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瘧疾能治癌?連正式論文還沒發表,疑似又是一波炒作

瘧疾能治癌?連正式論文還沒發表,疑似又是一波炒作


  文/張田勘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過年期間,一篇自媒體文章刷爆朋友圈,標題看起來就令人虎軀一震:「大年三十好消息!中國科學家用瘧疾治癒病危晚期癌症!」由於文章的素材來源於1月28日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轉發的一個視頻,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這個視頻是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於1月23日在「SELF格致論道講壇」做的一個演講。陳小平在演講中稱,他的團隊致力於研究通過瘧原蟲來治療癌症,目前有近30例病人接受了瘧原蟲抗癌的治療,10例已經觀察了一年多,其中5例有效,2例可能已被治癒。


  歷程


  瘧原蟲本來是引起瘧疾的病原體,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為何能治癌呢?


  事情可能要追溯到陳小平的求學和研究之旅。20世紀80年代末,陳小平在讀研究生時,看到了流行病學和腫瘤流行病學兩門課的授課者掛出的兩幅流行病學地圖。一幅全球瘧疾流行圖顯示,瘧疾主要集中在非洲等蚊子密集的熱帶地區;一幅全球腫瘤流行圖顯示,流行瘧疾的一些非洲地區的腫瘤死亡率較低。這激發了陳小平的思考和聯想,這兩者之間會不會有聯繫。

  作為證實這兩者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1996年陳小平發表了「瘧疾與腫瘤的關係」(《中華預防醫學雜誌》1996年第4期),2011年9月,陳小平和鍾南山院士合作開展的肺癌免疫治療實驗研究結果也在線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


  此外,陳小平課題組發現,通過構建表達GPC3蛋白的瘧原蟲免疫荷瘤小鼠,刺激機體產生針對GPC3的特異性CD8+T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由此可能研製腫瘤疫苗。這一結果在線發表於2017年3月的《腫瘤靶標》(Oncotarget)上。


  真正開始引發關注的是陳小平於2017年10月19日在廣州召開的「2017瘧疾與癌症跨界交流會」上的發布。他宣稱,瘧原蟲感染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拮抗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啟動抗腫瘤天然和適應性免疫應答,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顯著延長肺癌、肝癌、結腸癌和乳腺癌等實體腫瘤荷瘤小鼠的壽命。


  在陳小平進行瘧原蟲治療晚期肺癌的臨床試驗中,3例晚期肺癌患者有2例顯效,其中1例轉移病灶消失,肺部原發病灶的「偽足」消失,由原來的「螃蟹狀」變為「斑塊狀」,並通過微創手術切除了完整的腫塊,而且肉眼也能觀察到腫塊失去了惡性腫瘤的外表特徵,經病理檢查發現被切除的腫瘤組織內有異常大量的免疫細胞浸潤,與一般肺癌組織有很大的區別,說明瘧原蟲感染誘發的抗癌免疫反應發生在腫瘤組織內部,與小鼠模型研究觀察到的情況相似。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陳小平的這一研究結果至今尚不能在任何經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查詢到。而「SELF格致論道」是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和中科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的公益講壇。至此,這篇過年期間的爆款文章出爐過程已經明了:科學家將尚未正式發表的研究結果發布在公眾傳播平台,並被自媒體進一步放大過度解讀。

  原理


  從科學層面來說,陳小平瘧原蟲治療晚期肺癌的臨床試驗結果說明了好幾個問題。一是此前已經有瘧原蟲抗腫瘤的動物試驗,二是揭示了瘧原蟲抗腫瘤的初步機理,三是這些機理與醫學史上的某種情況有吻合之處。


  動物和人的試驗都揭示了瘧原蟲抗癌的部分機理,這是最為重要的。瘧原蟲抗癌的機理表面上是「以毒攻毒」,但實際上並非是以瘧原蟲的「毒」去攻擊癌細胞的「毒」,而是通過瘧原蟲啟動和增強機體抗腫瘤的免疫力,才會產生抗癌抑癌的某種效果。也就是說,瘧原蟲不過是一種激發人體免疫力的觸發者,並且觸發和增強的是抗癌的特異性免疫力。


  對小鼠的研究首先揭示,瘧原蟲喚起機體的多種免疫細胞攻擊和殺傷癌細胞。在瘧原蟲感染後,負責天然免疫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和樹突狀細胞(DC細胞)被激活,並誘導這些細胞釋放細胞因子,殺滅一部分癌細胞。尤其是DC細胞,是機體功能最強的專職抗原遞呈細胞,能高效地攝取、加工處理和遞呈抗原,誘導特異性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生成,並且攻擊腫瘤。現在的腫瘤免疫療法之一就是,應用腫瘤相關抗原或抗原多肽在體外致敏DC細胞,再回輸病人體內以抗擊腫瘤。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腫瘤也不甘於被免疫系統消滅,會有反制措施,例如,腫瘤可能利用機體內一些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的細胞,如調節性T細胞會抑制免疫系統,以減少對腫瘤的殺傷力。

  但是,利用瘧原蟲治療,瘧原蟲也會感染這些細胞,並因此而抑制這些抑制免疫力的細胞,解放其他的免疫細胞,產生負負得正的效果。這一點和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相似性,即抑制阻撓免疫T細胞的分子,在解除了這種分子抑制後,可以讓T細胞放開手腳,全力攻擊癌細胞和其他病原體。


  利用瘧原蟲治癌的另一個機理是,瘧原蟲也能顯著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切斷連接腫瘤的血管,從而對腫瘤斷糧斷營養,讓癌細胞「餓死」。這雖然是一種圍城法,不像免疫細胞直接攻擊和殺傷癌細胞能產生迅速的效果,但在對癌細胞直接攻擊和切斷營養供應的雙重夾擊下,對癌症的治療效果也會顯著提高。因此,瘧原蟲療法在動物試驗和對人的臨床試驗性治療都獲得了一定效果。


  待證


  利用瘧原蟲治癌也得到了歷史上其他疾病治療的間接證明。晚期梅毒會導致神經性梅毒,其典型表現是麻痹性痴呆和癱瘓。1917年的一天,奧地利醫生朱利尤斯·瓦格納-賈雷格意外發現,一位因神經性梅毒癱瘓的病人竟然在患瘧疾發高燒的時候能走到他的面前求助,這提醒賈雷格,瘧原蟲是否在幫助病人抗禦癱瘓。

  於是,賈雷格大膽地進行嘗試,把這位病人的血液抽出來,分別注射給18位癱瘓病人,他們的病情居然有不同程度的好轉,這些結果發表後讓全世界都知道,瘧原蟲可以治療神經性梅毒。


  後來,這一重大發現挽救了成千上萬晚期梅毒患者的生命,由此賈雷格獲得192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只是在20多年後有了青黴素的發明,瘧原蟲療法治療梅毒才退出歷史舞台。不過,瘧原蟲對晚期梅毒有神奇效果的機理直到今天也沒有闡述清楚,或許現在的瘧原蟲治癌給出了部分解釋,即瘧原蟲刺激和增強了機體的免疫力。


  可以說,瘧原蟲治癌確實有科學機理,也有事實依據,包括動物和人的試驗結果。但是,現在尚未看到陳小平團隊把這項人體研究結果發表於正式的學術期刊。上述情況表明,如果現在就認定瘧原蟲治癌是一種卓有成效的成果並馬上可以成為癌症的常規療法,還為時過早。


  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分界線是可證實或可證偽,在醫學中最重要的證實或證偽方式是循證。循證醫學的黃金標準是大規模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在癌症治療上,既要求有大量的癌症病例,還要用隨機選擇的條件相似的病人進行對照試驗,病且是醫生和病人都不知道試驗內容。


  但是現在,瘧原蟲療法只試驗了近30例病人,有10例觀察了1年,其中5例有比較明顯的效果,儘管有效,但數量還太少。不過,陳小平團隊正在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的志願者招募,預計招募200例左右的患者。


  此外,對於癌症的治療當然不是治癒,而是以5年未複發為基本治癒的標準。然而,瘧原蟲治癌的患者現在最長時間還不到兩年,因此還需要時間來觀察和證明。


  另外,瘧原蟲治癌還需要得出對不同癌症的治療效果,目的病人主要是肺癌,也有少數前列腺癌,腸癌患者。因此,即便認定這一療法有效,也可能只局限於一定的癌症。


  倫理


  瘧原蟲治癌也如同其他所有的新型療法一樣,有一個倫理規範,並且在這種療法上體現的禁忌更為顯著。因為,瘧原蟲本身對人體有害,是一種「毒物」,如何控制這種毒物不造成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雙重傷害(瘧疾和癌症),或者哪怕是瘧原蟲治療產生的副作用,如高燒,也是需要慎重考慮的。


  不過,在對人的臨床試驗性治療中,陳小平團隊遵循了幾個原則。一是知情同意和優後原則,即治療的患者已是癌症晚期,已無法可試,而且患者及家屬同意採用這種療法。二是對病人的紅細胞感染率進行嚴密監控,感染水平維持在千分之二以下,方法是採用低劑量青蒿素進行控制。三是在療程結束後,給病人使用足量的抗瘧葯,一般3天左右能治癒瘧原蟲感染,以保證癌症病人不會患上瘧疾。


  即便如此,感染瘧原蟲的一大副作用是間歇性高燒和各類癥狀,如何治療高燒和各類癥狀,需要有配套措施。而且,由於癌症病人感染瘧原蟲,也成為瘧疾的一個傳染源。如何防止蚊蟲叮咬病人後再去叮咬健康人而傳播瘧疾,也要有防護措施。


  採用瘧原蟲抗癌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以及時間的檢驗,也許可能成功,也許可能成為一種輔助癌症療法,也許還可能由此研製新的癌症疫苗,也許還有可能是總體上療效不大。


  但所有這些,都是科學研究的歷程和結果,允許也應當在符合醫學倫理的前提下進行試驗。不過,在結果未得到充分顯現和評估之前,人們還不宜得出過於樂觀的結論,更不應把話說得太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國家航天局: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載荷試驗結束
我們能讓時間停滯嗎?想戰勝時間沒那麼容易!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