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在看流浪地球,他在太空放衛星

你在看流浪地球,他在太空放衛星

有人低頭看路,有人仰望星空。

文 / 華商韜略 曹文密

這個春節,太空「火了」。

截至2019年2月9日下午6:17分,《流浪地球》總票房突破15億。

這部由阿里影業聯合出品、淘票票聯合發行的科幻電影,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也將中國電影工業推向嶄新的高度,在春節掀起一股股暢想宇宙與太空浪潮。

新一代電影人造太空夢的另一邊,新一代創業者則忙著創太空業,比如這位80後青年。

【踏進藍海】

1月21日13時42分,瀟湘一號03星搭載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上,搭載著天儀自主研製的離軌帆——這個裝置可避免立方星失效後變成滯留太空的太空垃圾。

這是天儀的2019年「第一星」,也是天儀的第6次太空任務。

過去一年,這家還有些神秘的民間研究院,成功發射了10餘顆衛星,獲得超6000萬的衛星業務收入。成立不到3年,CEO楊峰就帶領59人團隊,闖進「2018中國商業航天30強」。

在商業航天的賽道上,仰望星空的中國創業者,正在奮力追趕Space X們。

1982年在湖南婁底出生的楊峰,曾與其他同齡人一樣,做著「規矩而正確」的人生選擇——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再去加拿大留學,回國後進入一家央企做文秘。

然而,他快速結束了這種生活。

「我那時比較自負,當了幾年秘書後,覺得和我內心的特立獨行非常不符,就創業了。」

他和幾個同學湊錢,一起開了家技術公司,但公司運營一年,沒賺到一分錢。

公司瀕臨倒閉之時,楊峰經同學介紹,拿到一份航天五院總體部軟體開發外協的工作。

這不僅救了公司一命,還讓楊峰看到了商業航天這片「藍海」。

那是2014年,國際商業航天正發展火熱——火箭端有「SpaceX」、衛星端有「Planet」、載荷端有「Made in Space」。這讓楊峰看到了機遇。

也是在這時,他結識了任維佳。

任維佳出身清華,曾在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任主任工程師,先後參與了從神舟三號到神舟八號六艘飛船,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兩個空間實驗室以及空間站等任務,對航天「愛得深沉」。

也是在2014年,任維佳偶然接觸到商業融資模式,遂感新奇。彼時商業微小衛星技術日趨成熟,商業航天尤其是微小衛星的春天將至,他創業的心思,與楊峰不謀而合。

當時,國內商業衛星的研製發射未被政府明文允許。因此,在尋找融資的過程中,楊峰頻遭質疑:「這事兒歸國家管,民營公司做,沒前途。」

楊峰沒有放棄,只是蟄伏。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印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的通知》。這表明,國家開始支持民間資本投資衛星研製及系統建設。

從此開始,我國商業航天開始大踏步向前。

楊峰敏銳地跟上了時代。東風一到,他就辭職開始了二次創業,與任維佳合作,組建了一支30人團隊。

2016年,天儀研究院成立,受湖南省政府的邀約,落地長沙市高新區。

「我們在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情——造衛星!」楊峰充滿信心。

然而,沒有國家兜底,怎麼用一年甚至更短的時間造出衛星?

現任天儀CTO的任維佳,不得不轉換「國家隊」5年研發周期的舊有思維模式,加班熬夜,「偷一個小時」抓緊休息。

衛星需要實驗,模擬太空環境發現潛在風險;各部件完成組裝成形,實驗的結果不理想,任維佳就拆了另裝,重新來過……

2016年11月,還不到一歲的天儀,將自己研製的「瀟湘一號」拿到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星箭分離前,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在楊峰度過「一生中最漫長的19秒」後,天儀的第一個「孩子」躍入宇宙。

這是中國首顆商業化科學實驗衛星。彼時,天儀全靠自己,未拿國家一分錢。

【適合的才是最好】

天儀成立不久,楊峰、任維佳為主的「團魂」就向團隊提出「三不」原則:不直接承接國家任務,不和體制內傳統科研院所競爭國家衛星任務;不銷售單顆衛星;不做國家已布局的衛星應用,不直接涉足遙感、通信、導航三大傳統衛星領域。

楊峰頭腦非常清晰。「遙感有『高分專項』,導航有GPS和北斗,通信衛星競爭已十分激烈,即使未來空間大,但我們這種初創型團隊,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適合什麼。

任維佳也體會過體制內的無奈。在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工作時,他曾負責審核有機會被帶上天的科學項目,「1000份裡面不過幾十份入選」。

那麼,單打獨鬥的天儀,路在何方?

在市場調研中,楊峰發現,2017年全球發射的衛星中,有17%用於科研,這個領域有明確需求且有付費能力。

中國空間站計劃在2022年建成,屆時只有不超過百個科學實驗項目能被送進太空進行驗證,但全國至少有一千多個項目在排隊等待。

反過來想,排不上隊的科研給了天儀市場。「這個市場規模小,『國家隊』看不上,其他民營企業也沒有涉足。」楊峰抓住了機會。

2017年7月,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與天儀達成合作。2018年10月天儀與清華大學及銅川市聯合研製的天文探測衛星「銅川一號」成功升空,12月,該衛星上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成功探測到空間X射線和帶電粒子觸發的徑跡。

X射線是電磁波的一種,而它的電場振動方向,稱為偏振。1975年,裝載在OSO-8衛星上的X射線偏振儀實現了第一次精確的天文X射線偏振測量。40餘年後,在中國,天儀實現了新的進步。

楊峰認為,天儀研究院的優勢可以在於,將在軌實驗服務(立項、審批、設計、研製、發射)的時間從十年降至一年,把實驗成本降低一個數量級,合作與付費機制靈活。

專註於微小衛星研製與服務,成為天儀對自己的業務定位。

除服務於科學,微小衛星還有其他許多靈活的用途。

例如,天儀一顆名為「MINIHubble」的天文衛星,可搭載專業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天文愛好者們可分時租用,通過登錄網站,控制整個衛星,拍攝任何想要拍攝的天區;除了租用時段,也可直接購買衛星上的實驗工位,還可私人訂製衛星。

今年寒假,天儀學院還打造出一個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學素質訓練營。學員可以學習宇宙探秘、火箭製造知識,還可以體驗衛星工程實踐、月球揭秘及探月工程等豐富的航天科技內容。

楊峰的願景是,通過微小衛星降低實驗成本,讓更多的普通人能夠參與太空探索。

【楊峰的「野心」】

除了找到合適自己的市場和業務定位,快,也是民間企業的差異化優勢。

在商業航天的賽道上「飆車」,「人才」這個引擎決定著你的時速。

天儀初創時的30人,基本都來自航天研究所,都是在業內深耕多年的老手。

對於人員引進,楊峰非常謹慎。「商業航天是一個長跑,我們更希望能夠擴充團隊的質量,而非數量。」

截至2018年底,團隊也僅59人。

速度快的優勢不光體現在公司成長,也在業務本身。

出於成本考量,商業衛星產業的玩家都想建立衛星平台,「越是量產,越是便宜」。

「量產」的野心掀起浪潮:用最快的速度建「星座」——不同軌道的一組衛星。

目前國內,民營衛星產業尚處於初級階段,很多需求未得到滿足。零壹空間副總裁周先亮曾舉例:國內雖然設有衛星遙感數據中心,但基礎檢測主要靠人工,更新數據的頻率往往只能達到一年一次。若採用衛星星座組網監測,可大幅度提高效率。

打更多的衛星上天,成為國內國際新時髦。

由於高度和頻率的要求,衛星軌道資源總數是有限的。每圈軌道上,不「追尾」,均勻按照一定間隔角度只能放下一定數量的衛星。

目前,最搶手的地球靜止軌道早已超容,不得不發展技術,讓2到3顆衛星能擠在同一位置里。其他軌道距離還有空間,先到先得,誰都不想被甩在身後。

2017年,中國總計18次火箭發射中,商業衛星數量總計只有8顆。同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達2686億美元。

哈工創投高級投資經理豐旭預測:未來五年,國內將有1000顆以上的小衛星發射需求。

天儀不願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楊峰公開表示:「2019年,天儀將開始建設自己的衛星星座,將發射約20顆微小衛星。2020年計劃年產百顆衛星。」

據哈工創投對將近50家商業航天企業的統計,2018年,中國共有19家企業獲得23億元以上的投資,衛星星座運營領域8家企業融資總額超4億元。其中,天儀的B輪融資,就貢獻了1.5億。

【最大的挑戰是現在】

然而,不論對於天儀還是中國的商業航天,都只是「如日方升」。

在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國防業務部副主任劉富榮看來,美國的商業航天已進入鼓勵商業航天優先發展的3.0階段,而中國的商業航天,尚處於美國從放鬆管制到開放競爭的1.5階段。

「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一般的航天產品和服務要交給市場,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購買民營企業的航天產品、技術和服務。」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曾指出。

從2015年至今,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在政策大環境的利好下,順利完成了從衛星設計研製、火箭研製發射到衛星在軌運營及商業化應用的「從0到1」。

但在國內做衛星領域的創業,持續獲得發展資金仍是一大難題。

低價,是商業航天競爭的核心。

目前,天儀一個標準衛星的成本是一百多萬元。但楊峰的目標,不止於此。未來,他想把衛星的成本降到幾十萬甚至幾萬元。

星箭分離器就是天儀一次成功的嘗試。

研發最初,楊峰準備花60萬元購買現成器件,但臨到簽字的關頭,他把筆一撂,不簽了。

他意識到,圖紙上的星箭分離器,無非就是「一個鐵盒子,裡面一個彈簧,外面一個開關」。

按著圖紙,照葫蘆畫瓢,加上幾百次「拋星測試」,天儀自己把星箭分離器造了出來,只花了6萬元,成本比預算降低了九成。

現在,天儀計劃發射足夠多的衛星上天,服務更多的客戶,同時快速迭代技術,繼續降低成本,「這樣才能賺錢」。

小步快跑的同時,楊峰也警惕「大躍進」。他覺得,「一上來就聊實現多少技術突破,趕超多少年」,不適合當下的商業航天。

「走向未來,最大的挑戰是現在。」他認為,要先把現在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件件解決,然後,未來再去想更大的事情。

文中數據及專業觀點,部分參考摘引自:

蔣瑜沄《能「放衛星」的民營公司登場了丨中國新製造》

泰伯網《不涉足三大傳統衛星領域 這家國內微小衛星公司憑什麼受追捧?》

王夢影《民營航天公司為什麼突然火了?》

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商業航天三年簡史:全產業鏈突圍與多場景趕超》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從200元起家到締造千億帝國再到負債百億,祝義才要怎麼翻身?
柳傳志科技產業化道路上的風雨34年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