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作者 |李俠 繆秋民

今年正值五四運動100周年。

五四運動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場偉大的文化改革運動。

先哲們試圖以替代的方式完成文化變遷,這個過程是以啟蒙的名義進行的。

最初的啟蒙藥方是二元結構的,即藥方1=D(德先生)+S(賽先生)。

歷經百年的探索與實踐,時至今日,我們應該把這份藥方升級為三元結構,即新的啟蒙藥方2,藥方2=D+S+X。

至於這個新元素X到底是什麼,學界還有很多爭議。

如今已經是信息化時代,環境、條件與人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啟蒙運動必須以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筆者看來,這種新的姿態就是科學文化。

科學文化是一種高級文化,它基於人類近四百年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在整個社會中具有最大的共識。

一旦科學文化內化於心並有效型塑人們的認知結構,將極大地改變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從而釋放最大的生產潛能。

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它的獲得是需要條件的,它的有效運行更是需要穩定的基礎支撐條件,否則再好的理念也是無法發揮效用的。

科學史的研究顯示,支撐一種文化再生產與有效運行的條件主要包括三個要素:經濟條件、整個社會的文化基準線與作為文化載體的群體規模。

缺少這些條件的支撐,任何先進文化也是無法落地生根與開花結果的。

科學文化與經濟條件

科學文化的獲得是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的,缺少這些資源,科學文化就無法生產出來,也就談不上順利進入到公共領域的問題。

拋開個人為了獲得科學知識所需付出的成本不談,為了簡化起見,從宏觀層面來看,一個區域能夠有效獲得科學文化的經濟條件包括如下兩個指標:

其一,人均GDP指標,這是個人能夠獲得科學文化所必須具有的經濟條件。

古人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

此言不虛,只不過今天這句話應該改為:倉廩實而知科學。沒有適當的經濟條件,也就無法去學習新知識和新文化。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圖1:全國人均GDP的增長情況(根據相關數據整理)

從圖1可以清晰地看到,近十年來我國人均GDP逐年增長,把2017年人均GDP數據換算成美元已經超過8000美元的關口,說明中國已經整體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這個數據意義重大,它意味著中國人已經基本上擺脫了溫飽型生存模式,開始進入自我發展模式階段。

只有在這個階段上,整個社會的公眾才有可能和有偏好接受新知識與新理念。

從這個意義上說,推廣科學文化是一項昂貴的行為,還好中國已經進入到中等收入階段,有能力也有意願接受科學文化等新理念。

上述數據只是宏觀描述,由於區域間存在嚴重的發展不均衡性,我們還需要弄清楚在中國具體哪些區域具備了傳播與接受科學文化的經濟條件。

下圖,我們給出一些在經濟基礎條件方面滿足標準的區域: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圖2:2017年全國各省份人均GDP分布情況(根據相關數據整理)

最先接受科學文化的區域一定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區域,我們傾向於認為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是文化接收與擴散的邊界條件(2016年OECD國家人均GDP為42474美元),然後文化沿著從先進地區(文化梯度高)向落後地區(文化梯度低)擴散的模式推進。

根據這種理解,全國有14個省區(從高到低降至遼寧為界)接近或達到可以接受科學文化的經濟條件。

這些區域也是國內經濟表現比較好的地區,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已經初步具備了在某一些區域內大範圍傳播科學文化的經濟基礎條件。

另外,那些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的地區,雖然不具備大範圍接受科學文化的經濟條件,但是在局部地區(如省會以及主要地級市)也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經濟條件。

這種整體與局部的相互促進的態勢,能夠使科學文化向更多地區滲透並獲得越來越多的社會認同。

其二,一個區域內的城鎮化率。

科學文化與城市處於一種共生關係,如歷史上的雅典、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各城邦共和國、17世紀的倫敦、18世紀的巴黎等。

如果缺少這些中心城市的存在,人類文明之火早就熄滅了,也就更不會有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等偉大歷史事件的發生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中國城鎮常住人口8134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萬人;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8.52%。

這個數據顯示出中國整體的城鎮化率,具體到各個省級區域的城鎮化率分布如下。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圖3:全國各區域城鎮化比例(根據相關數據整理)

從圖3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國只有13個省份的城鎮化率超過全國平均值,也就意味著,這13個省具有推廣與接受科學文化的物質基礎。

城鎮化率是反映接受新理念的重要指標與物質載體。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曾指出:城市生活方式則是與文明同時誕生的。

如果我們把適合接受新文化的城鎮化率指標設定為50%,那麼全國有25個省市具有接受科學文化的物質基礎。

這個推論是基於,如果城鎮化率的指標超過50%,那也就意味著該省人口總量的60%以上是居住在城市裡的(這與我國的戶籍登記制度有關,即一個城市(城鎮)的人口=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常住人口雖然沒有戶籍,但也在這個城市生活、工作,分享共同的文化。

這個比例在一些超級城市幾乎佔到總人口的一半,城市越大,常住人口越多,如北、上、廣、深的常駐人口與戶籍人口幾乎各佔一半。

一旦一個區域內呈現出城鎮人口以60%對鄉村人口40%的規模優勢,理論上說,新文化信奉者就會在規模上超過傳統文化的信奉者,並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考慮到流動性,全國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應該在9億人左右。

城市是一個空間相對密集的區間,在這裡,任何新信念都會得到快速傳播與擴散,如果這種文化被證明是有益的,那麼也會被快速接受。

因此,城市規模與人口結構對科學文化的傳播與擴散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科學文化與區域文化基準線

總結五四啟蒙運動不成功的諸多原因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國內文化基準線嚴重偏低,大多數民眾仍處於文盲狀態,導致對先進理念的接受能力與傳播效果都出現了嚴重打折扣現象,這種現狀與啟蒙設計出現嚴重不匹配。

我們可以把區域內人均受教育年限視作當地的文化基準線,這個指標直接決定一個區域內的基層民眾對新理念和新科技的接受能力。

同時,這個指標也從側面標度了該區域的學習能力與知識發揮作用的潛在可能性。

它的計算公式如下:受教育年限為研究生19年、本科生16年、專科15年、高中12年、中職12年、初中9年、小學6年、未上學0年。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據我們測算,2016年全國文化基準線是9.08年,達到初中畢業水平,具體區域的分值見圖4: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圖4:全國文化基準線(根據相關數據整理)

目前全國有13個省區的文化基準線超過全國平均值,北京與上海的文化基準線接近高中水平。

顯然,文化基準線越高的區域也是未來推行科學文化的首要選擇區。

一個地區的文化產出水平是檢驗科學文化推行效果的重要參照標準,文化產業增加值代表這個區域當前文化生產和消費的水平,也間接揭示出該地區對科學文化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下圖給出了各地區文化及相關產業佔GDP比重的情況: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圖5顯示了2016年各省份在文化製造、批售、服務領域的表現情況。

在這份榜單里,只有9個省市的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的比重超過全國平均值,數量遠小於人均GDP榜單、城鎮化率榜單以及文化基準線榜單,因此這個榜單能夠更真實地反映當下各地的科學文化運行現狀,也可以有效排除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錯覺。

這些省份在人均GDP、城鎮化率、文化基準線的支撐條件上也處於領先的位置,它們無疑會在接下來的科學文化發展過程中佔據優勢,並引領所在區域的經濟與社會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科學文化與作為載體的群體規模

一種新的文化類型能夠有效地嵌入整個社會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文化的生存取決於兩個條件。

其一,新文化範式與原有文化範式之間的衝突強度。

如果兩種文化衝突非常激烈,那麼新文化範式在擴散中就會遭遇更多阻力,從而生長空間的拓展會很難。

其二,信奉群體的規模。

換言之,如果一種文化的信奉者規模較小,社會認同度比較低,那麼它就無法戰勝或者替換老的文化範式,其發展與生存將受到極大抑制,那麼新的文化範式所具有的生產力功能也就無法釋放。

對於當下的中國來講,歷經百年的啟蒙宣傳,以及改革開放40年依靠科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經打消了人們對於科學的敵意,至少在器物層面,人們是願意接受代表科學文化成果的現代科技產品的。

而要真正使科學文化的硬核獲得具有支配性的地位,需要它的信奉者規模足夠大並佔有優勢。

而科學文化的最初信奉者毫無例外都是來自大學,那麼一個社會中大學畢業生的規模將能很好地代表科學文化的信奉者,據統計近20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達到9972萬人,見圖6: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圖6:歷年(1998-2018)高校畢業生數量(根據相關數據整理)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群體規模,如果再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的畢業生,總數將達到1.1億人。

目前每年畢業各類大學生、研究生等接近900萬人,10年後,總量將近1億人,加上原有的大學生庫存,達到約2億人的規模,佔到人口總數的14%左右。

這個龐大群體規模,足以讓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得以發展壯大,而且這個群體還會通過各種方式影響那些傳統文化群體。

科學文化什麼時候會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

通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大體上可以預測,中國現在已經有一些區域具備了推行科學文化的基礎支撐條件。

但這些條件的滿足僅是提供了新文化生長的可能性,真正讓新文化落地生根還需要一些外在環境的壓力與需求。

只有科學文化既符合市場的需求,又可以實現個人的自由與創造力,同時用這種文化塑造的社會才能體現出更高的效率與文明,從而形成地域優勢,並逐漸產生優勢累積效應。

我們可以比較肯定地說:以北、上、廣、深、江蘇、浙江等為代表的發達地區將率先出現科學文化佔主流的局面,這是經濟、文化基準線與人才積聚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要麼改變,要麼被改變,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鐵律。

由此帶來的普遍趨勢就是越早推行科學文化的區域,越有利於實現趕超型發展戰略,因為科學文化從本質上契合市場的內在結構要求,追求真理的文化,一定會培育自由、公平與秩序的市場環境,而這一切必然會促進各種資源向市場程度高的區域集聚。

可以預見:中國科學文化的擴散模式應該是由點及面,分階段擴散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

現在要做的則是科學文化應該在條件比較好的區域率先推廣起來,從而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面。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這是一條文風轉化分割線

做科研、寫本子,累了吧?

暖心小編上線

一首《成都》「基金版」(獻給大家)

(敲黑板:歌曲下面有福利)

讓你掉下眼淚的 基金失敗的痛

讓你依依期盼的 基金中標的寵

本子還要改多久 抓耳撓腮的愁

讓你感到痛苦的 是修改的魔咒

「基金問答」已上線 專家解決你憂愁

通宵達旦的辛苦 基金定能成功

在基金申請的路途中 我從未忘記你

諮詢/一對一/只為你

……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科學網」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科研學習,推薦7個優質平台!
匿名捐助1.72億元,這所大學要花在哪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