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虛擬現實能夠「成為」現實嗎?

虛擬現實能夠「成為」現實嗎?

沉浸式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可以做的非常逼真,但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人們在VR中的心理反應與現實生活中存在巨大差異。


「研究人員希望能通過VR對現實的模擬來引發與現實相似的思維和行為。而這項研究表明,現實世界與虛擬現實世界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哥倫比亞大學的Alan Kingstone教授談到。這項研究使用虛擬現實技術來研究打哈欠的影響因素,尤其是那些具有傳染性的哈欠。傳染性哈欠是人之間和動物之間都存在的證據充分的現象,當周圍有人打哈欠時,我們自己也會本能性的跟著打。


研究顯示,「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阻礙了傳染性哈欠。當人們覺得自己被注視時會較少的打哈欠,至少會控制這種慾望。這可能是由於公眾對打哈欠這一行為的印象,它在許多文化中都被認為是厭煩和粗魯的表現。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與紐約州立大學的Andrew Gallup嘗試將傳染性哈欠帶入虛擬現實環境中。研究人員讓測試者帶上沉浸式耳機並觀看別人打哈欠的視頻,在這種條件下,測試者被傳染的概率為38%,這與現實生活中30%到60%的典型比例是一致的。


然而當研究人員在虛擬環境中引入了社會臨場感時,他們驚訝的發現,測試者打哈欠的行為基本不會被影響,即便被虛擬人物或網路攝像頭注視時,測試者也會照常打哈欠。這是個有趣的悖論:虛擬現實中觸發傳染性哈欠的因素與現實生活中一樣,但卻沒有現實生活中會抑制打哈欠的因素。


呆在實驗室中的活生生的人比VR環境中的任何事物都更能夠影響傳染性哈欠,即便測試者沒有看到或者聽到他人的存在,只要知道了屋子裡還有其他人,就能夠減少測試者打哈欠的頻率,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暗示似乎主導並取代了虛擬現實中的暗示。


虛擬現實已經成為了心理學和其他領域的研究工具,但這項發現表明,研究人員還需要考慮其局限性。「通過VR來研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和可能會得出完全錯誤的結論,這對那些希望通過VR來準確預測未來行為的人會有很大影響,比如,測試行人在無人駕駛車輛間行走的行為,或者飛行員在緊急情況下做出決策,VR環境可能並不能很好的替代現實環境,」Kingstone教授談到。

Kingstone教授還提到,如果能夠縮小虛擬現實與真實環境之間的差距,科學家們就能夠研究大腦、行為與體驗在現實與被時空跨度改變的現實間的關係。(拗口吧,多念幾遍……)


這項研究發表在2019年1月22日的Scientific Reports中。


本文譯自 eurekalert,由譯者 行走的五花肉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全球10大食物可持續國家排名
首次捕捉到了黑洞或中子星的誕生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