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療效是快,還是慢?
中藥的療效是快,還是慢?對於這個問題我曾與很多同道進行過交談。在一次暢談中,某個醫生說:有人說中藥的療效慢,副作用小,西藥的療效快,副作用大,所以治療急性病、危重病時應盡量用西藥,慢性病再用中藥。
又說:在我開始看到你們寶寶一貼靈的研究報告中有4小時即可見效的說明時,我非常懷疑。因為我認為中藥不可能那麼見效快,更何況它是一個外用藥呢?及至臨床一應用,卻屢屢發現患者反映:有的貼後3~4分鐘即腹痛泄瀉消失,有的一貼上即腹痛緩解,有的一貼上即上車旅行而不暈車。才使我發現我的認識有偏見,有成見,有錯誤。
通過這一事實的教育,使我不得不修正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得不重新研究中藥療效發揮的時間問題。通過多年的研究逐步發現中藥對某些證候不但作用快,而且副作用少。這個快,有的竟達到了不可想像的程度,我看古人說的覆杯而愈一點也不誇張,這完全是客觀的,現實的描述。
我說:你的觀察是科學的,是實事求是的。對於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在中醫界是件大事,而且在中、西醫合作上也是件大事。
因為: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中醫、中藥能不能參加急性病、危重病的搶救,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搶救危急重病時能不能當主角。
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直接關係到應用中藥治療過程中的療效評價,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疾病時中藥作用有無的認識。
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對所用中藥副作用的認識,而且關係到在中、西醫合作治療中,中藥副作用的評價。
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中藥配伍中的相反、相須、相畏、相使,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疾病時的藥物協同、拮抗作用的評價。
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對辨證論治中正確與錯誤的評價,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中中藥應用得正確與錯誤的認識。
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所用中藥劑型正確與錯誤的評價,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疾病時,應用中藥劑型恰當與否的認識。
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對中藥給藥方法、給葯時間正確與錯誤的認識,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疾病時給藥方法、給葯時間正確與錯誤的評價。
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對所用中藥給葯途徑正確與錯誤的認識,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疾病時,對中藥給葯途徑正確與錯誤的評價等等。
對於中醫、中藥能不能直接參加治療急性病和搶救危重病的問題,早已通過中醫藥的數千年發展史得到了證明。對於中、西醫合作治療過程中中醫藥能不能當主角的問題,這在近百年來的醫療實踐中也得到了證明: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很多是恰當的。
對於中醫、中藥療效評價的問題,雖然已經通過歷史畫上了句號,但是由於中、西醫的學術觀點不同,某些西醫對中藥療效的認識仍然存在著雞叫天亮,雞不叫天也亮的觀點。
這種觀點固然與他們的學術觀點和不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非科學態度有關,也與我們中醫不夠了解什麼中藥可以多長時間出現療效,出現什麼樣的癥狀改善有關係。
所以我們要想正確評價中藥的療效,必須深刻了解什麼中藥多長時間出現療效,出現什麼樣的療效。通過臨床觀察發現中藥出現療效大致有以下幾種規律:
局部用藥出現的作用快,內服藥出現的作用慢。其中局部用藥療效快者可見用藥後的一剎那間即癥狀緩解,而內服藥則需15分鐘至4個小時才能出現療效。
辛散藥用葯後出現的作用快,苦降葯次之,甘緩葯作用最慢。其中辛散葯內服大致在30分鐘至1個小時即可癥狀緩解;苦降葯則需30分鐘至2個小時,甚至4個小時才出現效果;甘緩葯常常1小時以上,甚至24小時後才出現效果。
表證用藥後療效出現的作用快,里證用藥後療效出現的作用緩。其中快者常常在2~8個小時,慢者則需8~48個小時。
虛證用藥後療效出現的作用慢,實證用藥後療效出現的作用快。其中實證快者15分鐘至2個小時,虛證慢者約在4~48個小時,甚至以上。
寒證用藥後藥效出現的作用快,熱證用藥後療效出現的作用慢。其中快者僅需幾分鐘,甚者1小時;慢者則需40分鐘至48小時方才有效。
氣分證用藥後療效出現得快,血分證用藥後療效出現得慢。其中快者十幾分鐘即可見效,而血分證則必須40分鐘以上方可有效。
亡陽證用藥後療效出現得快,亡陰證用藥後療效出現得慢,其中快者約需十幾分鐘,甚者1個小時;慢者則需40分鐘,甚者2個小時至4個小時。
對於中藥有無毒副作用的問題,在當前來說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藥沒有什麼毒副作用,即使有也只能說很小;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藥不但有的有毒性,而且有的有嚴重副作用。我本人同意後一種觀點。但如何評價每味中藥的毒副作用,還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通過臨床觀察,大多:胃腸道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的一瞬間至1~2小時左右。
心悸心慌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30分鐘至1小時左右。
頭暈,四肢麻木的毒副反應出現於1個小時左右。
大汗不止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1小時左右。
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1~2小時,甚至3~4小時以後。
煩躁狂亂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1小時以後,甚至更長。
蕁麻疹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4~12小時,甚至48小時以後。
鼻衄、斑疹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1~2小時,甚至48小時以後。
對於中、西藥聯合應用中的協同和拮抗的認識,更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因為要想了解它們的聯合作用,必須首先清楚地認識中藥、西藥單獨應用時的療效發揮時間,而單獨應用時的療效發揮時間我們常常是不清楚的,所以對聯合應用後的藥效發揮時間就很難分析清楚其是發生了拮抗或協同,但是只要我們善於觀察,認真觀察,還是可以知道的。
對於辨證論治的認識,絕大多數醫家認為它是中醫的精髓。但是怎麼衡量辨證論治中的正確與錯誤,則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反正是中藥都療效慢,因此不能在短期內說明其是有效,還是無效,只要繼續服藥就是了。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不同的病,不同的證,不同的葯,在用藥出現的藥效作用時間是不同的,如果在應該出現藥效作用的時間內沒有出現應有的療效,那麼就應該說明該種辨證的認識是錯誤的,在此情況下,我們就應該繼續根據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精神處理。
對於中藥劑型與療效快慢的認識,前人早有湯者,盪也;丸者,緩也的論述。對於用藥途徑的搐鼻催嚏的不同用藥途徑療效的評價,前人也有一定的論述,這些問題均需在臨床上認真地總結經驗。
以上這些意見僅是我數十年經驗的初步總結,正確與否,還需同道們在實踐中加以驗證。
來源:人衛中醫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面診細解:這些難得的知識點,一定要收藏!
※中國人自以為是的11大好習慣,醫生早已列入慢性自殺排行榜,你佔了幾個?
TAG:面診手診舌診脈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