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最好的家教,是不怕你「平庸」

最好的家教,是不怕你「平庸」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熊貓曰 · 主播 | 賞新晴

愛妻情深

談論愛與月

龍應台家書

龍應台丨致孩子

「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和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

龍應台在和兒子安德烈的家信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安德烈問龍應台:你是個經常在鎂光燈下的人。死了以後,你會希望人們怎麼記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麼記得。

一,你的讀者;二,你的國人;三,我。

龍應台如此回復:

怎麼被讀者記得?不在乎;怎麼被國人記得?不在乎;怎麼被你,和菲利普,記得?

安德烈,想像一場冰雪中的登高跋涉,你和菲利普到了一個小木屋裡,屋裡突然升起熊熊大火,照亮了整個室內,溫暖了你們的胸膛。

第二天,你們天亮時繼續上路,充滿了勇氣和力量。柴火其實已經滅了,你們帶著走,永不磨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

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嘗在乎你們怎麼記得它呢?

在這36封家信中,文字間無不透著理性和溫暖,正如龍應台的回復。

最好的道德教育

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2018年8月21日,濟南開往北京的G334次列車,一名叫孫赫的男乘客霸佔了一名女乘客的座位,並拒絕與乘務人員溝通,稱自己「無法起身,不能歸還座位。」

這種道德缺失的惡性行為,引發了媒體的口誅筆伐。

在某些人成長過程中淡忘了道德的時候,那時候龍應台在和小兒子菲利普進行道德對話。

菲利普的化學老師是一個來自德國的年輕人,教學特別認真,說話也特別滑稽有趣,在學生中口碑很好。

龍應台得知這名老師在泰國潛水死了,還留下一個兩歲的孩子,去銀行捐款了。

龍應台對菲利普說:「菲利普,給他的家人寫封信,就用你的話告訴他們他是個什麼樣的老師,好不好?」

菲利普回答說:「我又不認識他們。」

龍應台繼續說:

「想想看,菲利普,那個兩歲的孩子會長大。再過五年,他七歲,能認字了,讀到你的信,知道他父親曾經在香港德瑞學校教書。

而他的香港學生很喜歡他,很服他,對這個沒有爸爸的孩子會不會是件很重要的事?」

菲利普點點頭。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道:

任何一種良好的行為之所以能夠產生良好的道德效果,只是因為你在做的時候就意識到它本來是好的,而不是因為看見別人那樣做,你才那樣做。

龍應台言傳身教的道德教育,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循循善誘的德育方法,正是一種積極的道德教育,是尋根於菲利普內心。

而這種道德教育才能讓兒子長大後個人面對自身利害、外界誘惑仍能篤定道德是行為準則。

睿智的父母不直接干涉孩子的感情

幫助孩子自處

19歲的安德烈,和女朋友分手了,她遇見了一個荷蘭男孩,就跟他好了,對方連德語都說不好。

安德烈很難受,覺得自己的自尊被傷害了,受傷的他很想和她一刀兩斷,不再來往。

而他的前女友並不清楚他對她的感情,她以為他們仍是好朋友。

安德烈在猶豫著他應該照顧到前女友的感情,假裝若無其事繼續他們的「友誼」,還是只管自己「療傷」,跟她斷掉?

作為母親的龍應台沒有建議兒子做哪個選擇,卻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不需要應付的驚濤駭浪。

「我只能讓你跌倒,看著你跌倒,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的路。」

作為母親,不直接干涉兒子的感情,分享自己的心得。面對、處理感情需要遵循的要點,然後讓兒子自己去判斷,行動。

人總是在有著自己的一套邏輯後才會如此選擇,重要的是,自己選擇的這套邏輯,在勇於行為後也敢於承擔,繼續前行。

睿智的父母明白,與其直接給出一個答案,不如讓孩子自己探索,與其告訴孩子自己認為的一個答案,不如教會孩子如何自處。

當今社會,有多少情侶、夫妻,會因為父母的干涉而最終勞燕分飛。

好的親子關係不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直接強勢干涉,而是把握在一個度,提供意見,理性分析,決定還是由孩子來做。

開明的父母給予孩子尊重

幫助孩子獨立

龍應台和兒子之間還發生了這麼一件趣事。

龍應台在家時,不時的有作家,記者朋友來訪,菲利普發現了母親龍應台的華人朋友有一個特徵:

朋友們在問有關於菲利普的問題時,眼睛總是看著龍應台,並且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自己。

於是,母子倆就做了一個實驗。

甲教授來訪時,龍應台會介紹,「這是中文系甲教授,這是我的兒子菲利普。」

甲教授和菲利普握手後,問龍應台:「好俊的孩子!他會說中文嗎?」

「會,說得不錯。」

「他幾歲?」

「十五」

」他讀幾年級呢?」

「你問他吧。」

甲教授這時候才轉過去看菲利普。沒說幾句話,又轉回來問龍應台,「他懂幾國語言啊?」

在中國文化里,只要父母和孩子都在,根據輩分,外人都會找父母諮詢,而不會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成年人來對待,直接和孩子對話。

龍應台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就開始留心這個事情,只有她給予兒子足夠的尊重,他人才會獨立看待自己的兒子。

此後,龍應台陪安德烈去看醫生,安德烈坐在醫生對面,龍應台站在旁邊。

醫生的反應是先看了安德烈一眼,然後抬頭看龍應台:「他哪裡不舒服?」

龍應台趕忙說:「請你問他。」

那年安德烈20歲。

龍應台對孩子的訴求給予充分的理解,當父母學會了尊重與放手,孩子才開始真正獨立面對生活。

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里說到:一個人必須筆直挺立,而不是讓別人扶著直立。

孩子總有一天會脫離父母去經歷生命里的風雨,長成「別人」去生活,開明的父母會主動幫助孩子獨立。

睿智的父母不怕孩子平庸

龍應台是堪薩斯州立大學的英美文學博士,才學並高的作家,而安德烈的父親是一名外交官,也是一名博士。

安德烈擔心自己將來會很平庸,不太可能有父母那樣的成就,自己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

龍應台在信中回復:

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和自己比。

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

國人向來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識,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所作為。

平庸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就是一場失敗人生的委婉說辭。

睿智的父母覺得孩子平凡的一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孩子的人生,無需根據上一代的想像而活,也無需根據上一代對人生的解釋而活,你只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對自己解釋。

正如龍應台在信中說,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總會由少時護犢情深的溫柔轉變為成年後理性的溫暖,溝通方式決定了親子關係的溫度。

一個家之所以成為一個家:

是因為一家人可以開心健康地坐在一起吃一頓飯,而不是背後深藏多少功與名;

是因為一家人春節聚會談笑間可以坦誠,可以留下最真心的笑容;

一個溫暖的家之所以成為一個溫暖的家,是因為有親近的父母;

是因為父母一路叮囑的是孩子的生活狀態而不是一味苛求孩子的生活目標。

對於孩子來說,一路追求更好的人生,眼裡儘是未來;

而對於父母而言,望著遠去的背影,眼裡儘是關懷。

那時才想起,在祭祖的時候,我們求祖先保佑的第一句話永遠都是身體健康,生活開心。

但願我們都在一個溫暖的家庭里,相知相望,相親相愛。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專欄好文 點|好看|哦 !

作者:熊貓曰,有書原創作者。有書,讓閱讀不再孤單,2000萬閱讀愛好者都在關注的公眾號,關注公眾號:有書。本文原創首發於有書,轉載請聯繫有書君微信號:youshu925。

主播:賞新晴,有書籤約主播。願我的聲音讓你安靜而豐盈。歡迎關注公眾號: 聽晴聲(sxqreading)。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免費帶你讀更多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他怎麼發脾氣,就怎麼愛你
餘生不長,你不必太合群

TAG:有書 |