤彤的氛圍中,大伙兒緊鑼密鼓地置辦著年貨,買春聯的、買乾果的、買水仙的,把家中裝點得喜氣洋洋。






回家就著色如翡翠的泡蒜,扒拉一碗臘八粥,便開始貼窗花、門福,掛燈籠、辣椒,提前備好雞鴨魚肉、滷味腊味,發好饅頭糕點,調好冷盤蘸水等。







到了除夕夜,老人要吃一碗長壽麵,小孩可以吃湯圓或餃子當主食。飯桌上一定要有魚,清蒸魚,紅燒魚,水煮魚,象徵年年有餘。



年夜飯是女主人們各顯神通的時候,北方有涮羊肉、亂燉和餃子,南方有火鍋、盆菜和精緻糕點。一旦不小心打碎碗碟,要立馬接一句「歲歲平安」。


要是周圍有鰥寡孤獨的鄰居,必會要被邀請同席,要是推脫不去,對方便熱情地安慰道:「有什麼嘛,多個人多雙筷子!」

十二點鐘聲敲過,就可以拜年了。小孩到長輩處說幾句祝福語,討到薄薄的紅包,寶貝似地藏在枕頭下,這叫壓歲。

一覺醒來,兒童們兜里一定要裝著瓜子、糖果和蜜餞。大人們忙著走親串友,搓八圈麻將,又接著吃酒席。


初七還有七寶粥喝,十五還有元宵吃,每次過年都是祭五臟廟的最佳時日。



02


 奇妙風俗 

以前過年的規矩最多了,不能貪睡,不能吃藥。


除夕前提前打掃完衛生,未來5天不許動塵土。


大家要在三十前一天去理髮店,女的把頭髮盤的油光瓦亮,老人燙一頭標準的羊毛卷,不知道哪裡流傳下來的俗語「正月剪髮死舅舅」,於是爸爸們趕緊帶著侄子們去推平頭。

女婿上門好事近,給老丈人送禮,得是雙數。


所有人要換上新衣,再節儉的老人在這天也不吝嗇,拿出自己的體己門面,翡翠鐲子金戒指,穿的順順條條迎新年。

大年三十最重要的還有祭祀和祈福,魯迅在《祝福》中寫道,女人把雞鵝豬肉煮熟,橫七豎八地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成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並且點上香燭,恭請神福們來享用。


老舍在自傳中數次回憶過年情形,除夕夜一定要在子時發紙,傳說那時候南天門會打開,天上的神仙會魚貫地下到人間,所以各家有供奉神靈的,都要出去「請」。

到了大年初四,要迎灶王爺和財神爺,供好三牲、水果、酒菜,商店閉門謝客,女人不許動針線。到了夜間,擊鼓焚香「搶路頭」,打開門窗,讓嗆鼻的爆竹煙花氣都進來。為了大富大貴,這點苦還吃不得了?



以前還流行「唱門子歌」,接財神第二天,鄉鎮地區會有財神打扮的演員,挨家挨戶的敲門,二胡笛子,快板嗩吶,唱著聽不懂的戲曲,給戶主拜年。戶主必須要包一個8結尾的紅包,再拿些家裡的炒米糖或酥肉臘腸給人,總之決不能讓人空手而歸。


沈從文回憶湘西過年的情形,有種著名的習俗叫「獅子龍燈焰火」,全城的街坊都要「送燈」為名,敲鑼打鼓到處玩,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

城裡更流行放「孔明燈」,寫上自己祝福,把美好願景送上九霄。



03


 真正的年味 

大年夜一過,外面銀裝素裹,遍地的紅屑,空氣中瀰漫著幽微的火藥香,大樹上繞著五彩經幡。


遇上熟人嘴都要甜三分,以前走親戚來了小孩叫姐姐還滿心不歡喜,現在回去見到小孩一口一個阿姨,心裡還樂開花:曖,這誰家小孩?嘴真甜。


走親戚的日子,誰家帶來的好東西,離開時也要把自家做的豆瓣醬、葡萄酒、蟲草花帶些走。


父親會戴著老花鏡,在手機上打出斗大的祝福語句,有時候直接改改稱呼,複製黏貼別人的簡訊。大家不走心互相群發,心裡想著「禮多人不怪」。

天地風霜盡,春滿舊山河,再喪的人也該拾掇心情,精神抖擻地迎接新的一年。

睡夠,吃夠,沒有什麼難關是過不去的,沒有什麼未來是到不了的。



◇ 

國館:一個有品有內涵的公號。用文化修鍊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


◇ 

責任編輯:華妹 微信(misshua2017)


回復 

晚安

 送你一句晚安心語

 —





發現中華之美,為華人發聲



提供有廣度的知識,有溫度的立場和有深度的思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張晉說不會讓著蔡少芬,婚姻里最怕的不是出軌,而是這一點
親手殺死700隻流浪狗後,這個台灣女孩吞葯自殺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